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反向旅遊”不是個性是理性

2022-11-28由 選調生 發表于 漁業

桂林市民進象鼻山要門票嗎

今年國慶,不少年輕人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自己的“反向旅遊”行程。與傳統的旅遊人群不同,他們中的不少人透過選擇冷門目的地、打卡非旅遊城市、“宅”式度假的方式,讓自己的假期更加舒適。

“反向旅遊”是指年輕人選擇冷門的地方作為度假地點,相比於在熱門景區與人摩肩接踵,更喜歡旅程的安靜閒適。這反映出價效比成為年輕人出遊選擇的首要考慮因素,在難得的國慶假期,“反向旅遊”既可以避免旅途中的舟車勞頓,同時又保證玩得舒適、價格適宜。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扎堆前往熱門旅遊城市,而是選擇“反向旅遊”,其實也不奇怪。那些熱門的旅遊城市、景點,在節假日期間,往往都是人山人海。一方面,遊客太多容易降低旅遊體驗,比如長時間排隊、堵到走不動路等等;另一方面,隨著需求暴漲,餐飲、住宿、機票等費用水漲船高,去熱門旅遊城市“淺”玩一下,可能就要花掉一個月的工資。反倒是那些冷門景點,保留著足夠多的本地風貌和特色,沒有被過度商業化,沒有如出一轍的美食小吃,沒有貴到離譜的物價,它們能給遊客帶來更加良好的旅遊體驗。

這種反向選擇,當然還得益於兩個客觀條件。一是網際網路的“種草”效應。近年來,社交平臺上出現了大量的“種草”圖文與影片,這些內容給了那些獨具特色但以往不受關注的小城以出圈機會。二是交通、酒店等基礎設施完善且成本較低。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果高鐵、飛機不便,反向旅遊就無從談起。小眾目的地及“冷門”城市的高鐵、飛機、五星級酒店等基礎設施同樣完善且價格較低,為年輕人提供了可選擇的空間,也降低了年輕人的成本負擔,讓他們沒有壓力輕裝上陣。

更重要的是,“反向旅遊”對一些熱門旅遊目的地的分流,還能夠倒逼其提升景區的服務水平和運營能力,而不是躺在自然資源上坐地收錢。

其實,不管是何種形式、何種方向的旅行,都不重要,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中早就道破了本質:“真正的旅行,是旅者的心靈與旅行地之間的共通和默契。”也如一些網友所說的,年輕人不是故意“反熱門”,只是想躺得更舒服。心在哪裡,風景就在哪裡,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反向旅遊”不是個性是理性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