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鹽城這個勞務輸出大區如今招工難 鎮村都有招工指標

2021-10-04由 中國江蘇網 發表于 漁業

鹽城有什麼廠招工

中國江蘇網4月9日訊 4月初,記者在鹽城市鹽都區採訪時,聽說該區最近引進了來自蘇州的一家大型精密儀器製造企業,這家企業投資100多億元,給出的薪資不低,卻出現招工難。區裡只好給鎮、村下任務——每個村必須完成10個人的招工任務。

記者有點將信將疑:鹽都區一直是勞務輸出大區,十幾年前每年春節一過,區裡就要組織千人出征行動,租大巴車將外出務工人員送到蘇南、上海等地,還給每人發100元作為路上的伙食費。現在本地企業怎麼就招不到工人了呢?帶著疑問,記者跑了三個鄉鎮。

張莊街道緊挨城區,兩年前建了雙創園,現在進駐了12家企業。走進君華光電公司,迎面碰到生產經理劉元開。記者問,你們企業缺工人嗎?“缺啊!”劉元開說,現在企業只有16名員工,還缺20人。企業主要生產鋼化手機薄膜,產品不愁銷路,就因招不足工人,新的生產線也不敢上。“我們企業對工人的要求並不高,不需要多少文化,只要視力好、手巧就行,女工的月薪也有4000來元,可還是招不到。”

旁邊是盛譽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這家企業的母公司在常州,主要生產平衡車、高空升降平臺等。企業營運總監劉古林說,企業一期需要80名員工,二期需要140名,但招了好幾個月才招到60多人,用工缺口很大。“企業薪酬水平與常州的一樣,技術工人月薪5000元以上,普通工人3000元以上。”他說,照目前這個形勢,估計二期投產時招工更難。

正好有一名工人來找劉古林,記者拉住他聊了起來。這名工人叫徐衛坤,今年35歲。

“現在收入怎樣啊?”記者問他。

“我夫妻倆加起來每月收入接近9000元。”他說,以前他夫妻在無錫的超市工作過,還在工地上打過工。孩子還小,只能讓奶奶帶。現在夫妻倆都回來了,他當技術工人,妻子做檢驗,連60多歲的老母親也在企業食堂燒飯。以前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現在下了班一家人可以團聚。他還在城裡買了一套商品房,雖然不大,可是日子過得比以前踏實多了。“企業還讓我勸朋友回來,在家門口上班呢。”

張莊街道靠近城區,那麼,偏遠一點的鄉鎮,企業也難招工嗎?記者來到樓王鎮,直奔萬富隆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找到公司副總經理陳剛。一提到招工,陳剛就說,真難啊。企業現在有60多個工人,主要生產小型柴油機、微耕機,訂單很充足,產品往往供不應求,就因為生產線開工不足。“每次招聘會我們都參加的,可是能招到的不多,現在還差20名工人。”他說,缺人影響開工量,現在哪怕是實習生他們也歡迎,照樣發工資。

44歲的女工範以勝就在這家企業工作,她說,以前跟老公一起在蘇州工地上幹活,兩個人加起來每月收入5000多元,現在老公還在蘇州,月薪4000多元,她在家門口企業上班,月薪交過五險後到手2200元,孩子上小學六年級,為了不讓孩子做留守兒童,她兩年前就回來了。“現在老公也想回來,村裡也動員他幾次了。”

樓王鎮人社中心主任薛鴻鳴是近十年勞務變遷的見證人,他說,以前他的任務是幫助外出務工人員找工作,現在變成動員他們回來。目前鎮裡有大小企業120多家,達到一定規模的有60多家。“完成區裡下達的招商任務比以前容易多了,關鍵是招工難。”他說,今年春節,他和同事到每個村摸底瞭解外出務工人員的情況,包括在哪就業、從事什麼行業、工資多少等,並動員各個村的書記牽頭建了幾個微信群,透過微信向在外就業人員介紹本地缺工情況。前不久,區裡從蘇州引進的那家精密儀器製造企業要招工,下達到鎮裡的任務是招滿280人,他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現在這批工人大多數去蘇州培訓了,小部分在本地待崗,待崗工資每天93元,“我們現在的任務是穩住這些工人別外流。”他說,粗略統計了下,本鎮企業還缺工200人左右,他們還得透過各種手段吸引他們回來。

大崗鎮是鹽都區的工業強鎮,這裡的企業缺工情況更嚴重。走進位於該鎮雙創園的江蘇啟程電熱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車間裡忙碌的絕大多數是女工。公司總經理程超見到記者就倒“苦水”說,企業今年春節後才開工,生產為空調企業配套的零部件,開出的工資不低:五險之外,月薪3000元以上,每天工作8小時,可是就這條件也沒招滿工人。因為訂單多,企業馬上要上一條新的生產線,又需要60名工人,現在就在為招工發愁。他聽說本地企業在湖南、江西那邊招了不少工人過來,過年時不少企業為外地工人訂好了回去的機票、備好了鹽城的土特產,甚至連春聯都給買好了,就是希望他們節後回來。“如果本地招不到工人,我們也只能去外地招了。”

回到區裡,區人社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隨著蘇南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很多企業轉移到蘇北,加上本地企業也快速增多,鹽都區的用工荒其實兩三年前就出現了。“這是甜蜜的煩惱。”這位負責人說,這樣的趨勢,要求企業改變用工習慣和心理,善待每一名回鄉就業或外地過來的工人,“好在現在多數企業都已明白,招工難,務工人員已佔據‘有利地形’了。”(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