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李世民的兒子都叫啥名字,都有著怎樣的結局?揭秘14位皇子的一生

2021-08-18由 奧古說歷史 發表于 漁業

光薨怎麼翻譯

唐太宗李世民,52年間育有

十四子

十四子都是誰生的?

長孫皇后育三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高宗李治。

楊妃(隋煬帝之女)育二子:吳王李恪、蜀王。

陰妃(隋長安留守陰世師之女)育一子:齊王李佑。

王氏(妃位不詳)育一子:蔣王。

燕德妃(洛川郡公燕榮孫女)育二子:越王李貞、江王李囂。

韋貴妃(隋鄖國公韋圓成之女)育一子:紀王李慎。

楊貴妃(家族不詳)育一子:趙王李福。

楊氏(隋觀王楊雄侄孫女,原李元吉之妃)育一子:曹王李明。

楚王李寬、代王李簡二王生母不詳。

李世民的兒子都叫啥名字,都有著怎樣的結局?揭秘14位皇子的一生

十四子生平經歷都是如何的?

△太子李承乾,他的生母是太宗最寵愛的長孫皇后,作為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第一個孩子,唐代二位皇帝李淵、李世民對他都是寄予厚望,其“承乾”之名就為高祖李淵親賜,乃是“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為了讓自己的長子成才,成為自己百年之後的一個合格的繼承人,李世民對他的教育那是尤為的重視,給他派的老師,陸德明、孔穎達、于志寧、杜正倫、魏徵等都是儒學大家。在他們的教導下,李承乾不負眾望成為一個眾臣口中那個“丰姿岐,仁孝純深”的仁德儲君。

年少時的李承乾就是父母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他聰明伶俐,仁孝至純,完美的繼承了其父禮賢下士的風格。身為儲君卻沒有一絲的嬌縱,對待年老的大臣總是恭恭敬敬的,彼時太子太師李綱因有腳疾,致使行動不便,所以每當上朝之時,李承乾都會親自下殿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態度是極為禮敬。

李承乾與李世民那是十分相像,頗有仁君之範,因此之後縱然李世民有又生下數子,但對李承乾的寵愛卻始終未減,且是不減反增。631年,李承乾突然生病,慌亂之下一向不信佛也不通道的李世民,為了讓自己的這位長子快點好起來,居然破天荒的請了道士秦英來為自己的兒子祈福。等李承乾病癒後,李世民又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來為李承乾祈福,希望他之後平平安安的。

李世民的兒子都叫啥名字,都有著怎樣的結局?揭秘14位皇子的一生

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寵愛,那絕對是屬於溺愛級別的。也正因李世民的溺愛,李承乾一路都是順風順水的,無人能跟爭儲君之位,朝中大臣也皆認可他儲君身份,不出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後,李承乾即為大唐第三位皇帝。

可是,卻恰恰就出現了意外。先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承乾開始變得越來越叛逆,再是魏王李泰越來越得李世民的寵愛,逐漸寵冠諸王,而因李承乾多病,且患有足疾,漸受恩寵的李泰就有了一絲奪嫡之心,漸漸對李承乾的儲君之位造成了威脅。

由此在兩方因素的干擾下,李承乾逐漸沒有了往昔那般仁君之範,開始變得日益狂悖驕躁,不敬師長。

為了保住自己的儲君之位,在面對眾兄弟奪嫡之舉時,李承乾變得瘋狂了起來,直至幹出暗殺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弟弟魏王李泰,繼而舉兵謀反這等喪心病狂,大逆不道之舉。不過呢!話說李承乾真的跟李世民很像,連殺弟、造反這等事,他都一樣不差的跟著幹,只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楚王李寬,母不詳。李寬在李世民諸子中的存在感很低,在李寬出生的第二年,他就被過繼給唐高祖李淵第五子李智云為子。之後,史書對李寬再無記載。

△吳王李恪,生母是前隋煬帝之女楊氏。對於李恪,李世民也是很重視的,貞觀二年(628年),年僅10歲的李恪,就被李世民授益州大都督這一要職,都督益綿簡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諸軍事,並都並督巂、南寧、會都督府等三十六州。史書稱李恪“英武果敢”,或許就因李恪有軍事上的天分,此後李世民多授予他負責軍事方面的官職,比如貞觀七年(633年),李世民就授予李恪都督齊淄青莒萊密七州諸軍事、齊州刺史一職。

李世民的兒子都叫啥名字,都有著怎樣的結局?揭秘14位皇子的一生

李恪這人,沒多大毛病,雖然他也曾因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御史彈劾,繼而被李世民懲戒過,但是李恪這種小毛病很快就被李世民的勸誡得到改正,自此後李恪學會了自我剋制,奉公守法,在任上也恪盡職守。可以這麼說,李恪在李世民諸皇子當中算是最為安分的其中一個。或許正因李恪的安分,所以在貞觀中後期,太宗諸子為奪嫡相互爭鬥時,或被廢,或被殺時,李恪一直都能獨善其身,安然度過貞觀的那段“亂世”時期。

但是,李恪雖不主動參與爭儲,可卻被自己的父親給坑了一把,正是這一坑,最終讓李恪在日後蒙冤而死。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此時在立儲上李世民一直都猶豫不決,先後在魏王李泰、晉王李治、吳王李恪三人之間來回猶豫。這時晉王李治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但因李世民認為李治太過仁弱,而李恪英勇果敢,與自己頗為相像,所以就想讓李恪代替李治繼承儲君之位。

正是李世民有了這般想法,讓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開始記恨上了李恪,他認為李恪有意與自己的外甥李治爭儲,想要奪嫡,所以自然就恨上了李恪。就是這麼一恨,為日後李恪的蒙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魏王李泰,長孫皇后次子,是為太宗嫡次子。李泰是除李承乾外,最受李世民寵愛的皇子,寵冠諸王, 本來按照唐代慣例皇子成年後,除太子外,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得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

彼時的李泰到底有多受寵?從二件事就可以看出來。其一貞觀二年(628年) ,太宗大封諸子,年僅九歲的李泰受封越王,得授揚州大都督、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並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封地達22州,而同時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

其二貞觀十年(636年),李泰曾一度搬入武德殿居住。武德殿是一個靠近東宮的宮室,魏徵曾說過“今武德殿近儲後焉”,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見一斑。從以上事情可見,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確是寵冠諸王的。

而正因李世民對李泰無底線的溺愛,害了李泰。李世民對他的溺愛,讓李泰開始對儲君之位有了一絲的幻想,認為自己只要把自己的親哥哥給拉下了馬來,自己就能登上儲君之位。最終正因這不恰當的幻想,讓李泰踏上了一條註定無法回頭的奪嫡之路。

李泰絕對不會想到,他的父親李世民雖十分溺愛他,可他絕非是一個就因溺愛就會將皇位傳給他的人,在這大好江山面前,李世民還是有理智的。因此,李泰的奪嫡之舉註定是無法成功的,他的心實在太狠,李世民深知讓他登基,日後自己的其餘子嗣,尤其是李承乾、李恪、李治,他們必定就不會有下場。

李世民的兒子都叫啥名字,都有著怎樣的結局?揭秘14位皇子的一生

貞觀十七年(643年),為防止其餘子嗣繼續參與到奪嫡之中,李世民忍痛決定拿自己最寵愛的李泰殺雞儆猴,將他降為東萊郡王,對其餘諸子以示警戒。但是,李泰雖被貶,但李世民實在是太寵愛這個兒子,四年後,也就是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再次將李泰冊封為濮王。

△齊王李佑,這位皇子似乎並不得寵,究其原因在於他的母家與李唐皇族是世仇,當時李祐的外祖父陰世師是隋代大將,與代王楊侑留守長安,李淵晉陽起步後,李淵14歲的幼子李智雲被其所殺,同時李家在京兆郡的祖宗墓葬也被陰世師下令挖掘,故陰氏與李唐可以說是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正因如此,所以李佑在李唐的處境十分尷尬,屬於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角色,雖藉著太宗子嗣的身份,獲得王爵,但卻並不得太宗的寵愛。

或許正因李佑所處的這種尷尬的局面,最終讓李佑走上謀反的不歸路。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佑因殺死太宗派來監督他的權萬紀,被迫起兵造反。

△蜀王李愔,與吳王李恪同為煬帝之女楊氏所生。李愔與他的哥哥李恪不一樣,他做事放蕩不羈,雖說不上是罪大惡極,但小毛病是一大堆,時常無故毆打官員,打獵不知收斂,多次非法,因此在太宗和高宗朝,李愔經常因這些事情被訓誡、貶官或是降爵。

當然,李愔雖經常胡鬧,但他的胡鬧卻很有分寸,他從不參與到皇位之爭中,也從來不害人性命,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以太宗皇帝對諸子的態度來看,當時只要諸子不謀反,不害人性命,無論他們做什麼,李世民都不會去過多的去苛責他,最多降爵,且沒過多久就會恢復他的爵位,而李愔恰恰就明白了這點,所以他雖胡鬧,但卻從來不越雷池一步。

正因的恪守本分,他安然的度過了貞觀時期,走向高宗一朝。但是,生在皇家,不是說你自覺,麻煩就不會找上你,貞觀時期,因為太宗是李愔的父親,所以李愔是做什麼,都沒事,也沒有人會找他的麻煩。可是到了高宗朝,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李治雖生性寬厚,可畢竟不是李愔的父親,總會受他人影響,這不就因長孫無忌的誣陷,李治就對舉起了屠刀。

李世民的兒子都叫啥名字,都有著怎樣的結局?揭秘14位皇子的一生

△蔣王李惲,生母妃位不詳,但料想不高,應為侍妾。史書對於李惲的記載很少,但從隻言片語的記載來看,李惲並未參與到奪嫡之爭中,或者說並未深入,同時他並非是什麼賢王,在任安州都督時,他就曾因多造器用服玩,將治下的百姓弄得是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最終遭至御史彈劾,若不是高宗仁厚,恐怕他早就被奪爵。

不過呢!的胡作非為最終還是讓他自己付出了代價。上元初年(674年),李惲由涼州都督轉任箕州刺史,此時錄事參軍張君徹胡亂揣摩勝意,認為李治是想要懲辦李,於是就誣陷李惲謀反,高宗得到奏報後,因涉及皇子,自然就要謹慎的派大臣前去詳查。而此時也因剛剛被高宗訓誡,誤認高宗想對付,惶惶之下,李惲居然直接自殺。

△越王李貞,他是太宗諸子當中最長壽的其中一位皇子,歷經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四朝,活到了垂拱二年(688年)。李貞生性謹慎,從不與人結仇,更不參與皇位之爭,身為皇族,卻從不胡作非為,奉公守法。正因李貞的謹慎,讓他歷經四朝皆未有災禍。

但是,垂拱二年這麼一個生性謹慎的王爺,卻突然率軍造反,反抗中央朝廷。當然,李貞反的不是李唐,而是武則天,彼時武則天擅權,欲謀奪李唐天下,李貞為奪回李家對於天下的掌控遂起兵造反。但是,因李貞勢單力薄,與他合謀起兵的王爺又多猶豫不決,不敢起兵,最終李貞兵敗自殺。

△唐高宗李治,原是最沒有希望做皇帝的李治,因上面有希望做皇帝的哥哥接連造反,而李世民又認為只有李治即位,他的那些兒子才能保命,於是皇位最終落到了原本沒有希望的李治頭上。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李治在位期間,對內勤於政事,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故而此時大唐天下得以有“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對外力壓諸國,先後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等國,此時大唐東起朝鮮半島,西擴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中部,面積達1251。19萬平方公里,比現在的中國還要多三分之一,是為唐朝版圖最大的一個時期。

李世民的兒子都叫啥名字,都有著怎樣的結局?揭秘14位皇子的一生

△紀王李慎,是為太宗諸子中少有的賢王,雖不太得太宗喜愛,但在地方上卻頗受百姓的推崇,主政襄州時,曾因善於政事,將襄州治理的井井有條,繼而被百姓為立碑稱頌。

垂拱三年(687年)七月,越王李貞謀反,李慎因認為時機並不成熟,所以並未參與。但是,在李貞之亂被武則天平定後,李慎還是被牽扯其中,其一族被改為“虺姓”,他自己也被除爵流放。

△趙王李福,貞觀十三年(639年)封趙王,不久過繼給隱太子李建成為子。李福是太宗諸子中少有被李治信任的皇子,在李世民駕崩,李治初登基時,他被加封為右衛大將軍,負責宿衛宮城安全,統京城禁軍保衛李治的安全。之後,李治帝位穩固後,李福被外放做官,先後主政鄜州、青州、隰州、梁州等地。

△曹王李明,他的母親就是趙王李元吉的正妻楊氏,李元吉被殺後,李世民將楊氏納入後宮,而後與她生了曹王李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冊封曹王。唐高宗繼位後,李明出繼李元吉為子,也算是給被奪旗的李元吉有個交代,不過不知李元吉知道會有什麼想法,這似乎就是讓天下人知道,他被帶綠帽子,仇人與自己的妻子生下的兒子,最終成為了繼承他香火的唯一選擇,這想來真讓人有些不知怎麼說啊!

永隆元年(680年),李明捲入章懷太子李賢謀反,被武則天降封零陵郡王,流放黔州。永淳元年(682年),在武皇后的授意下,被黔州都督謝佑逼死。

十四子的結局都是如何的?

△太子李承乾,貞觀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試圖暗殺李泰失敗,聯合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陳國公侯君集,意欲謀反,強行逼迫李世民傳位於他,結果事情敗露。本來造反一事,這就是死罪,按律當誅,但是李世民實在是太疼愛自己這位長子了,最終只是將李承乾廢為庶民,流放於黔州。

李世民的兒子都叫啥名字,都有著怎樣的結局?揭秘14位皇子的一生

貞觀十八年(644年),李承乾憂鬱而死,年26歲,死後李世民萬分悲痛,為之廢朝一日,以國公之禮將其下葬。唐玄宗時期,其孫李適之成為宰相,李適的努力下,玄宗下詔追贈李承乾為荊州大都督、恆山郡王,賜諡號為愍,遷葬於昭陵。

△楚王李寬,史書說他早薨,但具體去世時間不詳,只知在李世民即位時,他就已經去世,死前年齡最大不過8歲。李世民登基後,追封李寬為楚王。

△吳王李恪,永徽四年(653年),在長孫無忌的授意下,房遺愛誣告李恪謀反。此時,高宗李治要想要保全自己這位哥哥的性命,但是因長孫無忌的操縱,李恪最終被冤殺。臨死前,李恪怒罵長孫無忌弄權,如若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顯慶五年(659年),隨著長孫無忌獲罪,李恪得以平反昭雪,被追封為鬱林郡王,立廟祭祀。

△魏王李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駕崩於含風殿,李治即位,是為高宗。李治即位後,對自己李泰是異常優待,“車服羞膳,特加優異”。永徽三年(652年),李泰因病去世。李泰死後,高宗李治下詔以唐朝最高的喪葬規格“詔葬”的形式為李泰舉哀,不僅為他輟朝,還下令“班劍,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厚”,又特意請了法藏禪師來為李泰的往生祈福。

△齊王李佑,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佑謀反失敗。因李佑並不得寵,所以他並未得到李承乾那般待遇,被太宗賜死於長安太極宮內省,死後以國公之禮安葬於長安高陽原,無子,國除。

李世民的兒子都叫啥名字,都有著怎樣的結局?揭秘14位皇子的一生

△蜀王李愔,永徽四年(653年),因長孫無忌誣陷吳王李恪謀反,作為與李恪同母弟的李愔亦被牽連,被李治下令廢為庶人,流放巴州。之後,李恪平反昭雪,李愔得以恢復爵位,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年),病逝於巴州,咸亨元年(670年),李治追贈為蜀王,陪葬昭陵。

△蔣王李惲,上元初年(674年),李惲因被張君徹誣告謀反,惶遽自殺。高宗知道實情後,斬張君徹,追贈李惲為司空、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越王李貞,垂拱四年(688年),李貞反武失敗,服毒自盡,武則天下令將他逐除李唐族譜,並將其族人改姓虺。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位,下詔恢復了李貞的李姓和族籍。開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將李貞重新改葬,賜諡號敬,並指派許王李素節之子李琳嗣越王位,繼承李貞衣缽。

△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駕崩於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紀王李慎,垂拱三年(687年)七月,李慎因被李貞之亂所牽連,被武則天除爵流放。永昌元年(689年)七月,李慎被流放至巴州,途中死於蒲州,五子同時遇害,其族流放嶺南。神龍元年(705年)二月,唐中宗李顯復位,李顯恢復李慎的官職和爵位,並將其遷葬昭陵,同時,讓李慎僅存之子李誠承襲李慎紀王爵。

李世民的兒子都叫啥名字,都有著怎樣的結局?揭秘14位皇子的一生

△江王李囂,生平無記載,631年進封江王,貞觀六年(632年)薨,諡號殤。

△代王李簡,生平無記載,封代王,貞觀五年薨。

△趙王李福,咸亨元年九月十三日(670年10月2日),李福在梁州任上去世,高宗下詔贈司空、荊州都督,陪葬昭陵。

△曹王李明,永淳元年(682年)七月,黔州都督謝祐在武后的授意下,逼令李明自殺,死後就地埋葬。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李旦復位,睿智下詔將李明靈柩送回長安,陪葬昭陵,並加諡號“恭”。

以上就為李世民十四子一生的大概介紹。太宗十四子的結局大致分為三類:或自殺,或病亡,或被殺。其中高宗李治、趙王李福、代王李簡、江王李囂、蜀王李愔、魏王李泰、楚王李寬、太子李承乾、紀王李慎等九子皆為病亡。曹王李明、越王李貞、蔣王李惲等三子為自殺。齊王李佑、吳王李恪為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