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85後海歸網上“賣海鮮”,做出一個IPO

2023-01-08由 ipo觀察 發表于 漁業

海洋漁業做什麼賺錢

近日,證監會公佈寧波海上鮮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上鮮”)《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包括普通股、優先股等各類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審批》進度,目前進度已達接收材料階段。

這意味著,一站式數字漁業服務提供商海上鮮赴港上市,有了重要進展。

85後海歸網上“賣海鮮”,做出一個IPO

公開資料顯示,海上鮮由葉寧創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寧波,定位於北斗+網際網路+漁業的一站式數字漁業服務提供商,立志改造傳統漁業,實現“網際網路+漁業”。目前海上鮮是我國最大的海鮮B2B交易電商,為海鮮買賣雙方提供海上通訊、交易平臺、供應鏈金融及相關增值服務。

85後“海歸”讓賣魚觸網

海上鮮的創立,是一個在大海里孕育出來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葉寧。

葉寧,出生於1987年,大三作為交換生去了德國,成為當年十幾萬出國留學大軍中的一員,在國外花四年時間搞定本碩全部課程,2011年獲得德國漢諾威應用科技大學碩士學位。提前畢業就是為了早點創業,在學習期間,他就一直找機會實踐自己的創業夢想。

在校期間,葉寧利用業餘時間做中德再生塑膠貿易。兩年後,他帶著留德期間積累的6萬歐元回國,決定幹一個大事業——“要做一家可以上市的公司”。

作為土生土長的寧波人,在海邊長大的葉寧把目標瞄準在海洋經濟上。為了進行市場調研,他帶著團隊一次次地出入各種貿易市場,與漁民做深入溝通。

在和漁民朋友的接觸中,葉寧瞭解到,陸地上的手機通訊是透過基站實現的,而海上未覆蓋移動訊號,漁民出海時只能透過衛星訊號與家人聯絡。但由於海事衛星提供的寬頻服務特別貴,漁民一般捨不得用,手機在海上就成了擺設,一旦遇到惡劣天氣,家裡人聯絡不到就只能乾著急。

恰逢當時北斗概念非常火熱,葉寧偶然發現幾個同學正在搞北斗衛星(中國自行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相關的研究,隨即將它和漁民出海即失聯的問題聯絡在一起:

能不能基於北斗衛星系統做一個通訊產品呢。葉寧當時的想法是做一個“海上QQ”,一款為漁民搭建的海上社交軟體,這是海上鮮的最早期雛形。

我國北斗衛星系統民用化還是比較普遍的,而且逐漸在向商業化過渡,很多手機都裝有北斗的模組,買現成的晶片和模組,就能把應用做出來。

說幹就幹,葉寧直接投了100萬,組了一個團隊秘密研發,團隊利用正在民用化的北斗衛星系統,研發“海上Wi-Fi”終端和App,漁民只要在駕駛臺上安裝一個北斗智慧終端裝置,就可以接收到海上Wifi訊號。再結合手機端app,就能在任何海域實現實時通訊,而且費用大大低於手機通訊資費。

產品出來了,葉寧到處跑路演、融資金,半年無果。

85後海歸網上“賣海鮮”,做出一個IPO

投資人直接給他潑冷水:如果僅僅是按照這個模式去運作的話,那海上鮮就成為一個賣“海上WIFI”和流量費的裝置供應商而已。按照全國有104萬艘漁船計算,即使全國漁船全部安裝到位,也就幾個億的產值。

投資人的話給了葉寧很大啟發,他決定深入瞭解那些常年呆在海上的人真正需要什麼,在不斷走進海濱、海港,走近廣大漁民、船主,他發現了他們真正的痛點問題:

捕撈上來的魚貨無法快速賣出,這是事關他們能否增收的關鍵環節。

目前線下海鮮交易尚處於傳統的重度依賴中間商、漁業經紀人等,網際網路滲透率不高,導致中間倒賣頻次多、週期長,影響新鮮度與食品安全。

於是海上鮮開啟了“資訊經紀人”的角色,當起了交易方,海上鮮透過引導漁民釋出魚貨捕撈資訊,幫助漁民直接對接到海鮮採購方,撮合交易。

由此,海上鮮又開發了“海上鮮”手機APP,一個海鮮B2B交易平臺。只要動動手指,漁民手裡的鮮貨,就不必輾轉,到港後買家及時提貨,最大程度保證海鮮的新鮮度。沒了魚販子倒賣的環節,海鮮個體戶、酒店、加工廠、冷庫等下游商家可以便宜買到海鮮,而漁民也能提高售賣價格獲得更多的利潤。漁民們也可根據收攬的訂單進行捕撈,這就大大避免了盲目性採購。

從“賣裝置”到“海鮮撮合交易平臺”,“海上鮮”實現了商業模式的升級。2015年11月,“海鮮B2B交易平臺”正式上線,成為了國內首家“北斗+網際網路+漁業”的電商平臺類企業,海鮮撮合交易正式成為“海上鮮”重點拓展的主營業務。

目前公司連結中國大部分漁港城市,業務覆蓋4萬餘艘漁船,平臺累計撮合交易額超130億元……

如今,海上鮮的業務也逐漸擺脫了單一的撮合交易服務,提供了金融服務、海鮮自營、倉儲質押、供應鏈金融、海上加油等諸多衍生服務,如為各大生鮮平臺、生鮮商超的預包裝海鮮提供深加工服務,為海鮮採購方提供貸款,讓漁民提前收到貨款等等,不斷朝著一站式漁業綜合服務平臺的目標邁進。

85後海歸網上“賣海鮮”,做出一個IPO

漁業B2B

俗話說,“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海洋經濟一直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方向,發展海洋經濟也被納入了《“十四五”規劃》當中。

而海洋漁業作為海洋經濟關鍵的一環,未來同樣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具體來看,

海洋漁業的市場規模達6033億元,海水養殖產值3836億元,佔比28.38%,海洋捕撈產值2197億元,佔比16.26%。

在海產品流通領域內,由於中間商過多,不僅效率非常低下,而且經過數次轉手後價格層層加碼而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導致了海產品不夠新鮮且價格虛高,桎梏海洋漁業市場空間的擴容。

水海產品一直在全球糧食安全與健康營養中佔據重要位置,在人們越來越強調新鮮度、食品安全,對海洋漁業的上游交易的資訊化、智慧化、數字化升級勢在必行。

在海洋漁業的供應鏈上,服務C端的生鮮電商發展的如火如荼,但都只是整個閉環中偏向下游的環節,由於 2c電商平臺上的海鮮產品主要以進口高階產品為主,面對少數高階消費人群,國內海鮮在電商領域佔有率還是相對較低,對上游的帶來的影響較小。

葉寧相信,生鮮B2C的繁榮,映襯的是海鮮B2B的大量空白需要填補,以及廣闊發展前景。

85後海歸網上“賣海鮮”,做出一個IPO

全國海上市場大約有104萬艘漁船,全年交易額在4000-5000億左右。B2B經典模式的佣金、服務費等,即使1%的費率也是幾十億的收入。

不過,海洋漁業的上游交易,牽涉海洋產業與龐雜的漁民、中間商等,市場參與者眾多,很難像2c端一樣實現使用者數量的大躍進,很難輕鬆賺錢。

海上鮮本是可以透過海上wifi和電商平臺分別進行營收的,但葉寧表示,目前暫不考慮盈利,以推廣使用者為主。漁民使用海上wifi,只需要象徵性的交納一些押金和通訊費即可,一人一個月平均在50塊錢上下。電商平臺則是完全免費,不收取交易提成。

順為資本投資

在2012年左右,隨著電商發展帶來的銷售渠道、鏈條和交易改造的啟示,使得建設線上資訊與交易平臺成為一波熱潮……

隨後各個領域的B2B平臺憑藉讓人耳目一新的商業模式不斷獲得投資,並在2015年成為創投圈最大的風口。這一年鋼鐵、塑膠、農產品等品類均出現行業領跑者,估值飆升。

然而形勢急轉直下,B2B的黃金期僅維持了2年,從投資風口到聲音微弱,期間大批B2B電商都未經受住嚴峻的考驗,批次公司悄然消失。

不過海上鮮卻是少數的例外,幾乎每年都能完成一輪融資。

2017年4月,海上鮮獲順為資本領投,北斗星通、波導股份和亞德客集團跟投的7000萬元B輪融資;2018年5月獲卓爾控股領投,矽谷火炬基金、順為資本、元璟資本、波導股份、中農網、樂業控股跟投的2億元C輪融資;2019年7月獲沛坤資本等C+輪融資。

2020年4月,海上鮮獲得來自獲得殼牌資本的數千萬元戰略投資,這也是完成的最後一輪融資。加上此前的5次融資,海上鮮的融資總金額已近五億元。

海上鮮從出海捕撈的通訊問題切入,再到交易環節,深入解決ToB交易問題之後,並沒有停止商業模式的迭代,而是繼續向更豐富的服務場景探索,以此更加高效地服務整個產業鏈。它透過一步步商業模式的升級,頂掉了最初的天花板,這才能持續拿到投資。

不過,海上鮮雖然獲得了一級市場認可,未來要想成功登陸二級市場,持續的盈利能力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