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書評丨陳丹:湖上的絮語與密談

2023-01-10由 紅網 發表于 漁業

白鰭豚怎麼讀怎麼呼吸

書評丨陳丹:湖上的絮語與密談

書評丨陳丹:湖上的絮語與密談

沈念《大湖訊息》圖書封面。

湖上的絮語與密談

——沈念《大湖訊息》閱讀札記

文/陳丹

有一年夏天或許是春天將盡的時候,我第一次登上了岳陽樓。一瞬間,“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之類的詩句競相湧向我,恍惚迴旋在腦海,揮之不去。太陽落在起了褶皺的水面上,到處光閃閃的,像是奏響了一首圓舞曲。湖水,使人感受到一種優美的沉靜。而湖水無邊,看得久了,人就顯得渺小,時間彷彿停止,給人一種沉鬱的眩暈之感。

沈念在洞庭湖畔出生,有二十多年的湖區生活經歷,水是構成其精神內蘊的存在,那種生命內在的悸動和鬱滯濃黏,就如同湖水所涵蘊的浩淼煙波,蓄滿了他的寫作泉池。沈念以水獨特的觀照方式發掘湖上客體的生命意識。《大湖訊息》敘述了候鳥、麋鹿、江豚的生存現狀,以及黑楊、蘆葦等植被的發展變遷。在《大湖訊息》中,水上的世界是生氣勃勃的。湖上的客體,往往是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事物,如湖水、天空、太陽、風、霧以及湖上的寂靜和湖區人民等。沈念透過與湖上客體的絮語與密談遞來了生命的訊息,籍此探討這片湖水上寄居者的命運,謀求新時代生態保護的良性發展路徑。

發掘湖上客體生命意識的書寫,需要從主觀上打破固有觀念,需要寫作者具備超越性的眼光。它首先不是直接呈現,也不是用平面的方式去表達,而是透過湖水這種介質去觀照客體,從多種敘述角度去體現其本身的靈性。比如把湖放到空間裡面陳列的這種形式,打破了平面描述,“在北斗衛星地圖上,湖像一片藍色的大地血液,汩汩不息,在看似巨大實則狹長的動脈血管中流動”。從視覺角度俯瞰地球上的湖泊,湖也變成了有生命體徵的物體,藍色的血脈在日夜流淌,像一種憂鬱的藥水。又比如從不同的知覺形式呈現事物。一是立體化。“天地間的灰白變得更稠濃”,將虛空的天色寫得具體可感。又如寫水的氣息到處飄蕩著,在夜晚凍成一層薄紗,彷彿能哧啦哧啦撕裂;水面像鋪滿碎玻璃的一條道路,散出模糊卻透明的光等,這樣寫水的形態,立體感就出來了。沈念從不同的季節中洞悉湖的生命狀態,退水後“冬天的湖面瘦得更狹窄、遙遠,一副冷懨懨的神情”,湖有了生命意識,將湖面神態人格化。夏季的湖光是與冬天迥異的景色,有著不同質地的開闊與空曠,呈現出不同的生機與活力。太陽像一面火鏡般炙烤著浩瀚的湖面,湖上的綠光晃眼,像一面從天而降的網格,斑斕多姿,小波紋魚鰭般層層疊疊,湖水把岸邊的碎石吃下,湖水就肥了。二是視覺化。比如寫車輪碾過枯葉發出的碎裂聲音,“聲音像塊有稜角的石頭,砸得水花四濺”。寫鳥的聲音“在天空中留下一道道曲度不一的弧線,鳥飛遠了,邊緣銳利的餘音還在半空儃回”。沈念以想象弧度和銳利的邊緣把聲音視覺化。風鋒利得像冰碴,從房屋、樹籬、林子裡跑出來,寒風的聲音像成千上萬的翅膀密密匝匝地撲騰過來。寫飛鳥的在天空飛過像刺眼的光掃過等。從水上看去,事物變得神秘,“甲板上,水面搖動,圓紅的太陽也變作不規則的形狀”。積雨雲先是集合,然後扇面般展開,像千軍萬馬奔殺過來,雨就落在湖面了。三是聽覺化。水的內部有很多聲音。水的聲音像來自天空的雲影,像藏在水鏡裡的波紋,搖曳多姿,引人遐想。“水和浪互相追逐、變形,風中傳來它們的快樂唱吟”。看不見的眼淚彷彿跟著湖上寒風一起呼嘯,還有風聲尖細如冰針的叫聲,它變得更加銳利刺耳,這同時也是結合視覺來寫。

而對於寂靜,沈念更是打破感覺閾限,從寂靜的顏色、聲音和形狀,多維度呈現這一抽象事物。大多數時候,寂靜是湖州之上唯一的聲音。在有些天氣裡,“空中迷漫著一層層淡淡乳白色的水霧,寂靜也有了顏色,一瀉千里,沒有褶皺”,湖上的寂靜是乳白色的,是平滑順溜的,是浩蕩長遠的,甚至是彌合無縫的,因為“轟隆聲一路把寂靜刺破”。

這樣一種生命體驗是對湖上靜默不語的萬物的生命書寫,是一種對於宇宙認識得深刻的體察感悟,彷彿一種敏感細膩的心靈獨白,以水為鏡,打破界限,沈念捕捉到了這種隱秘的訊息。當然,湖上更多的是不那麼隱秘的生命訊息。這些訊息或使人覺得悲傷,或令人憤怒,或教人惆悵。湖洲的植被、魚類、田壟林地上悄然跑過的野物,與重巒疊嶂的鳥影,折射出湖泊、溼地與人的生存場景影像,以及建構了湖州之上物種的變遷史。事實上,《大湖訊息》中湖區的一切變遷對社會有準確真實記錄的作用,也凸顯了文學敘述的紀實性,即某種程度上表現了在不同歷史時期湖區的生物多樣性的形態和自然生態。

水是生命之源。湖洲溼地是蘆葦天然的溫床。蘆葦是從遙遠的時間深處走出來的,在《詩經·蒹葭》中,我們的先祖記錄過這種莖稈高直挺拔、葉穗長袖飄舞般的植物。白花綠葉,撐在黃稈頂部的葦穗高挑飽滿,挺在水面之上,泛著綠意,散發著大地的芬芳氣息。湖上,青葦盪漾在望不到盡頭的湖洲,一大片密不透風的青葦,青得耀眼、迷醉,葦尖輕擺,有飛鳥盤旋停駐,宛如大地畫屏。蘆花盛開時,一棵棵豔豔地站成一片銀光燦燦,成片修長而飽滿的灰白色葦穗,像一支支畫筆,寫就湖洲美麗和諧的生態環境。

早先,蘆葦在湖區主要是當柴燒,或者編蘆蓆、搭茅屋,漲水時候,還能護堤擋浪。那些蘆花種子落地後,來年春發,都不用人們打理,自生自滅。後來,人們發現了蘆葦的造紙價值,就有了人工種植蘆葦。湖洲灘地上的蘆葦葉越來越多,“洞庭湖的蘆葦一眼望不到盡頭,白茫茫的,在風中起起伏伏,那是多麼壯觀的場面”。鋪天蓋地的莖稈高挺的蘆葦,頂著沉甸甸的穗頭,聚集在一起,任風颳來,蘆葦抱團對峙,站成銅牆鐵壁。同時,蘆葦的種植帶動了一種新生的職業,養活了一大批人。從貴州、湘西趕來的人,像候鳥一樣來到這片土地,他們每年有三個月的時間在島上收割蘆葦。割蘆葦的時候,“刀割破葦稈的聲音窸窸窣窣,像孩子的抽泣”。蘆葦的堅韌把割蘆葦的人撞得搖搖晃晃,像海洋般的葦浪一下就吞沒了人類瘦小的身影。在美麗的蘆葦叢裡也有著驚人的死亡,在泥沼中,那些誤闖溼地迷路的人類,蘆葦淹沒其呼救的聲音,將被湖水寂靜地吞噬。然而,這些莖稈挺拔的葦稈發出嘩嘩啦啦的響動聲,並不影響越冬的白鷺、天鵝的鑽進蘆葦,它們警覺性高,稍有人聲喧動,就驚飛一片。洞庭湖溼地是一塊天然的候鳥度冬寶地,在這裡停歇的候鳥數不勝數。

沈念認為,大自然最別緻的筆觸是那些候鳥。從寒冷的北方海域到南方的沙灘,凡湖洲灘塗、水草溼地、荻花蘆海、江河岸林、高原深海,候鳥的足跡遍佈各地。鳥類遷徙越冬的線路是一條充滿艱辛和危險的路。關於候鳥種類和生活習性,《中國鳥類圖鑑》對其進行了資料庫式的記錄。候鳥有著令人驚豔的飛翔姿容,而它們展翅、俯衝、盤旋的體態,更是讓人類豔羨為何不能生就同樣有力的翅膀,得以馳騁在湖洲上的長空。事實上,在這樣美麗的身影外,還有優美動聽的鳥鳴,這是鳥類交流的語言。鳥的聲音可以表示情緒,比如佔區、求偶、領域戒備、聯絡配偶、協調繁殖行為等。有的鳥聲變化可達二十多種,那些叫聲似乎有著各種色澤和形狀。在這些含義豐富的鳥鳴底下是不容忽視的生命訊息,是渴求天地自然和諧與生態平衡的呼籲。

當浩渺的圓鏡般的湖面陷入黑暗,候鳥用不同色彩的羽翼編織夜空。它們用飛翔把自己打扮成天地之間的熠熠星辰。湖區可不是真正的天堂。對於湖上的定居者而言,候鳥的到訪和停留也滋生了人類殺戮的慾望。儘管候鳥利用夜色掩蓋飛行蹤跡,躲避天敵,卻無法逃脫人類的捕殺,候鳥的夜晚佈滿兇險,夜晚掩藏人類的罪惡行徑破壞了大自然的秩序。高絲網、呋喃丹、長銃獵槍,還有各種陷阱,人類對候鳥的捕獵濫殺使得夜行之路就是這些天空舞者的亡命之途。在一份巡邏隊的資料中顯示,巡邏隊十年間的夜巡多達六百二十六次。儘管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回收了所有獵槍,與毒鳥人的拉鋸戰彷彿從未停歇。沈念寫到,當鳥的鳴叫遠去,湖上長空如同世界盡頭,大地孤寂無語,曾經喧鬧的天空只留下翅膀劃過的影子的嘆息。

與水為鄰的時間長了,就能洞察棲息在這片生境的訊息,聽懂鳥的絮語、風的呢喃以及湖水的密談,對每一種寄居者都有著異於常人的熟稔和親切,天鵝、白鶴、戴勝、豆雁……都是充滿生趣的,沈念想著如果放大赤麻鴨的嗝聲,就能像看到一個氣息粗獷的活物搖搖擺擺地奔跑過來。當寫到江豚的呼吸聲,“嗞噝嗞噝,放鬆而遲鈍,噗哼噗哼,有時也變得粗重而急促。從鼻孔噴出的水流,像一支支箭簇般射破夜空。”那寬廣的呼吸如鐘錶般響在耳旁。江豚,長江的舞者,是最古老的定居者,在長江生活了兩千五百萬年,是目前倖存的唯一淡水豚物種。這些非豬非魚的江中精靈賦予了洞庭湖一種神性,湖區人親切地稱其“江豬子”。那些競相觀看黑豬、白豬、黑白豬和“拜風”等有關記憶,也給人們帶來了有關淡水豚獨一無二的鄉愁。生態的破壞帶敲響了白鰭豚存亡的警鐘,伴隨著“長江女神”白鰭豚淇淇的離世,長江白鰭豚這一淡水豚物種最終不可挽回地從地球上消失了,這是近五十年來第一種滅絕動物,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因人類活動而消亡的脊椎動物。湖洲之上,寄居者的生存能力與這片土地有著內嵌的命運關聯。

比白鰭豚更幸運的是失而復得的麋鹿。一百二十多年前,十八頭麋鹿穿越大洋流亡到了烏邦寺莊園。誰也沒想到,這一偶然的遷移挽救了一個瀕臨滅絕的物種。經歷了漫長的百年歲月後,數千頭麋鹿後裔的足跡分步到了世界上二十個國家,也回到了麋鹿的故鄉——中國。從物種的變遷,沈念聯想到是人類歷史的建構和現代文明的發展。在大地上,國界和物種的分佈、變遷,是要用不一樣的尺度丈量的,在中國消失的麋鹿,在英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並最終回到故鄉中國,適者生存,這本身就是自然的法則,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是,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了物種的存亡。

強大的物種也排擠了弱者的生存空間。黑楊這一外來物種,在防浪林的偽裝下入侵了湖灘洲尾、坡腳溝谷。在“林紙一體化”的利益驅動下,湖區人大量栽種這一對生態危害極大的樹種,沈念寫道,“大量的洲灘荒地很快被承包出去,一片片黑楊林,像一塊塊黑補丁綴滿湖區這件長衫”。湖上陡增許多黑鐵般的林子。原先的肆意生長的湖州植物被擠出了湖州,樹下寸草不生。樹上飛鳥不棲。更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黑楊簡直如同“溼地抽水機”,柔軟的溼地變得堅硬,湖水滯流,泥沙淤積,溼地的調蓄功能減弱。黑楊清退刻不容緩,在湖區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八千七百四十畝黑楊退出了洞庭湖。人們歡欣地看到黑楊林已經從這裡沉默退場,大地上的黑斑徹底消失。湖區蓄水量回升,水容量不斷提高。人工干預種植蘆葦、蓮藕、蒿筍等水生經濟作物,湖的淨水能力得到一定的恢復。湖區的蘆葦、蓮藕等各種水生植物是淡水生態系統的基石,是淨化水體的“生命線”。湖上再現魚翔鷗飛、水草豐茂、水清洲碧的和諧共生美麗生態景觀。

逐步恢復的湖區生態系統促使人類反思。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人對於其他物種的殘忍,同樣是一個需要人類警醒的問題。起魚是湖區人民的一種謀生方式。早先,漁民按季節捕魚,懂得有所節制。正如孟子主張“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漁民踐行去小留大,不過度捕撈。早先也沒有迷魂陣、地籠王、高絲網和呋喃丹這些濫殺、毒魚的手段,人類尚有敬畏之心。湖區最開始有用鸕鷀捕魚的,也有放卡子釣的,把竹篾片削得又薄又細,放一次可能收上百多斤魚。後來興起網箱養魚,往水裡投肥料,水也由清澈變得不清爽而且發腥。再後來用大功率電器裝置打魚,二十四小時可以不斷起魚,大魚小魚一網打盡。過去日產萬石的洞庭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這對於湖上寄居者、以捕魚為食的水鳥來說,無疑是一場嚴峻的災難。竭澤而漁,趕盡殺絕的後果將是湖上寄居者生命的終結。“死亡物的汙染,就是水變質、變黑、發臭的罪魁禍首”,鳥類、魚類的減少,水的窒息剝奪了湖區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沈念冷靜而不無悲憫地記錄了湖上哀鴻遍野、家園失守、溼地硬化、江豚面臨滅種等大湖訊息。

人類從未停止和水爭奪生存的空間,如圍湖造田,栽種黑楊、蘆葦,毒殺水鳥,電力捕魚等。人對水的一切索取,水忍氣吞聲。水養活了一方人,也留給水上居民血吸蟲病、風溼病以及許多不明就裡的疾病。水的報復來得很隱秘,潛伏期過後就兇險奪命。水“從不輕易退縮,不計一切後果的報復常常在炎熱的夏天實施”,一切水帶來的事物,又將遭受水的劫掠,房屋、牲畜、人的生命,悉歸其有。水是殘酷的。洪水的肆虐,人失去了生存的土地,湖區的人,也失去了故鄉。留住湖區記憶也就留住了鄉愁。近年來,人類開展了一系列生態保護行動。退湖還田,十年禁漁,建立麋鹿、江豚自然保護區,清退黑楊等舉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類的罪惡,給湖洲一個喘息的機會。湖區生態有了新的良好的改觀,候鳥飛回,江豚、麋鹿定居,蘆葦等湖州植被的身影再一次出現在湖州灘塗,水汙染治理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和一般生態文學不同的是,《大湖訊息》是一部生態哲學反思錄,沈念把田野調查記錄和寫作者本身的主觀感受相結合,用詩性的語言解析湖區生態治理的人文景觀。在有關湖上寄居者的生命書寫中,人和水、主觀和客觀、保護和利用等並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關係,生態重建並不是單純的否定過去,在人的生存前提下,不論是圍墾還是退還,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對應著不同的歷史選擇,沈念倡導辯證地看待這一歷史程序。沈唸的理性還體現在他對人和自然都有一種悲憫和寬容,這也是貫穿整本書寫作的一種生命哲學。在人類的發展和文明的變遷中,湖上的一切都是寄居者,人依靠自然生存,自然因人的活動繁衍生息,這一理念在《大湖訊息》裡面有較好的體現。人類對洞庭湖生態的整治就是針對水的呼救的一種迴應,如今的綠水青山,也是人類世代繁衍的金山銀山。《大湖訊息》關於湖上資源掠奪與退還重建的追問,思想核心還是生態保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探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可行路徑。大湖訊息的本質,是追求湖區生態的和諧,也就是探尋人和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一種平衡,這是生態保護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