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南寧已建成超過600個“老友花園”,看看有你的小區嗎?

2022-12-30由 廣西新聞網 發表于 漁業

香茅草是什麼樣子的

00:36

記者 賴有光 攝

推門見綠,風微花香,軒窗鳥語,步步暖陽。據介紹,自2019年啟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來,南寧市持續開展了多個老舊小區的改造專案,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打造的獨具特色的“老友花園”,目前已經初見成效,成為社群居民的“後花園”。

南寧已建成超過600個“老友花園”,看看有你的小區嗎?

工人將處理後的廚餘進行堆肥發酵。

南寧已建成超過600個“老友花園”,看看有你的小區嗎?

發酵處理後的廚餘,成為種植花草果蔬的好肥料。

推動老舊小區“微更新” 提升城市居住品質

據資料統計,南寧市建成於2000年以前的符合微改造條件的老舊小區共有1270個,涉及居民16。5萬戶。截至目前,2022年改造小區252個,共計22448戶,總投資8。74億元。自2019年起,南寧市共改造小區766個,總投資約31。11億元,共獲上級補助資金17。24億元,共計97765戶居民受益。

同時,南寧市在實施老舊小區改造中秉持“先自治,後改造”的工作思路,結合南寧“老友”文化,創新提出了成立業委會的過渡性組織——“老友議事會”。截至2022年12月已先後成立623個老友議事會,選舉居民代表4270人,其中黨員代表1166人。

針對老舊小區改造視覺化程度不高、改造後續長效管理等問題,南寧市透過以“老友議事會”作為切入點,引導社群居民參與,整合社會力量和資源,不斷拓展“老友議事會+”功能板塊,延伸“老友議事會”的組織協同作用,持續提高小區的凝聚力與活力,深入探索公共參與老舊小區社群營造的可持續模式。

去年11月,南寧市城市更新和物業管理指導中心聯合上海同濟大學社群花園與社群營造實驗中心、上海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四葉草堂),共同發起“共治的景觀——南寧老友花園社群參與行動”,旨在透過“老友議事會+老友花園”,培養居民公共精神,提高社群韌性進而提高城市韌性。

什麼是“老友花園”?“老友花園”是南寧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由政府主導、居民自主參與建造和維護的一個個的小花園(面積一般在3~5平方米),透過老友議事會進行商議,經專業組織進行賦能培訓,以啟用閒置空間,促進可持續發展。

“‘老友花園’都是迷你型花園,在老舊小區已完成水電路氣、管道遷改,房屋結構設施等硬體改造後,針對居民對微空間的景觀需求,讓更多居民自主並深度參與進來,營建‘老友花園’。”四葉草堂研發負責人尹科孌介紹說。

居民成了“設計師” 人人成了“花友”

南寧已建成超過600個“老友花園”,看看有你的小區嗎?

榮和新城社群,居民享受著家門口“老友花園”的美好。

“我建議這裡的藤椅改成石桌椅,這樣能順勢營造出悠閒自得、鮮花滿庭的效果。資金不足,我來想辦法!”一名建築工人模樣的中年男子和同伴規劃著樓下三五平方米的空地的花境陳設。在他們身後,一位長者握著孫子的手,一同為老友花園裡的鮮花澆水,長者低頭悉心教導:“剛種下去的花很脆弱,一定要澆透水,這樣它們才更容易存活。”遠處,幾位居民也在欣喜地檢視自己前段時間剛栽下的月季花,在蝴蝶飛舞的花叢裡打卡拍照,一派和諧幸福生活景象。這是南寧市打造“老友花園”落地榮和新城的生動畫面。

南寧已建成超過600個“老友花園”,看看有你的小區嗎?

榮和新城社群,居民享受著家門口“老友花園”的美好。

充滿童話色彩的城堡、惟妙惟肖的小動物、以節氣的名義打造“老友花園”、雨水收集原理……不足20平方米的“迷你花園”成了維繫鄰里關係的“老友花園”。走進南湖社群,記者看到,原本這片被“割裂”開的空間,經過居民們的改造裝扮,煥然一新,變身一處美好而精緻的“後花園”,一步一景,步移景異,成為小區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南寧已建成超過600個“老友花園”,看看有你的小區嗎?

南湖小區溫馨的“老友花園”。

“不用去南湖公園,一出門就可以參與到自己的花園裡。在這裡,我認識了土壤改良、雨水收集等科普知識,還認識了香水檸檬、含羞草,這裡就是我們的樂園。”社群居民姚佳佳小朋友說道。

“前期施工,居民難免會產生一些反對意見,如擔心後期運維不能持續,反對小改,支援大改,改造資金不足,增加物業管理難度等。”蘿蔔團隊相關負責人王靜告訴記者,團隊一直嘗試運用多種方式,讓社群居民瞭解微改造的意義,主動參與進來,改善公共景觀。專案期間,南寧市城市更新與物業管理指導中心工作人員、蘿蔔團隊、四葉草堂等與居民一起展開調研、討論設計、分組營建、堆肥、雨水收集、塗鴉等活動,鼓勵更多居民主動參與到社群花園的建設。“過去還在觀望的社群居民,如今變成了人人齊參與、齊動手,老友花園的打造修復了鄰里關係,成為連線鄰里情的紐帶。”據初步統計,以榮和新城為例,目前已有30個樓棟紛紛報名參與“老友花園”打造,目前已建成一半,還有13、14個“老友花園”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當中。

“從一開始放置堆肥箱體、啟動堆肥行動小組,到埋下滴灌系統,再到植物的選種,都得到了居民的認可和支援,很多居民都成了參與者、策劃者、組織者。”尹科孌說 。

據悉,南寧市截至目前已經建成超過600個“老友花園”,打造“老友議事會+老友花園”城市“微”更新生活示範樣本。

南寧已建成超過600個“老友花園”,看看有你的小區嗎?

南湖小區“老友花園”裡的“老友議事處”。

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南寧已建成超過600個“老友花園”,看看有你的小區嗎?

各種廢棄物成為種植花草果蔬獨特的器皿。圖片均為記者 賴有光 攝

“將粉碎好的廚餘垃圾分類後,與相關配料混合後放置、發酵,最終成為有機肥料……”在南寧市江南區榮和新城共益社群廚餘處理中心,記者見證了廚餘垃圾“變廢為寶”的全過程,“老友議事會+垃圾分類”成效初顯。

“小區花繁葉茂都要歸功於堆肥的成果,都是拿有機肥‘喂’出來的。”榮和新城80歲的黃奶奶笑著說道,這方寸之間的詩意田園都是她和鄰居們打造出來的。

記者瞭解到,該中心是南寧市城市更新與物業管理指導中心在榮和新城的示範專案,這裡原來是小區的垃圾中轉站,因為沒有開展垃圾分類,垃圾腐爛散發的臭味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和榮和實驗學校師生的生活。垃圾中轉站改造成處理中心後,不僅消除了難聞的氣味,還成為榮和實驗學校每週五下午的環境教育基地。“將居民分好的廚餘垃圾投入到處理中心的處理終端,粉碎後與相關配料混合放置、發酵三至五天,最終成為有機肥,這些有機肥可以用於花草種植、土壤改良。”

處理中心的屋頂,十來平方米的方寸之地,將廢物利用運用到了極致,令人眼前一亮的便是屋頂上擺放著數十盆高低錯落的各種盆栽綠植和蔬菜——香蔥、瓜苗、蒜苗,香茅草、臺灣枸杞、羅勒、薄荷、萵筍、芋蒙、番茄;葡萄、百香果;太陽花、垂盆草、雛菊、多肉植物……再看用來種植綠植的“器皿”,更是包羅永珍,有廢棄的輪胎、廢棄的行李箱、廢棄的名酒木箱、廢棄的水管、廢棄的洗手池,讓人有一種迴歸田園、豁然開朗的感覺。

工作人員還向記者講述了該處理中心發生的“趣事”——“我們在這裡用發酵後的有機土壤用來種植芽菜,到了收穫季節,大家很是高興,就在垃圾房裡用芽菜包起了餃子,享受了一餐‘垃圾房裡的餃子宴’!”

新的未來 老友常在

據瞭解,近30萬人選舉產生的“老友議事會”已成為623個小區和111個社群的“接駁器”,打通了社會治理延伸到小區的“關鍵一米”。

未來,南寧市將繼續利用“小空間”撬動多元社會力量參與,以“老友議事會+”為契機,引導居民從“旁觀者”到“決策者”到“實施者”的化被動為主動的轉變,進一步培養居民參與社群公共事務的意識,提升社群自治熱情和社群自治的內在持續性,成為社群營造的有效載體和粘合劑。

可以預見,隨著南寧市老舊小區改造“老友議事會+”內容的不斷豐富與完善,居民參與社群公共事務的程度不斷加深,城市終將建設成人民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