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探秘科普教育基地”|山西地質博物館:破譯億萬年前的地球密碼

2022-11-28由 太原日報 發表于 漁業

石鹽假晶怎麼形成的

“探秘科普教育基地”|山西地質博物館:破譯億萬年前的地球密碼

孩子們正在參觀山西地質博物館。

“探秘科普教育基地”|山西地質博物館:破譯億萬年前的地球密碼

“物華天寶”主題展廳內的展品。

“探秘科普教育基地”|山西地質博物館:破譯億萬年前的地球密碼

20億年前地球自轉的速度比現在快得多,平均每年有460多天;有一種動物十分弱小,卻能歷經數次危機生存長達3億年,它就是三葉蟲;“天外來客”隕石記錄了幾十億年太陽系的演化過程,具有不可估量的科研價值……如果你對大自然充滿好奇,或者你感覺生活中充滿了瑣碎與煩惱,那麼,有一個地方一定要去,它可以帶你穿越億萬年的時光,真切感受地球歷史之神奇、生命演化之奧妙、自然科學之魅力,置身其間,你會充滿敬畏之心,感受自我的渺小,從而迸發出生命的力量。9月21日,記者來到我省唯一一座集地學研究,地質標本典藏、展示,地學知識宣傳和普及於一體的自然類地學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隨工作人員一起開啟地球奧秘之門,開啟了一段探索發現之旅。

5。1萬件“寶貝” 充滿宇宙級的浪漫

當你來到山西地質博物館東大門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位於廣場東面的門石。

有人說,看石頭單調無趣,其實不然。山西地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如果說人類的歷史是寫在書籍裡,那麼地球的歷史則是寫在了石頭裡,藏進了厚厚的岩層中。”這塊門石是山西地質博物館的精品岩石標本之一,如果能夠讀懂它,也就基本認識了山西地殼25億年前所經歷的地質滄桑與歷史。乍看一下,它就像一幅山水畫,勾勒出行雲流水的線條,再細看,剛柔相濟,張弛有度,給人以巧奪天工的藝術感受。觸控這塊石頭,感受億萬年時光,很難想象,它是如何在地殼深部高溫高壓的改造下形成的。

館內“穿越時空”展廳內,還陳列著各種各樣的石頭,有山西地區最早的紅色石英岩、石鹽假晶以及疊層石等標本,這些看似普通的石頭都不普通。

山西地質博物館內共有4個主題展廳,除了“穿越時空”展廳外,還有“遠古物種”“大地寶藏”和“物華天寶”3個展廳。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能從石縫裡擠出“藍金”的頁岩、土中的“貴族”鋁土礦、“千面佳人”方解石、“墜落人間的彩虹”碧璽、“百變大咖”石墨,還能看到奧陶紀的“海洋霸主”震旦角石、最可愛的鸚鵡嘴龍的化石標本、在地下沉睡了2億多年的無脊椎動物海百合。當然,還有“鎮館之寶”山西鱷化石標本、重達425克的狗頭金。

山西地質博物館收藏了岩石、礦產、古生物化石、地質資料及世界各地礦物珍品瑰寶5。1萬件。進入其中,就彷彿打開了神奇百寶盒。

日月星辰,大地精華,充滿了宇宙級的浪漫。

150塊標本 講述驚心動魄的故事

看完館內的藏品,跟隨著工作人員,再看看館外的。

在山西地質博物館東廣場南側,有一片園林叫作“晉地寶藏”標本園。如果從空中俯瞰標本園,可以發現它的整體輪廓與山西版圖很相似。在大同市對應的位置,有一組5塊標本組成的石景,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火山彈。“由於火山噴發的力量巨大,噴出物在空中飛行的過程中受到空氣流體的作用發生旋轉,就會形成麵包狀、牛角狀、麻花形、紡錘形、橢球形、陀螺形、梨形等外形,如果這些飛行物在落地前沒有完全固結,就會在接觸地面時摔成餅狀、牛糞狀或其他的不規則形狀。如果地面非常堅硬,這些火山產物就可能被摔得‘粉身碎骨’……”聽著工作人員的介紹,才明白火山彈要經歷如此驚心動魄的過程,真可謂浴火重生。

山西地質博物館的標本園共展示標本150塊,重約1300噸,包括“晉韻寶藏”“晉地明星”“晉地時空”三個分割槽。“晉韻寶藏”展示每個地市本地特色的岩石、礦石、古生物標本。“晉地明星”分割槽展示省內與自然資源相關的單位、能源和礦山企業的特色礦產資源標本和企業文化符號。“晉地時空”以三晉大地幾十億年的地質變化記錄為主線,反映山西從古至今形成的岩石、礦石、古生物特徵及演變過程。其中,標本園北側6000平方米範圍內的“奇石林”陳列了世界及我國各地奇石40餘塊。

可以說,一塊標本就是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故事。標本園全面系統地展示了自然資源之美,為公眾提供集科學普及、休閒娛樂、文化旅遊於一體的科普樂園。

豐富的活動 傳播生動有趣的科學

“一館一園”交相輝映,成為山西地質博物館裡璀璨的明珠。

近年來,山西地質博物館傾力打造“地博科普講堂”、“小小地學家”養成計劃、“聽得見的博物館”系列科普節目、“神秘地球”移動展覽等科普品牌,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其中,“小小地學家”養成計劃專案榮獲第二屆山西省青年志願服務專案大賽銀獎;“聽得見的博物館”系列科普節目登陸“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被自然資源部評為“守正創新講好自然資源故事”十佳案例;“神秘地球”移動科普展覽走進岢嵐縣、婁煩縣、武鄉縣等偏遠地區中小學,被省文物局評為“全省博物館中小學教育示範專案”。

據介紹,山西地質博物館“小小地學家”養成計劃志願服務專案於2018年7月啟動,主要帶領9週歲至16週歲的中小學生開展職業體驗、研學實踐、專家講座、互動研究等活動。多年來,該專案秉承“收穫、分享、傳承”的教育理念,透過讓青少年學習地學知識,瞭解標本背後的故事,體驗地質學家日常工作等,增長地學知識,激發科學探索的興趣,感悟科研精神。今年暑假,共有41位“小小地學家”參加了博物館組織的各項活動,包括科普講座、專題參觀、手工活動、野外研學等。同時,每一位“小小地學家”還為博物館觀眾提供了精彩的講解。在專案結業儀式上,山西地質博物館館長史建儒寄語這些孩子們:“希望你們能繼續懷揣著地質文化的種子,將地質精神發揚光大,用獨特的視角,將地質知識、地質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

讓每一個人認識科學,讓神秘的科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也許這就是科普的真正意義。 記者 張曉麗 太原晚報

(圖片由山西地質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