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原則及提高相容性的方法

2023-01-03由 包裝探路者 發表于 漁業

聚合物溶度引數有何意義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原則

聚合物組分之間的共混改性,為達到改善效能的相應效果,往往需要加入相容體系。一般來說,不同聚合物組分之間的共混需要的是相適應的相容性,從而製得相相之間結合力較強的多相結構的共混物。瞭解與應用共混物體系之間的更好相容性,應考慮如下幾個原則。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原則及提高相容性的方法

(1)溶解度引數相近原則

聚合物之間的共混過程,實際上是分子鏈間相互擴散的過程,並受分子鏈之間作用的制約。分子鏈間相互作用的大小,可以用溶解度引數來表示。溶解度引數的符號為δ,其數值為單位體積內聚能密度的平方根。不同組分之間的相容性好壞,也可以用溶解度引數δ之差來衡量,即δ越接近,其相容性越好。

如兩種聚合物溶解度引數相近,其差值通常要<0。2,而兩種聚合物溶解度引數之差>0。5時,不能以任意比例相容。例如:PVC/NBR共混體系,PVC的溶解度引數δA為9。4~9。7,而NBR的溶解度引數δB為9。3~9。5,所以PVC與NBR相容性良好;又如PS/PB共混體系,他們的溶解度引數之差>0。7,所以兩者的相容性差。PVC與PS的溶解度引數之差>1,所以兩者基本不相容。

(2)極性相近原則

聚合物之間共混體系的極性越相近,其相容性越好,即極性組分與極性組分、非極性組分與非極性組分都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例如:PVC/EVA、PVC/NBR、PVC/ABS之間極性相近,所以其相容性好。在考慮共混改性配方設計時,要了解聚合物之間相容性的基本原則:極性/極性≥非極性/非極性≥極性/非極性。極性組分與非極性組分之間一般不相容,例如:PVC/PC、PVC/PS、PC/PS等。

極性相近原則也有些例外,例如:PVC/氯丁橡膠(CR)共混體系,其極性相近,但不相容;而PPO/PS兩種極性不同的組分,相容性反而很好。

(3)結構相近原則

聚合物共混體系中各組分的結構相似,則相容性就好,即兩聚合物的結構越接近,其相容性越好。所謂結構相近,是指各組分子鏈中含有相同或相近的結構單元,例如:PA6與PA66分子鏈中都含有—CH2—、—CO—NH—,故有較好的相容性。

(4)結晶能力相近原則

共混體系為結晶聚合物時,多組分的結晶能力即結晶難易程度相近時,其相容性就好。而晶態與非晶態、晶態與晶態體系的相容性很差,只有在混晶時才會相容,如PA/PVC、PE/PA、PET/PBT體系。兩組分非晶態體系相容性較好,如PPO與PS,PVC與NBR,PVC與EVA等。

(5)表面張力相近原則

共混體系中各組分的表面張力越接近,其相容性越好。共混物在熔融時,與乳狀液相似,其穩定性及分散度受兩者表面張力的控制。表面張力越接近,兩相間的浸潤-接觸與擴散就越好,介面的結合也越好。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與順丁橡膠、天然橡膠、乙丙橡膠表面張力相近,因此其相容性很好,尤其是PP/EPDM是典型的增韌共混體系。

聚合物共混物的相容性原則及提高相容性的方法

2提高共混物相容性方法

(1)加入相容劑

加入相容劑,使兩種或多種聚合物組分透過混煉,提高相介面層的黏結力,促進相分散,使形態結構穩定化,並藉助聚合物分子間的鍵合力,降低兩相組分間的介面張力,增加共混體系的均勻性,減小相分離,改善聚合物共混的綜合性能。

PE、PP等聚烯烴之間,效能具有互補性但卻缺乏良好的相容性,因此加入相容劑是必要的。PE/PP共混物兩組分相容性差,但加入15%相容劑EPR後,其形態結構均化以及相介面黏結得到強化,效能有了明顯改善。又如:PBT與PPO完全不相容且成型性極差,加入5%~8%帶有環氧基的PS接枝相容劑,改善了PBT與PPO的相容性,並促進力學與加工效能大大提高。

(2)交聯反應

聚合物交聯反應屬於化學改性在塑膠行業中應用較為廣泛。交聯是指在聚合物大分子鏈之間產生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化學鍵的過程。交聯反應如果是在相互不相容的聚合物之間,可大大提高兩種聚合物的相容性,甚至使不相容組分變為相容組分。

交聯可分為化學交聯和物理交聯兩種情況。例如:用輻射的方法使LDPE/PP產生化學交聯。結晶作用屬於物理交聯,由於取向纖維組織的結晶,使已形成的共混物形態結構穩定,從而產生相容作用。

用於提高聚合物共混組分相容性的交聯,大多數企業採用動態交聯方式。動態交聯即可實現共混物的相容,又可提高共混物的綜合性能,同時又不失去其固有的熱塑性,仍然可用熱塑性塑膠成型加工方法加工。

聚合物動態交聯的必要條件如下:

①被分散聚合物的粒徑應為1~2m;②兩種或多種聚合物的表面張力差應低於0。5~3。0mN/m;③塑膠樹脂的結晶度應大於15%~30%。

通常動態交聯品種有:PP/EPDM、PE/EPDM、PP/CPE、PP/PA、PP/丁基橡膠、PP/天然橡膠、PA/丁腈橡膠等。

(3)IPN技術

IPN技術,也叫互穿網路技術。互穿網路(IPN)技術可以製得互穿網路聚合物(IPN)共混物,是一種以化學法制備物理共混物的方法。它是兩種聚合物分子在共混體系內互相貫穿,在分子水平上達到“強迫互容”和“分子協同”的效應的一種提高共混物相容性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4)引入聚合物組分間相互作用基團

聚合物組分中引入離子基團或離子—偶極官能團的相互作用,使聚合物分子鍵之間形成具有較好的相容性。在聚合物組分之間引入氫鍵或離子鍵,或促使分子鏈上原有的酸性或鹼性基團相互作用,共混時產生質子轉移,從而實現相容作用。

例如:PMMA/PVA共混,由於分子鏈之間可以形成氫鍵,所以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又如:PS中引入5%mol的—SO3H基團,同時將丙烯酸乙酯與5%mol的乙烯吡啶共聚,然後將二者共混,即可製得穩定效能優異的共混材料。

(5)改變分子鏈結構

PS是極性較弱的聚合物,與其他聚合物相容比較困難。但是苯乙烯與丙烯腈的共聚物—SAN,由於改變了分子中鏈結構,可與許多聚合物混容,如能與PC、PVC、PSF等樹脂共混相容。非極性的聚丁二烯與聚氯乙烯很難相容,但丁二烯與丙烯腈的共聚物與聚氯乙烯卻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PE與PVC也難於相容,但乙烯與醋酸乙烯的共聚物EVA卻能與PVC相容性很好。乙烯與丙烯酸的共聚物可與PA組成相容體系,而PE與PA則不能相容。所以說,透過共聚的方法改變聚合物的分子鏈結構,增加聚合物之間的相容性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辦法。(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