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史記》:瞭解諸侯國姓氏的由來,養馬的嬴氏最終一統中原的猜想

2023-01-10由 江愚兒 發表于 漁業

康泰去哪裡了

司馬遷在史記。三代世表裡面總結過,並不是隨隨便便一個普通人就可以成為王侯將相的,往前追溯,歷史上的帝王諸侯往往都是黃帝的後代。

例如,歷史上著名的三位帝王,堯是黃帝的五世孫,舜是黃帝的8世孫,禹是黃帝的5世孫。夏啟是6世孫,殷湯是17世孫,周文王是18世孫。就連孔子,都是黃帝的47世孫。

《史記》:瞭解諸侯國姓氏的由來,養馬的嬴氏最終一統中原的猜想

殷湯不姓殷,姓子,是堯賜給殷始祖契的姓氏,子等同於“茲”,有漸漸強大的意思,可不,後來就強大了。

至於周文王,始祖是后稷,是種田的一把好手,所以堯賜他“姬”姓,姬則是本的意思,大概農為民之本吧。

而一直遵從周禮的孔子,準確來說,是殷商的後代,他本姓子,到他這一代,自己改成了孔姓,他老爸叔梁紇,本名子紇,也因為他改成了孔紇。

孔家祖上最近一代的諸侯國,是宋國。宋的國君是微子啟,紂王帝辛的庶兄。周文王滅掉殷商以後,本來是讓紂王的兒子武庚承襲殷王朝的香火的,奈何武庚不老實,周武王死後,他就想造訪,於是被周公旦殺了。周公旦就讓微子啟來承襲殷的香火,封號宋。微子啟就是宋國第一任國君。

微子啟為什麼能承襲殷的香火,因為他不僅是殷宗族,還是個聰明人,好幾次勸諫紂王沒有成功,又看到西伯昌在修德政收買人心,就聞到了些味道,於是跑了。

等到周武王滅了殷商,他則跑出來負荊請罪求原諒。周武王不僅原諒了他,還讓他官復原職。後來武庚作亂被殺,他這個聽話的殷宗族就被拉出來統領安撫剩餘的那些殷人了。

《史記》:瞭解諸侯國姓氏的由來,養馬的嬴氏最終一統中原的猜想

有意思的是,孔子只是宋的一個旁支,在宋前愍公之後就分化了,而另一支正統還在延續殷商的香火,更有意思的是,宋朝的最後一任國君,竟然重蹈殷商的覆轍,小小國家四處征伐,搶掠鄰國領土,四處得罪人,自己又沉迷酒色,殘害忠良,被諸侯國安了個”桀宋“的名號,意思是他等同於夏朝滅國暴君夏桀,於是他又被鄰國聯合起來討伐,最後宋滅,宋地就被齊、楚、魏三家瓜分了。

所以不僅僅好的基因會遺傳,壞的基因也是會遺傳下去的。

孔子顯然是拯救了殷商這一脈啊。

回來再說說姓氏傳承的事。

周武王滅商以後,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很多,大多得到了分封·。比如最著名的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

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分封在晉國、弟弟周公旦分封在魯國、弟弟康叔分封在衛國,弟弟叔度分封在蔡國、弟弟叔振鐸分封在曹國、宗族同輩召公(姬奭)封在薊地,如今的北京,史稱北燕,就是燕國。也就是說魯、晉、衛、蔡、曹、燕這些諸侯國,國君都是姬姓。

而姜太公因為輔佐周文武王伐紂,立了首功,被封在營丘就是臨淄,即齊地。姜太公的名和姓就很複雜了,他叫呂尚,又叫姜尚,他的祖先是堯時的四嶽,因為輔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被賜姜姓,又給封呂地。所以,他本姓姜,又以封地為姓,因此又姓呂。就像周武王那些分封出去的兄弟,本姓姬,但又會以封地為姓一樣。

比較有意思的是,四嶽在堯舜禹時期相當於謀臣的存在,而且說話分量特別重。比如堯晚年,問四嶽誰可以接替他的位置,四嶽推薦虞舜,堯就把舜拉過來考察。而舜年老時又問四嶽,誰可以輔佐他治理天下,四嶽推薦大禹,舜就用了大禹。後來舜又問了四嶽誰來主持祭祀,四嶽推薦了伯夷,舜就用了伯夷。可見四嶽在禹舜時期是相當於智庫一般的存在,分量之重幾乎和國師無異。

而姜太公輔佐周文武王建立周朝,也是智囊一枚多多少少有些乃祖遺風。再次驗證了某些強大的基因可以傳承下去的道理。

陳國第一任國君媯滿,他老爸是周文王時期掌管制陶的官員,對於滅殷並沒有什麼突出貢獻,但因為他是虞舜的後裔,周文王就對他進行了分封。

還有黃帝的後裔,被分封在祝地,祝這個地方也是夏代就存在的了,其先祖是祝融,祝融則是一個官職,總共有兩兄弟擔任過,第一任祝融是重黎,黃帝的九世孫,因為討伐共工失敗被處死,重黎的弟弟吳回就接任祝融,以後他的後代就以祝融為姓,簡稱祝。古祝國存在的時間不長,在春秋初期就被齊國吞滅了。

《史記》:瞭解諸侯國姓氏的由來,養馬的嬴氏最終一統中原的猜想

大禹的後裔住在杞地,也是夏代就建國的,商湯滅夏以後,讓後代姒姓承襲夏的香火,而周滅商以後,同樣讓禹的後代居住在杞地承襲香火。然而這個杞國名不見經傳,卻常常被諸侯翻來覆去的欺負,頻繁遷襲,於是就有了杞人憂天這麼個詞。這個成語反映的史實其實沒有那麼諷刺,實在是他們自己真的很焦慮,因為他們每天都沒法安定的生活,他們焦慮是因為災難降臨得太頻繁而又猝不及防了,完全不知道什麼時候下一個災難又來了。杞最後被楚國滅亡了。

還有一個是堯的後裔,他被分封在薊這個地方,但基本沒有什麼存在感,春秋中期被捱得特別近的燕國吞滅了。

其實,無論堯舜禹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代。只不過,當時實行禪讓制,帝位讓出去之後,新帝就會保留一些先帝的直系親屬來承襲香火。每一個朝代滅掉前朝以後,也會象徵性地留下一支前朝的宗室承襲香火。只不過,到了春秋時期,這種香火情慢慢淡化。本來就只是靠香火情而不是靠能力存續下去的小國,隨著後來的諸侯國私心越來越嚴重,他們自然也會因為優勝劣汰而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後來的歷史中,成王敗寇,一些起義者推翻前朝以後,也會象徵性地把前朝王室子孫留在某個地方延續香火,但不久又默默找個由頭幹掉。比起周天子時期,終究少了一些包容心。

前面提到的祝融後代還有一個被封在楚地的諸侯,這人叫熊繹,他被封君是因為他爸鬻熊曾侍奉周文王,姓羋。楚地位於長江流域,在古時屬於不大好的蠻夷之地。所以行事與中原地區不大相同,有些野蠻。

《史記》:瞭解諸侯國姓氏的由來,養馬的嬴氏最終一統中原的猜想

強大的諸侯國中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存在,秦國。秦國並不在周武王分封之列。秦國的祖先沒什麼名氣,倒是母族很強大。史記載秦祖是帝顓頊後代的一個叫女脩的孫女,她吃了鳥蛋生下了大業,大業又娶了故部落少典部族的女兒女華,生下了大費。大費很會御獸,得到舜的嘉獎,賜姓嬴姓。

秦祖先最先發家是在殷商時期,大費的後代中衍因為會駕御馬車被帝太戊賞識,他的面相據說鳥形人語,應該是面相長得比較陰鷙畸形,比較難娶妻,但他得帝太戊親自指婚,得以繁衍。其後代在殷漸漸得到重用,子孫也繁榮起來,漸漸有了輔佐帝王的能力。

嬴姓一直都很忠於殷帝,到紂王時期,有個蜚蠊和兒子惡來,兩人始終為紂王抵禦西周軍隊。惡來被誅殺,留下一個兒子女防。蜚蠊因為引兵外出避免了被殺,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有了一個叫孟增的後代。孟增興許因為駕車興許因為養馬被周成王寵幸,封在皋狼之地,不過並沒有封侯。孟增的後代造父擅於駕車,被封在趙地。以後就改姓趙。

再說秦國真正的祖先是惡來的兒子女防,他有個後代叫非子。非子也因為造父住在了趙地,改姓趙。非子繼承祖業,擅於養馬,周孝王時期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延續嬴氏香火,所以又改回了嬴姓,號稱秦嬴。

這時候的秦依舊不是諸侯。秦國真正的發家,要歸功於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當西戎來犯的時候,周幽王雖然點燃了烽火臺,但是被周幽王多次戲耍的諸侯沒有一個人派兵來救。反而跟西戎多次打交道的秦襄公看到了機會,他帶兵拼死保衛周幽王,又護送周平王遷都雒邑避難。周平王這個狼狽周天子直接就封了秦襄公為諸侯。

秦國終於因此立於諸侯之列,開始揚眉吐氣。

《史記》:瞭解諸侯國姓氏的由來,養馬的嬴氏最終一統中原的猜想

嬴姓因為一直都靠養馬和駕車侍奉君王,所以一直不被諸侯瞧得起。其實按照正常的思維看來,一個養馬和駕車的人的後代最後憑什麼可以一統中原呢?一般人可能不行,但嬴姓不一樣,他們因為有御獸和駕車的祖傳技術,在那個上到天子下到諸侯出行都必須靠顛簸的馬車的年代,能夠讓馬車平穩快速地行駛其實是很高明的一項能力,至少出行要駕四到六皮馬的天子非常需要這樣的人才。

嬴姓是最好的御獸師和駕駛員自然世代被國君天子喜愛,他們幫世世代代幫天子駕車御獸,見識自然非同常人,到了殷紂王時期,嬴蜚蠊已經可以帶兵打仗,抵禦西戎了。所以,只能說,從遠古時期開始,不被世人看重的養馬家族,一代代在默默地增長自己的見識,強大自己的基因,最後一舉統一中原,傲視群雄。

嬴姓是把所謂的“厚積薄發”演繹到極致的一個種族。但也許因為幾千百年終於揚眉吐氣以後,卻不知道怎麼長遠發展,最後也只是曇花一現。

這也是為什麼要了解諸侯國姓氏的由來。因為種姓制度的原因,人們的姓氏變來變去。只有瞭解其由來,才知道他們為什麼會發展成那個樣子。研究歷史的意義也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從來不是突然的,而是一個慢慢演變的過程。所謂歷史的傳承,就是這個意思。搞清楚歷史的由來,才能堅定文化自信。

《史記》:瞭解諸侯國姓氏的由來,養馬的嬴氏最終一統中原的猜想

搞清楚姓氏的由來,學習歷史也就輕鬆很多了。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是學習歷史必讀的作品。普通人學習歷史會比較難,可以讀原文帶翻譯的讀本,翻譯可以輔助瞭解。建議從表開始看起。也可以輔助一些紀錄片資料,學起歷史來會更加順暢一些。

《史記》:瞭解諸侯國姓氏的由來,養馬的嬴氏最終一統中原的猜想

史記(全本全注全譯)【樊登推薦】(布脊精裝全九冊)

¥

488

京東

購買

希望我的文章對你有用。

關注我,一起學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