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比證活用 立方之道——九味羌活湯淺識

2021-08-06由 民福康 發表于 漁業

羌活一般用多少克

□ 高建忠山西中醫學院第二中醫院

從一個病案說起

一學生,晚間起病,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關節疼痛,無汗,咽痛。舌質淡紅,舌苔白潤,脈浮數。辨證為外感風寒,夾溼鬱熱。治療以祛風散寒,化溼清熱為法。處方:羌活9克,獨活9克,蒼朮6克,牛蒡子12克,連翹12克,生甘草3克。1劑,水煎熱服,服後捂被休息。一服汗出而愈。

學生不解,問:“老師,這是什麼方?”

“這是九味羌活湯加減。”

學生更是不解:“方中只能找到九味羌活湯方中的三味藥,這也能稱之為九味羌活湯加減?”

“九味羌活湯是由羌活、防風、蒼朮、甘草四味藥加味組成的,我只是在這四味藥中更換了一味藥,又加了二味藥,這不可以認為是九味羌活湯加減嗎?”

這樣解答之後,學生更是一頭霧水。因為,多數方書中對九味羌活湯的解讀往往是隨文衍義,或以藥測方。

九味羌活湯的來歷

九味羌活湯是金代醫家張元素方,出自王好古所撰《此事難知》。原方組成為:羌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香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主治“太陽證”,立方初衷為“經雲: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則其變不可勝數,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陽禁忌。”書中對其作用的描述是“增損用之,其效如神。”後世醫家對本方的認識,代表性的有“此足太陽例藥,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等湯也”(《醫方集解》),“此為四時發散之通劑”(《中國醫學大辭典》)。明代醫家陶華在《傷寒六書》中對本方易名“羌活沖和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湯,此太陽經之神藥也……此湯非獨治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溼,治雜證亦有神也。”並謂“秘之不與庸俗知此奇妙耳。”

九味羌活湯方解

筆者臨證體會,本方與麻黃湯、桂枝湯各有其相應主治證,談不到“取代”。但臨床上,對太陽病的治療,本方的使用機會確實要多於麻黃湯、桂枝湯以及大青龍湯。客觀地說,本方證的出現,豐富了太陽病的證治內容,是醫學的進一步發展。當然,使用本方要想達到“其效如神”,一定要隨證“增損用之”。而要做到恰當的“增損”,對本方的組成需要較透徹的理解。

《此事難知》中對本方的方解極其明確。方中羌活“治太陽肢節痛,君主之藥也……關節痛非此不治也”;防風“治一身盡痛”;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溼下安太陰,使邪氣不納,傳之於足太陰脾”;甘草“能緩裡急,調和諸藥”。四味藥相合,外祛風寒溼邪,內安脾胃,治太陽病惡寒、頭身關節疼痛可謂如神。其餘五味藥,細辛“治足少陰腎苦頭痛”,川芎“治足厥陰頭痛在腦”,香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生地黃“治少陰心熱在內”,黃芩“治太陰肺熱在胸”。三味治頭痛藥是示人以循經用藥,並非每例患者都出現這三經頭痛。二味清熱藥,更是提示用方者注意裡熱的出現與鬱閉,有熱需依臟腑用藥,並不是每例患者都出現心熱、肺熱。這五味藥的使用,與“易水學派”所提倡的循經用藥和臟腑辨證用藥相吻合。

至於後世醫家所說的“黃芩洩氣中之熱”、“黃芩治邪在少陽”、“黃芩斷少陽之路”、“黃芩苦寒以監製”、“生地洩血中之熱”、“生地補陰即託邪”、“生地調營”、“嫌生地寒滯易以當歸”等等,以及本方為“解表而清裡”之劑等等說法,都是想當然之說,望文生義,或為“耳食之言”。

古人立方的目的

從原方的方解中可以這樣認為,方中羌活、防風、蒼朮、甘草為基礎用藥,其餘五味藥皆為示人以隨證加減之例,這也符合張元素所倡導的“古方今病不相能”,立方“非為治病而設,此乃教人比證立方之道,容易通曉也”。而我們把羌活、防風、蒼朮、甘草組成一方,與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組成的麻黃湯相比,會驚奇地發現,九味羌活湯制方境界直抵經方。麻黃、桂枝相合,重在祛除風寒鬱閉;羌活、防風相合,重在解散風寒溼閉。風寒鬱閉易致肺氣失和,故用杏仁肅肺;寒溼內侵易致脾氣失和,故用蒼朮運脾。如風寒閉甚,內熱已顯,在麻黃湯基礎上可加大麻黃用量以開寒閉,再加石膏以清內熱(即為大青龍湯);如寒溼閉甚,裡熱已現,九味羌活湯中選擇性地加用了細辛、川芎、白芷加強祛風、散寒、除溼之功,加用生地、黃芩以清裡熱。

也許,真正理解九味羌活湯制方之理的是張元素弟子王好古。王好古在《陰證略例》中有如下兩方:“神術湯,治內傷飲冷,外感寒邪無汗者。”“白朮湯,治內傷冷物,外感風邪有汗者。”神術湯主要組成為蒼朮、防風、甘草,方後加減中說:“太陽證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者,加羌活。”加羌活,即變為上述九味羌活湯中的四味基礎藥。如有汗,王好古將蒼朮易為白朮,即為白朮湯。當然,方後加減王好古也提到有熱加黃芩,以及加柴胡、當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