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走遍山川江河 畢生只為一件事——記何家慶心繫百姓科技扶貧之路

2022-12-02由 安徽財經網 發表于 漁業

地裡長的瓜蔞怎樣除根

走遍山川江河 畢生只為一件事——記何家慶心繫百姓科技扶貧之路

何家慶生前檢視瓜蔞長勢

走遍山川江河 畢生只為一件事——記何家慶心繫百姓科技扶貧之路

在何家慶家裡,老伴正整理遺物

走遍山川江河 畢生只為一件事——記何家慶心繫百姓科技扶貧之路

在瓜蔞種植基地,種植戶們喜獲瓜蔞豐收

走遍山川江河 畢生只為一件事——記何家慶心繫百姓科技扶貧之路

何家慶生前傾注了大量心血的瓜蔞產業已實現規模化、現代化生產

走遍山川江河 畢生只為一件事——記何家慶心繫百姓科技扶貧之路

何家慶生前蹲在地上檢視瓜蔞子質量

“我走了,似風、似電、似雷鳴,一觸、一撇、一聞聲,一瞬即逝,那一剎,可有亦無痕。”10月19日“魔芋大王”何家慶因病遺憾離世,他生前艱苦樸素,走遍山川河流,只為潛心研究,尋找脫貧途徑,將一生奉獻給了科技扶貧事業,去世後又捐獻出眼角膜,讓山區的孩子重見光明。何家慶教授生前先後獲得“安徽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第七屆扶貧狀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和稱號。2019年10月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

樸素傳奇一生 走遍山川江河

與共和國同齡的何家慶出生在安慶市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國家的資助和老師同學們的接濟中,他從小學一直讀到了大學。成長經歷磨練了何家慶頑強的意志,也讓他深知貧困的痛楚,把扶貧作為終身事業。

何家慶樸素傳奇的一生,走遍山川江河。1984年,何家慶獨自一人自費徒步考察大別山植物資源,在大別山區走了225天,足跡遍及安徽、湖北、河南三省大別山屬19個縣,行程25360餘里,蒐集各類植物標本近萬份,為中央實施山區星火計劃提供了依據。1990年他在績溪縣擔任科技副縣長,曾步行800公里,跑遍了23個鄉,採集植物標本1536件,舉辦了別開生面的績溪縣野生植物資源展覽。1991年,績溪縣遭遇洪災,何家慶頂著狂風暴雨,四處奔波指導救災,幾次暈倒在水中。在水災嚴重的荊州鄉松煙塘村,他捐出1000元錢,在留言中寫道:“對於貧困山區人民生活,我有一份責任,雖沒有力挽巨浪之臂,卻有一顆火熱的心。”1998年,何家慶懷揣積攢14年的積蓄29000元,歷經305天,行程31600公里,其中徒步行走8000公里,途經安徽、湖北等八省市,108個縣,207個鄉鎮,426個村寨,為貧困縣和貧困鄉村,為沿途百姓進行各種魔芋種植的培訓指導無數次,受益兩萬餘群眾。2016年4月18日,已退休幾年、68歲的何家慶開始了他的第三次“遠征”,至2017年2月11日結束,持續工作300天,自費前往17個省區考察瓜蔞、魔芋等作物,途中與地方政府人員、栽培大戶、經營業主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舉行了不同形式的報告會、座談會、培訓會41場,行程48900公里,步行5860餘公里。

退休後的何家慶又把目光投向了新的產業——瓜蔞種植。他蒐集了全國各地瓜蔞栽培區、瓜蔞園的分佈情況、栽培管理現狀等,退而不休,奔波忙碌在田間地頭。今年7月噩耗傳來,在赴潛山扶貧調研途中,何家慶突然暈厥被送至醫院,一經檢查,人們才驚悉何教授已是癌症晚期。面對病魔肆意的摧殘,何家慶仍然放不下他畢生的扶貧事業,直到生命的最後盡頭,他還在抓緊最後的時間撰寫調研報告……

至誠至堅博學篤行 為人師表言傳身教

幾十年如一日,何家慶的科研事業一直在前行。他將“至誠至堅博學篤行”的安徽大學校訓踐行得淋漓盡致。“何老給人的印象是生活上樸素,一直穿著那件洗得發白的中山裝。學習上刻苦,在植物分類學領域刻苦鑽研,親自繪圖,發現植物新品種,向老教授請教,還自學拉丁文。工作上務實,事情做細做實,一絲不苟。最可貴的是一生做一件事,這需要至誠至堅的精神和毅力。”何老的學生安徽大學資環學院工會主席許仁鑫說。

“再熾烈的日光下都有陰影,我走了,沒有閃爍的光彩,餘燼雖有星點晶亮,但終究會被湮滅。”這是何家慶給女兒發的最後一條簡訊,言語中沒有絲毫對死亡的恐懼,仍然是那質樸純粹的心境。當女兒何禾看到躺在病床上骨瘦如柴的父親,心如刀割。“平時走路年輕人都攆不上他,所以身體問題一直沒引起注意,今年9月才得知患病,整整瞞了我兩個月,主要怕我分心耽誤工作。”何禾表示,對於父親未盡的瓜蔞扶貧事業,她將結合各方力量,去完成父親的心願。

在何禾心中,何家慶既是父親,也是老師,更是朋友。“作為父親,他對我的生活很是關心,經常會詢問有沒有按時休息。作為老師,他時常鞭策我、鼓勵我,在他的身上我找到堅持科研的力量。作為朋友,我們無話不談,無論是生活還是科研工作,他對我的影響潛移默化,他是我敬仰的人。”何禾說道。

如果還有足夠的時間,何老師一定還會繼續研究。“吾師如父,感激教誨之恩。”何老的學生王強,目前在安徽農業大學做博士後工作,在他大二那年進入了何老的實驗室,王強回憶起與何老相處的點滴,眼裡閃著淚光。“好像他並沒有離開,只是又一次遠行在祖國的大山裡,還會回來。”

王強說,經常有人問他,何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他教會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主動去獲取知識,但不會給我們固定住方向,內心有好奇心,用最原始的驅動力去學習,引導著我們。”不堵而疏,是何老的教書方式,有時候做科研是孤寂的,需要一顆至誠至堅的心。

心繫百姓致力於瓜蔞產業 堅守初心投身於科技扶貧

作為藥食同源的經濟作物,瓜蔞有著很高的營養應用價值和市場空間,何家慶希望像當年傳播魔芋科學種植技術一樣,再次上路,讓瓜蔞成為產業扶貧的“良方”。

深秋時節,家住安慶市潛山市梅城鎮鳳凰村彎塘組的塗松林,在自家的瓜蔞地裡忙碌著。儘管今年的旱情嚴重,但塗松林的基地裡,青青綠綠的瓜蔞預示著一場新豐收。但塗松林卻有個遺憾,那位叫何家慶的教授,再也不能和他一起分享這種喜悅了。說起何家慶,村民塗松林腦海裡全是回憶。“何教授來我家基地調研瓜蔞的時候,他蹲在地裡一邊看新品種,一邊鼓勵我說,小夥子,像你這麼年輕的孩子從事瓜蔞事業的不多,你要利用自己的年齡優勢,多總結瓜蔞種植經驗,以後為其他的瓜農提供服務。現在,我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技術指導員,可他卻走了。”

如今,這個小小的瓜蔞已經成為潛山市的地標性產品。潛山市瓜蔞協會會長王傳文介紹:“潛山瓜蔞產業的發展與何教授是分不開的,他為瓜蔞企業發展、瓜蔞基地管理、農戶種植瓜蔞都提出過建議或做過指導。目前全市瓜蔞種植面積近5萬畝,透過科研技術投入,現在我們種植瓜蔞新品種皖蔞12-8,成熟早,抗性強,每畝產量要多出50斤。”

目前潛山市從事瓜蔞相關產業的近10000人,瓜蔞產業成為潛山特色農業新的增長點,帶動倉儲、物流、農資、包裝等行業快速發展;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依託,帶動貧困戶4298戶,貧困人口8412人,吸納勞動就業2267人,年人均增加勞動收入8000元。

走遍山川江河,畢生為了科技扶貧。一個人的生活可以過得如此樸素,一個人的境界可以純粹到這般透明,何家慶雖然走了,但他的事蹟永遠被人銘記,未盡的事業也會得到傳承。

□記者 葉佳超/文 王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