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病人康復我的成就感難以言喻”

2023-01-11由 南方日報 發表于 漁業

白塞氏病怎麼檢查出

“病人康復我的成就感難以言喻”

孫達春檢視患者的影像。南方日報記者 錢文攀 攝

“覺得哪裡不舒服?”“心慌嗎?睡眠怎麼樣?”11月15日,在珠海振國腫瘤康復醫院,一位78歲、消瘦而挺拔的醫生一大早就開始出診、查房。他就是珠海市抗癌協會會長、原珠海市人民醫院血液腫瘤科兼大內科主任孫達春。

孫達春早過了退休年齡,但從未停下治病救人的腳步。從醫52年,他曾三次獲得珠海市科技進步獎,獲評“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珠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珠海好醫師”及2022年第二季度“珠海好人”等榮譽稱號。

在孫達春的同事和親人們看來,孫達春身上有著優秀醫生共有的特質:他熱愛著這份充滿挑戰的職業、從救治病人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不僅關注患者個體的病痛,也為推動醫學發展惠及更多人而努力。

●南方日報記者 蔣欣陳

52年堅守醫療一線

1994年,珠海市人民醫院正在全力建立三甲醫院,從全國各地引進了一批專家,孫達春便是其中一員。

“剛來珠海的時候,我們的腫瘤病例基本上都想去廣州治病,現在完全不同了。”到珠海後,孫達春建立了珠海第一個血液腫瘤科,並帶動科室快速發展,使許多癌症患者無需再輾轉外市,在“家門口”就醫。

從醫生涯中,孫達春遇到過許多疑難雜症。2003年,孫達春所在的科室來了一位奇怪的病人,這位19歲的男孩全身面板呈咖啡色,並伴有小塊白斑,患有重度貧血。孫達春從男孩口中瞭解到,他家裡還有一個姐姐,具有同樣的症狀。

“進院時病人已經呼吸困難、口吐白沫,後來經過搶救,暫時脫離了危險。”極其罕見的症狀引起了孫達春的注意,他查閱文獻,並請教國內知名專家,最終確診為世界罕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範科尼貧血。在當時,該病全國只有10例。

更多時候,醫生不僅要面對疾病本身的挑戰,還要理解每個患者的難處。某日,孫達春正在珠海市人民醫院坐診,一位計程車司機愁眉苦臉地進來說,“醫生,我口眼潰爛了好多年,到處都看不好,看病已經花了10多萬元。”

孫達春仔細檢查問診後,診斷為白塞氏病,並給病人開了藥。看著才幾十塊錢的藥,病人一開始十分質疑:這麼便宜的藥,能治好病嗎?孫達春讓他先吃兩個星期,等兩個星期後,這名病人一進門就大叫起來,“我這次可找對人了,吃了您開的藥,我現在病好多了!”

診治開方,破解疑難雜症,這樣的日子持續了52年。珠海市抗癌協會秘書長孫偉翔告訴記者,在振國腫瘤康復醫院查房時,最多有70多個病人,“孫教授從早上開始把所有病人看一遍,中間不需要休息,年輕人都累得腿都站不穩了。”在年輕的醫生眼裡,孫達春不僅是老師,還是榜樣。

創立全國首個地級市抗癌協會

2005年,孫達春正式退休。但他依然沒有閒著,又在兩年後創立了全國首個地級市抗癌協會——珠海市抗癌協會。

在他的帶領下,珠海市抗癌協會發展為一個擁有1000多名會員的大型學術團體,成為珠海癌症防治的一支重要社會力量。

成立抗癌協會的初衷,源於孫達春從醫以來很多無奈的時刻。“有很多癌症晚期的病人很難挽救,我們也非常無奈,非常無助。”孫達春表情變得嚴肅,“但醫生就是要面對生老病死,我從來沒覺得不該當醫生,或者不該幹腫瘤這一行。”

在孫達春看來,醫生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盡力做好科普,讓發病率降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癌症治癒率的關鍵。農村醫療條件相對薄弱,孫達春提出將科普宣傳的重點放到農村去,並親自帶隊舉辦抗癌宣傳和下鄉義診活動,足跡踏遍了珠海的鄉村和海島。

2019年,孫達春牽頭在珠海市開展癌病情況調查,建立了“珠海市癌譜”。根據調查研究,團隊寫成報告《關於降低珠海市民患癌風險的對策與建議》,為珠海開展癌症預防、治療提供了科學依據,為臨床實驗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雖已年過七旬,孫達春的運動習慣仍然未變。年輕時,他跑馬拉松,橫渡過長江與珠江,現在仍保持著每天健身不少於一小時,鍾南山院士是他的偶像。“我想我幹到80多歲,應該沒問題。”

經常有人問孫達春,早就到了該頤養天年的年紀,為什麼還要這樣辛苦。孫達春說,“我幹這一行,有我的樂趣。每當把一個病人治好了,醫生心裡是很幸福的,那種成就感難以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