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魚入詩篇詩亦美

2022-10-12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漁業

蘇東坡如何讚美魚

魚入詩篇詩亦美

每逢過春節,家家戶戶的年夜飯壓臺的經典大菜必定是魚,圖的是討個好口彩:年年有餘(年年有魚)。

我國的魚文化極為豐富,自古至今魚著、魚詩很多。據專家考證,春秋越國大夫范蠡所著的《養魚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養魚專著。而中國最早的養魚詩,當數《詩經》中的《魚麗》《南有嘉魚》《魚藻》及《潛》等。而《潛》還獲一項殊榮:被公認為是最短的魚詩,僅24個字,一開始以“猗與漆沮,潛多有魚”,來讚美漆、沮兩水風光的美麗,水中潛游著許多魚。接著用“有鱣有鮪,鰷鱨鰋鯉”,具體介紹了魚的品種。最後“以享以祀,以介景福”8個字,表達了主人捕魚的目的是為了祭祀祖先、以求大福、年年有餘的願望。

集盡歷代的魚詩,最富有想象力的是唐代詩人章孝標撰寫的《鯉魚》:“眼似真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沉。河中得上龍門去,不嘆江湖歲月深。”該詩娓娓道來鯉魚的形象、習性、情態,惟妙惟肖:眼如珍珠,鱗閃金光,不管水有多深,遨遊於江河湖海之中,出沒于波峰浪谷,予人過目不忘的美麗享受。而更為重要的是,此詩與古代家喻戶曉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聯絡在一起。龍門位於黃河上游,此處河水湍急。集於下游的鯉魚只有勇敢地奮力一跳,跳過龍門,才能成為出人頭地的神龍。元朝詩人李祁的《題赤鯉圖》對此做了繪聲繪影的描繪:“風翻雷吼動乾坤,赤鯉騰波勢獨尊。”而若無法越過龍門這一卑微與顯貴的分水嶺,那就如李白在《贈崔侍郎》一詩所吟:“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數點各類魚詩,浪漫生動是其一大特色。隨手拈來幾段後人朗朗上口的佳句,吟誦之際,眼前便會浮現種種美景,如“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南朝齊·謝朓《遊東田》);“魚躍青池滿,鶯吟綠樹低”(唐·李白《曉晴》);“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唐·杜甫《秋野》)。在細膩刻畫身邊醉人景緻時,魚兒是當然的主角,而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

魚詩的另一個鮮明特色是借魚嘲政。面對專制封建統治,借魚諷刺雖冒風險,尚有立錐之地。晚唐詩人李群玉借《放魚》詩,揭露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早覓為龍去,江湖莫漫遊。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銛鉤。”此詩站在卑微者的立場,提醒善良的人們警惕貌似香餌的銛鉤,實質是專門用來禍害小老百姓的。在水深不可測的江湖千萬不可隨意漫遊,一不小心就會有去無回,葬身水底。宋代的王安石在《魚兒》詩中寫道:“繞岸車鳴水欲幹,魚兒相逐尚相歡。無人挈入滄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寬?”該詩以魚為題,為“涸澤之魚”深感憂慮,希望魚兒趕快到廣闊水域去尋求新的生活。

在中華各色美食中,肥魚須臾不可或缺。唐代詩人張志和賦寫的5首《漁歌子》為歷代詩迷所傳吟,其中最著名的佳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正是讚美了鱖魚的肥美。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東坡對河豚獨感興趣,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吟道,“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筍竹》一詩裡以“江南鮮筍趁鰣魚”,點贊鰣魚的超級鮮美。而范仲淹偏愛鱸魚,《江上漁者》由衷讚歎:“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周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