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自然|中華鱘為什麼叫中華鱘?戀家到拒絕“移民”

2022-12-01由 中國科普網 發表于 漁業

中華鱘又叫什麼魚

日前,浙江餘姚漁民沈文煥捕獲一條2米長野生中華鱘後又放生的影片,引發關注。作為長江旗艦物種,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為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已經有1。4億年的歷史,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然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從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出現的中華鱘,如今面臨著種群滅絕的危險。

中華鱘能否度過難關?

自然|中華鱘為什麼叫中華鱘?戀家到拒絕“移民”

中華鱘。圖片由作者提供

名字冠“中華”

雖身居海外卻不忘故鄉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世世代代的生活習性是棲息在大海里成長,洄游至江河上游產卵繁殖,形成了一種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俗。

每年的夏秋季節,生活在近海水域的已經性成熟的中華鱘,要洄游至江河上游它的出生地產卵繁殖,遊程達數千千米。

比如,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洄游到長江,就要經歷3000千米的溯流搏擊。

孵化出的幼魚,隨江河而下,一般於翌年的五六月間到達河口,它們要在這裡停留一段時間,進行生理調節、索餌育肥,到了八九月便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再洄游故鄉產卵繁殖。

這一期間,要相隔9—20年,有的還要超過20年。

因為中華鱘性成熟比較晚,雄性較早,也要長到9—18歲,雌性則要14—26歲。但不管時隔多少年,它們也總要回到故鄉繁衍後代。

自然 | 中華鱘為什麼叫中華鱘?戀家到拒絕“移民”

自然 | 中華鱘為什麼叫中華鱘?戀家到拒絕“移民”

8月18日,漁民吳國海將意外捕獲的中華鱘放歸大海。圖源:餘姚釋出

曾有外國人將中華鱘移居到他們國家的江河內,希望能在那裡繁衍後代,但結果卻事與願違。

因為中華鱘一心戀著自己的故鄉,不管路途多麼遙遠,不管歷經何種千難萬險,它總是執著地往故鄉遊。飢餓、疲勞、惡浪激流,通通不在話下,最終它要洄游到故鄉的江河裡生兒育女。

正由於此,它被冠以“中華”二字為名。

淡水魚中的“老壽星”

有“活化石” 之稱

在全世界20餘種鱘科魚類中,古老中華鱘光是“之最”就佔了若干個。

一是分佈緯度最低。

在現存鱘形目中中華鱘是唯一跨過北迴歸線的種類。它曾主要分佈於長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偶有出現。據文獻記載,海南省沿岸也曾出產,朝鮮漢江口及麗江和日本九州西側也曾可見。但目前只有在長江中下游及近海水域還能見到它的身影,在其他江河中再也見不到它們的蹤影。

二是體型最大,生長最快,壽命最長。

常見的個體體長0。4—1。3米,體重50—300千克,最大個體體長可達5米,體重超過千斤,載入文獻的“長江魚王”體重達600千克。生長速度也是最快的中華鱘,每年平均雄魚增長5—8千克,雌魚增長更快,為8—13千克。壽命最長可達40年,是淡水魚類中壽命最長的魚。

自然|中華鱘為什麼叫中華鱘?戀家到拒絕“移民”

中華鱘。圖片由作者提供

另外,

中華鱘還是溯河洄游性古老的珍稀魚類,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素有“活化石” 之稱。

由於中華鱘介於軟骨魚類與硬骨魚類之間的中間型別,具有許多原始形狀,所以在魚類演化史中有著重要學術研究價值。

歷經滄桑進入現代以來,古老的中華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據相關科研機構的監測研究,上世紀70年代,長江裡的中華鱘繁殖群體約有1萬餘尾,到了80年代,數量驟減為2176尾。進入21世紀,據2000年的監測,中華鱘的數量只有363尾了。

到了2010年,數量僅有57尾……

難道古老的中華鱘要已走到歷史的盡頭,要與人類徹底告別?

改善環境豐富“口糧”

保護成效初顯

9月14日,位於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心島的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宜昌實驗站,正開展中華鱘繁育工作,此舉是為2023年放流中華鱘做準備。

為拯救中華鱘,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成效初顯。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中華鱘人工孵化成功。

據瞭解,從去年10月以來,餘姚市登記意外捕獲、放生中華鱘70多條,其中今年50餘條。這一資料令人振奮,它表明中華鱘野外種群數量可能正在擴大。

自然|中華鱘為什麼叫中華鱘?戀家到拒絕“移民”

2022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中,23萬尾不同規格的子二代中華鱘被放歸長江。圖源:央視新聞

當然,中華鱘的命運依然讓人揪心。據報道,包括中華鱘研究所在內的多個機構,30多年來共放流中華鱘700萬尾以上。

2021年,科考隊透過多種手段,調查中華鱘是否野外產卵,但一無所獲。

為集中全社會力量來保護中華鱘,我國還注重支援和加強相關機構的建設,比如在湖北和四川兩省長江沿岸建立漁政站。同時,還加大力度建設保護區。截至目前,已先後建立了江蘇省東臺市、上海市長江口和湖北省宜昌市3箇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不僅如此,近年來,隨著長江大保護以及十年禁漁的實施,

長江生態環境惡化的態勢已經發生逆轉,中華鱘的“口糧”也越來越豐富。

只要它們能在野外生存下來,並且生活得不錯,當種群達到一定的數量,在野外自然繁殖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僅僅是初見一縷曙光,要讓中華鱘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還任重而道遠。我們真心希望它們的命運能和大熊貓一樣逆轉。

作者:許煥崗

編輯:毛夢囡

稽核:王飛

終審: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