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夜雨丨羅湧:金成剛的竹鈴球情結

2022-12-29由 上游新聞 發表于 漁業

什麼地方可以抓到竹鈴

夜雨丨羅湧:金成剛的竹鈴球情結

金成剛的竹鈴球情結

羅湧

一隻竹編的圓球,如足球一般大小,內有銅鈴,叮噹脆響,這便是土家竹鈴球。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競技專案,近四十年來,活躍於武陵山區,出現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一群著驚豔土家服飾的少男少女,角逐一隻竹鈴球,攻守騰挪,穿插運動。突然,竹鈴球閃電般地飛向接球員,只見一位身背花籃揹簍的少女,瞬間彈起,仰頭注視飛來的竹鈴球,然後轉身橫跨,劃出精彩的一字馬,在漂亮的身姿展現中,將球穩穩地接住。“贏了,贏了…”掌聲喝彩聲霎時響徹球場。

每一次竹鈴球比賽,既是一場競技大賽,也是一場精美的藝術展演。武陵山土家族人,不僅把拼爭的力量留給了賽場,也把矯健的身姿、美麗的倩影,留給了觀眾。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民族中學,長期致力於竹鈴球藝術研究推廣的金成剛老師,每一次的體育賽事,都是他精心策劃,每一個競技大賽動作規則,都浸潤著他的心血,牽動著他的神經。他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鍾愛著竹鈴球事業。

竹鈴球,從武陵山土家族農家玩具,到傳統的體育專案,從發現、挖掘、整理、提煉、推廣,聲名遠播,四十多年的執著與堅守,在金成剛的努力下,已經百鍊成鋼。特別是最近二十年,石柱土家竹鈴球事業的飛速發展,金成剛更是功不可沒。

熱血青年醉心於土家竹鈴球

金成剛,石柱縣民族中學副校長,石柱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石柱土家竹鈴球事業,甘願奉獻青春、奉獻聰明才智。

2003年,金成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不久,首次透過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員、黔江區教科所許力心老師接觸到了民族傳統體育,其中就有土家竹鈴球,此後,他對這項民族傳統體育專案著了迷,並對其散發來的神奇文化魅力深深折服,他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挖掘、整理、研究、教學和推廣,把自己的人生最精華的時光幾乎都獻給了竹鈴球。

夜雨丨羅湧:金成剛的竹鈴球情結

2005年,金成剛任體育教研組組長,第二年,組建隊伍,集中訓練,備戰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十分用心的金老師,從零開始,對1999年參與全國比賽的同學、老師進行多次走訪調研,不斷摸索思考。透過兩年的實戰訓練,潛心觀察,不但建立起完善的參賽隊伍,還在許力心老師初創的竹鈴球原始規則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體育競技規律,進一步完善、細化,寫出6000餘字的較為專業的竹鈴球競技規則。

2007年,金成剛作為竹鈴球隊編導、主教練,帶領民族中學團隊參加在廣州舉行的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得金牌。此戰打出了良好的聲譽。

2009年,在金成剛的申報下,竹鈴球入選石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成剛成為縣級非遺傳承人。

2011年,金成剛帶領民族中學團隊參加在貴陽舉行的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竹鈴球隊獲得銀牌。

2015年,金成剛率隊出戰在鄂爾多斯舉行的全國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再奪金牌。石柱土家竹鈴球,從此蜚聲中國體壇。

2016年,重慶市授予民族中學竹鈴球訓練基地稱號、重慶市民族教育特色校園。

2016年,竹鈴球申報重慶市高中百門精品選修課程建設專案成功,並在2020年透過驗收,獲得優秀等級。

2017年,石柱縣舉行第二屆民族運動會,竹鈴球列為正式比賽專案,金成剛任裁判長,並主持全縣的培訓工作。

2018年,為更好地發展竹鈴球,石柱縣建起了竹鈴球廠,金成剛參與了竹編技藝傳授探討、成品指導的系列工作。

2019年,金成剛帶團參加在鄭州舉行的全國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竹鈴球獲得銀牌。

2019年,竹鈴球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金成剛被推薦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人選。

2020年9月,金成剛帶領竹鈴球隊參與了成渝雙城經濟圈中日企業家交流會上的演出。

2020年,石柱縣民族中學被授予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竹鈴球)傳習所。

石柱土家竹鈴球,共計參加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其中以民族中學為代表的石柱竹鈴球隊參加五屆,奪得三金兩銀,戰績輝煌,在渝東乃至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首屈一指,鶴立雞群。

夜雨丨羅湧:金成剛的竹鈴球情結

民間文化的守護人

來自於民間的竹林球,能得以快速發展,金成剛為之付出太多,其中的艱辛,難以想象。

金成剛在一篇論文中,把竹鈴球起源歸為土家族,同時,也認為這項體育活動起源於渝鄂湘黔武陵山區。“武陵山盛產竹子,土家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大量運用了以竹子為主要材料的器具…因此,出現以竹子為主要原材料的竹鈴球,就不足為奇了。”這種探究,有源於金成剛的民族情結,也有源於對竹鈴球的熱愛。無論土家族、苗族、漢族,或者其他少數民族,做何推敲,竹鈴球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在武陵山區被挖掘出來、開發出來,這是不爭的事實。金成剛作為這項民間文化整理者、提升者、推廣者,也是不爭的事實。竹鈴球民間藝術的發現,跟許力心老師獨具慧眼、用心挖掘有很大關係,而將竹鈴球發揚光大,形成完備競技規則,走向全國少數民族體育賽事,斬獲大獎,與金成剛的執著努力息息相關。

2011年,石柱縣人民政府召開竹鈴球的專題座談會,採納了金成剛的建議,決定整理出版一本竹鈴球專業書籍。此後,金成剛殫精竭慮,精心編撰。2015年,《竹鈴球——-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用書》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發行。

此書對竹鈴球運動的前景做了美好的展望。立足於學校,著眼於社會,專業化推廣,進行統一標準化改造,實用器材研發生產,專業球隊的培養,構建法規。

在揭秘竹鈴球比賽方法、特點、價值時,融入現代體育對抗性、協作性規則,與此同時,指出了它的特色,即觀賞性、娛樂性,毫無疑問地迴歸到了民間文化的本質。所以,書中在談到竹鈴球運動的價值時,毫不隱晦地指出三大價值體現: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培養團隊精神,增進交流友誼。

翻開《竹鈴球》一書,還有詳細的技術、戰術、裁判規則、組織工作、業餘訓練注意事項,以及運動、傳球、運球、投球、阻擋、掩護、夾擊、突破等技術要領。而且還配有運動簡圖和技戰術示意圖。全書10萬字,共計六章,主要章節、戰術示意圖、審稿、修訂由金成剛親自完成。

從1999年開始,重慶市民族宗教委員會、重慶市體育局每四年都會審定透過《竹鈴球競技規則》。作為大賽規則,運用於競技比賽,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傑作,而創制和不斷完善這項比賽規則的,正是來自於石柱民族中學的金成剛團隊。竹鈴球競賽規則,不僅是石柱、重慶市體育競賽規則,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竹鈴球競賽規則。

師生們不僅驚詫於金成剛團隊的成功,而且深切體驗到了他們揮灑汗水、拼搏奮鬥的激情,也更加佩服金成剛探索之旅的獨特犀利,以及他的中國視野、世界視野、文化視野。

2021年初,金成剛代表石柱縣民族中學與石柱縣民間文藝家協會簽署合作協議,聯合推出“土家竹鈴球詩歌、散文、攝影大賽”活動,在首屆竹鈴球接球員技能比賽之際,試圖把竹鈴球從單一的體育專案開發,拓展到其他領域,探究其民間文化的全方位內涵與外延。

由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到民間文藝的藝術展現,這也是民間文藝家們共同的責任。因為這項競技專案,根植於民間,傳承於民間。

夜雨丨羅湧:金成剛的竹鈴球情結

在《竹鈴球》一書中,金成剛們把竹鈴球起源歸結為“娛樂說”“爭端說”“婚戀說”等,幾種傳說均來自民間。其中有一則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叫“譚阿四”的姑娘,她天資聰明,成為眾多土家青年競相追逐的偶像,提親的人家絡繹不絕。但是,譚阿四心裡早有所屬。為了不得罪提親的人,譚阿四想到拋擲竹鈴球選親的法子。到了選親的日子,譚阿四暗自傳信給心愛的人站立的位置,在蒙上雙眼時,盡力向意中人方向拋下,最終如願以償。

其實,關於竹鈴球的傳說本來就充滿著民間文化色彩,因為這項運動就是起源民間。出於探究心理,一些民間文藝愛好者開始關注竹鈴球,並從不同視角觀察探討,他們出現在不同的比賽中,抓拍進攻的力量、防守的智慧、突破的豪邁、勝利的喜悅,也被這項剛勁與柔美的競技專案所陶醉。

石柱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譚地蓮女士在《竹鈴球的清脆迴響》中發出這樣的感嘆:“世間有一種珍饈佳餚讓人白吃不厭,有一種歌聲餘音繞樑讓人三月不識肉味,有一種風景讓人夢迴千次依然沉醉不知歸路,而有一種民族運動,讓人身心融入、瀟灑酣暢。”相信觀看竹鈴球比賽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愉悅心情和由衷讚美,其實,這都源於這項體育比賽融進了太多的民族民間文化元素,包括民族服飾。

金成剛,經過二十多年的頑強拼搏,把竹鈴球推向中國體育競技的巔峰。而今,他又在竹鈴球的民間藝術領域展開角逐,他的目的就是要這項民間非遺專案,成為喜聞樂見的百姓遊戲。

第一屆竹鈴球詩歌散文徵文比賽之後,他將獲獎作品收集整理,做成一本精美的書籍,留下精彩的記憶。2022年3月,他再次聯袂石柱縣民間文藝家協會,推出第二屆竹鈴球文藝大賽。在他的爭取下,擴大到了美術、書法。金成剛就是要讓更多的民間藝術家參與,挖掘竹鈴球民間藝術潛藏之美,也力圖開啟竹鈴球精美絕倫的潘多拉魔盒。他不僅讓這項民間藝術,在體育賽場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其美麗,而且讓這種美麗走向中國的民間藝術殿堂,走向千家萬戶。

夜雨丨羅湧:金成剛的竹鈴球情結

竹鈴球的首位挖掘整理者許力心老師已經去世多年,後繼者們,仍在堅守著那份初心與使命,尤其是石柱縣土家好兒郎金成剛們,不僅做著這項競技事業,而且力圖推陳出新,發揚光大。2019年,竹鈴球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金成剛被推薦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人選。2020年,石柱縣民族中學被授予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竹鈴球)傳習所。2022年3月,金成剛成為市級非遺傳承人。

2017年,為市級竹鈴球精品選修課程的建設,金成剛在長途奔忙中突發事故,顱腦損傷,在醫院裡昏迷了五天,失憶三十天,身體留下七級傷殘,雙眼偏盲。但是,這位堅強的土家漢子,在戰勝了死亡的威脅後,並沒有放下他心愛的竹鈴球事業,他不停地教授著,不停地示範著,不停地探索著,不停地奔走著。這就是土家人執著向前、勇於登攀精神的詮釋,無怨無悔的大愛情懷。他是這樣解讀的,竹鈴球不僅是一項民族體育事業,更是土家民族向上向美的不屈不撓的拼爭精神,一項民間藝術精粹。它來源於民間,應當回到民間,回到農家院子,回到打穀場上,回到放牛郎中,傳遍土家山寨,家喻戶曉。他在努力守護、傳承武陵山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作者羅湧,土家族,重慶市作協會員,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重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石柱縣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