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2021-05-13由 花木春秋 發表于 漁業

茺蔚子怎麼讀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最早見到細葉益母草是1999年,是在參加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時,在蝴蝶館中看到的。2013年去薊縣旅遊時,又在盤山見到。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2018年去張北旅遊時,在野狐嶺和草原天路第三次見到。野狐嶺見到的花開得非常好。細葉益母草基本不分枝,葉子變換角度地對生在一根主莖上,花則輪傘狀地生於葉子腋部。小花很多,一層層排列,像花的塔。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草原天路上的細葉益母草,有的已結籽。葉腋上多個包裹種子的帶尖硬殼聚在一起,像小小的刺球。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細葉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 L。,唇形科益母草屬植物,中國本土植物。產於內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及陝西北部。俄羅斯、蒙古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西伯利亞。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1918年出版的《植物學大辭典》收載了Leonurus sibiricus L。,中文名稱為“茺蔚”:“茺蔚Leonurus sibiricus L。(日文名,略),唇形科,茺蔚屬。自生於路傍。二年生。草本。莖高四五尺。根生葉,略呈圓形,莖葉則分裂為三片至數片,稍類羽狀,與艾葉相似。自夏徂秋,其對生之葉腋間,輪生唇形花,花淡紅色,微似風輪菜。名見《本草經》。李時珍曰,此草及子皆茺盛密蔚,故名茺蔚。又有‘益母草’、‘益明’、‘貞蔚’、‘野天麻’、‘豬麻’、‘火杴’、‘鬱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質汗’等名。”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收載茺蔚時,名稱為“茺蔚子”,大概因藥用重在果實,故這樣稱呼。書中說:“茺蔚子,味辛微溫。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澤。”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本植物在此前早已被記載。春秋中期成書的《詩經》中有“中谷有蓷”之句(見《詩經·國風·王風·中谷有蓷》),“蓷”就是茺蔚。《爾雅註疏》說:“萑,蓷。”郭璞注:“今茺蔚也。葉似荏,方莖,白華,華在節間,又名益母,《廣雅》雲。”

1937年初版的《中國植物圖鑑》(賈祖璋著)收載Leonurus sibiricus L。時,中文正名為“茺蔚”,別名為“益母草”。

1952年出版的《廣州常見經濟植物》、1953年出版的《華北經濟植物誌要》、1958年出版的《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檢索表》在收載Leonurus sibiricus L。時,中文正名為“益母草”,別名“充蔚”。《廣州常見經濟植物》還提到本植物在廣州還被稱為“紅花艾”。

1974年出版的《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三冊收載Leonurus sibiricus L。時,中文正名為“細葉益母草”,別名為“四美草”、“風葫蘆草”。

1977年出版的《中國植物誌》第65卷第二分冊收載Leonurus sibiricus L。時,中文正名也為“細葉益母草”,還提到別名有四美草、風葫蘆草(內蒙古),龍串彩、紅龍串彩、石麻、益母草(陝西),風車草(山西)。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Leonurus sibiricus L。的中文名稱為什麼會出現從“茺蔚”到“益母草”,再到“細葉益母草“的這種變化?未能查到相關資料,只能做主觀分析。

《神農本草經》在收載“茺蔚子”時就提到它的別名有“益母”、“益明”。李時珍在“釋名”時說:“其功宜於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稱。”而“益母草”這個名字較之“茺蔚”更通俗,更能體現其“治女人諸病也”的功效特徵,所以“益母草”逐漸由別名變為正名。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而後來又定名“細節益母草”,應該與現代植物學要求分類精細準確相關。中國古代植物分類都是粗線條的,大體相似就為一類,用同一個名字,造成一名多物;而對不熟悉的植物就隨意起個名字稱之,又造成一物多名。所以在過去“細葉益母草”與“益母草”可能被視為一物,統稱“益母草”。但現代植物學分類更細,要精確到種、變種,而模式標本採自西伯利亞、只分佈於我國的北部部分地區的Leonurus sibiricus L,與全國各地均有分佈的“益母草”並不完全一樣,所以須要單獨列為一個種。大概因其葉子較“益母草”更細,故定名“細葉益母草”。

二者從形態上比較容易混淆,不過二者花序上的頂部葉有明顯差別,益母草花序上的頂部葉不分裂,而細葉益母草花序上的頂部葉有3深裂。

根據這個特徵差異來看1956年出版的《廣州植物誌》中的Leonurus sibiricus Linn。的插圖,明顯的就是“益母草”。另外,在1959年出版的《東北植物檢索表》中,出現了拉丁學名為“L。 manshuricus Yabe。”(Leonurus sibiricus L。的異名)的“狹葉益母草”,而“益母草”的拉丁學名仍為“L。 sibiricus L。”。由此分析,Leonurus sibiricus L。成為“細葉益母草”的學名,應該是上世紀60年代之後的事。

Leonurus sibiricus L。成了“細葉益母草”的學名,那“益母草”的拉丁學名是什麼呢?經查,在《中國植物誌》中為“Leonurus artemisia (Laur。) S。 Y。 Hu”,在《中國藥典》1977年版中為“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在《中國藥典》2015年版中為“Leonurus japonicus Houtt”。這些名字之間應該是互為異名的關係。由於《中國植物誌》和《中國藥典》都比較權威,不知使用哪個作為正名更為合適。

在《中國藥典》中,中藥益母草為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而在《中華本草》中,中藥益母草的原植物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細葉益母草的全草”。看來民間仍把細葉益母草當作益母草使用。

花木春秋88:細葉益母草,多年混同益母草,上世紀60年代後才細分

細葉益母草的拉丁學名Leonurus sibiricus L中,屬名Leonurus由希臘語leon(獅子)與oura(尾)組合而成。種名sibiricus意為“西伯利亞的”,猜測這個種名來自其模式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