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新民藝評|法國電影大師展:走近雷乃的第一步

2022-12-30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漁業

有個電影裡面叫什麼大師

新民藝評|法國電影大師展:走近雷乃的第一步

本年度最後兩個完整的週末,滬上影院將帶來“雷奈和特呂弗法國電影大師展”,不啻是影迷的福音。

2018年,法國《電影手冊》前主編讓·米歇爾·付東(Jean-Michel Frodon)曾在受邀在上海師範大學做了為期一週的電影評論工作坊。當時,所有的席位均免費向學員開放,唯一的要求是依據給定的8個影片,挑選一部進行影評寫作——在這位當代國際著名影評人的片單裡,“左岸派”雷乃的大名赫然在列。

按付東授課時的結論:“左岸派”的年齡長於“新浪潮”,學歷高於新浪潮,思想深度優於新浪潮——簡言之,若靠近些看,以雷乃和特呂弗代表的兩個狹義的藝術流派來說,“新浪潮”是電影氣象的革新者,“左岸派”則在思想內涵探求更多——法國電影有其延續封建王權審美又兼有資產階級特徵的一面,常謂之浪漫或優雅;同時也有自大革命以來在民眾中潛藏的一面,常謂之爆發或張力;此外,作為啟蒙運動發源地,和誕生空想社會主義的土壤,法國電影裡還有思辨的一面。這個面向頗似知識分子們精神趣味的外化,而雷乃的作品恰是這種型別的代表。

新民藝評|法國電影大師展:走近雷乃的第一步

很多人可能從反戰名作《廣島之戀》開始接觸他的電影,它作為雷乃的首部長片,也的確具有開啟的標誌。不過,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影片的影史地位多少像文學經典名著:一生中,總有那麼些名著需要去讀至少一遍。但真去讀的時候,往往因為時代或各種原因生出些困惑,比如《廣島之戀》的豆瓣下會看到迥異的觀點——盛名之下,電影的敘事非常像這部電影用一張用掌紋做主畫面的海報:掌紋上的每條溝壑都像是腦海中的記憶迷宮,盤根錯節,蜿蜒曲折——這多少近似本片的敘述方式:走著走著一個轉彎進入了回憶的又一個岔道……這種打破常規的敘事角度和拍攝方式,多少讓影片氣質顯得像一個情緒不太穩定的成年人。

不過熟悉劇本作者的觀眾,興許會原諒這種心緒起伏——1959年,雷乃想拍一部非紀錄片的關於廣島、關於和平的電影。於是他邀請時年45歲的杜拉斯創作《廣島之戀》。拒絕宏大敘事的杜拉斯最後交出的答卷,就是這個在核爆的廣島、當下的廣島以及二戰中的內韋爾之間恣意遊走的駭世之作。顯然,這部電影是成功的,雷乃和杜拉斯的雙重加持,讓這部電影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面貌,不僅驚豔了當時的戛納,也奠定了自己在電影史中的地位。

新民藝評|法國電影大師展:走近雷乃的第一步

不過,這種意識流的文學作品,固可以帶給讀者非常大的空間去呼吸,變成影片卻往往需要觀眾耗費更多心力來腦補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觀影門檻由此而來。這次紀念雷乃百年誕辰的排片的用心之處由此可見:在這部1959年經典反戰電影《廣島之戀》前的是紀錄短片《夜與霧》——圍繞戰爭主題,從紀錄片到故事片的鋪墊,也許會讓觀眾能更好的領略影史名家的風采。

《夜與霧》在我看來,很像是《神曲地獄篇》的電影版。這位法國“但丁”既因為素材有限,也因為風格使然,一番重新剪輯後讓整部僅32分鐘的紀錄片,令觀眾不寒而慄——儘管國內的影片網站已經對於特別驚悚的畫面做了處理,但僅僅看到鋪天蓋地的毛髮,如山堆積的手錶金牙,還是毛骨悚然。須知影片成片時,距離納粹投降已過去了11年。當時年僅33歲的雷乃重新剪輯了檔案館得來的黑白照片和新聞片,重現納粹集中營殘酷情景——他在1950年的短片《格爾尼卡》中鍛鍊的技藝,在《夜與霧》中得到的昇華,人們的確透過畫面看到了一幅不亞於《浩劫》的令人震撼的“人間煉獄圖”。

作為風格鮮明的導演,總會迎來好惡更為鮮明的觀眾評價。電影作為藝術,恰因為這些有獨特個性和生動創造力的藝術家,而讓不同觀眾都有了自己的“獨家記憶”——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夜與霧》時的聯想——作為一名中國觀眾,很難不想到童年看過的《黑太陽731》《黃河絕戀》《紅河谷》《紫日》,很難不想到寫《南京大屠殺》最後抑鬱自殺的張純如……

新民藝評|法國電影大師展:走近雷乃的第一步

常說一旦當作品離開創作者,就是獨立於母體的存在。雷乃電影的生命力來自於很多方面,而就《夜與霧》和《廣島之戀》來說,其中關於“珍惜和平,反對戰爭”的主旨無疑將長耀於人類文明的殿堂。(孟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