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抓住校園小事中蘊藏的教育機會

2022-10-07由 金恆富達 發表于 漁業

郴州四中為什麼那麼亂

教育很“大”,要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教育也很“小”,每件小事都可能蘊藏著教育的機會。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寧中學校長徐華看來,學校作為育人場所,其每個角落、每場活動都能催生教育的力量,校園裡,教育無時無處不在發生著。與您分享這篇文章,來感受潤物無聲的教育。

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我們要把校園裡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從教育的高度去解讀,從課題的角度去研究,從育人的維度去踐行。梅貽琦先生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農業,是馬拉松,講究的是慢功夫,是

潤物

無聲。

抓住校園小事中蘊藏的教育機會

抓住校園小事中蘊藏的教育機會

去年學校舉行秋季運動會,九年級六名學生參加男子400米決賽。他們竟然事先商量控制好速度,最後六人同時衝過終點線,搞了個並列第一。裁判員老師很氣憤,認為這公然違反運動會賽事規則;裁判長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故意挑戰體育精神。他們經過研究,決定給這六名學生取消成績,再給

警告處分。事後,經過班主任老師的批評教育,六名學生很快意識到所犯錯誤的嚴重性,表示認錯認罰,並懇請裁判長給他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重跑一次,裁判長當即否定。於是,他們找到了我,請求校長最後裁決。經過一番思考,我的裁決結果是:取消成績,通報批評;同時,准許重跑一次。為什麼這樣裁決呢?因為學校是一個育人的地方,處罰中應當體現教育的元素,給孩子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古人也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有一次我在學校大門口值班,那是個週一的早晨,颳著大風。校門口的一塊宣傳板突然被大風吹倒,與我一起值班的德育主任和保安要去扶起宣傳板,我說等等看,進入校園的孩子會扶起宣傳板。一會兒,果然有兩位學生停下腳步,彎腰扶起了宣傳板。我用手機拍下這美麗的瞬間,教育的成功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在其後的升旗儀式上,我捨棄了事先準備好的講話稿,即興演講,表揚了這兩位同學:他們不僅僅是扶起了一塊宣傳板,更是表現了熱愛校園的熾熱的心。

體現學生活動的真正價值

現在人們常說,生活需要儀式感。我們一些教育管理者,特別熱衷教育的儀式感,喜歡搞“高大上”的教育活動。我不敢苟同,更不願效仿。我認為,學校舉辦大型學生活動,本身並沒有錯,重要的是應該以此為每一名學生的個性成長提供幫助,搭建舞臺,讓教育在活動中自然發生。在我們學校,所有的師生活動均指向學生的成長教育,指向學生的幸福人生。所有學生的活動,均由學生提出,學生設計,學生導演,學生參與,學生評價。校長、教師和學生一同參與,一同表演,其樂融融,潤物無聲。我們不追求場面的宏大,不追求領導的參加,不追求節目的精彩,只追求教育的發生。

例如,每年的“一二·九運動”紀念活動,學校都要舉行學生大合唱比賽。這個傳承經典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均是由學生會自行倡議、自行組織、自行排練、自行比賽、自行宣傳的,教育效果非常好。當活動通知釋出到各個班級,49個班級紛紛踴躍報名、積極行動。各個班委會組織同學利用課餘時間精心挑選參賽曲目,大家都積極獻計獻策,有的當指揮,有的借服裝,有的自己製作道具……經過兩週時間準備,大合唱比賽在學校報告廳如期舉行。學生們又緊張又興奮,眼睛裡都閃動著自信和熱情。《歌唱祖國》《愛我中華》《保衛黃河》《祖國不會忘記》……嘹亮的歌聲迴盪在校園裡,激昂的旋律震撼了所有的觀眾。整個活動體現了中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掘潛力、展示自我的舞臺。

我們的學校裡也有很多學生社團,我們從不把獲獎作為目標,而是要求每週學生社團都能夠正常活動,孩子們快樂參加。我一直強調,所有的學生社團比賽獲獎只是個副產品,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獲得的成長才是我們教育者真正追求的目標。例如,去年學生話劇社團經過全市層層選拔,代表連雲港市參加江蘇省中小學生“自我保護情景劇”決賽。比賽當天,孩子們毫不怯場,大膽演繹自己塑造的角色,可就在表演即將結束時,隨著劇中音樂的響起,現場主持人誤以為表演已經結束,直接走上舞臺,中斷了表演,孩子們愣住了……經過短暫的溝通,孩子們繼續表演,但是節目已經超時,最終獲得了三等獎的成績。

返回途中,原本活力四射、精力旺盛的孩子們一言不發,沉浸在失落中。我得知後,第一時間給帶隊老師和同學們發去這樣一段話:其實,教育的發生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參加省裡比賽獲不獲獎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學們從此能夠不斷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和法律意識,熱愛情景劇表演,受到藝術薰陶。我要表達的是,即使什麼獎也得不到,這一切付出也是值得的,因為在排練、表演的過程中,教育已經真實發生了。

學校文化建設要依靠每一位師生

對於學校文化建設,我認為要緊緊依靠學校的每一位教師和學生,他們的參與度越高,學校文化建設的功能就越能夠彰顯。因為教師和學生參與設計、研究、製作的過程,就是師生對學校文化理解、內化、認同的過程,學校文化建設一定要充分發揮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作用。例如,學校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優秀教師評比標準”“教師日常行為規範”“好少年評比標準”“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等制度,都是讓師生自行組織、自行徵稿、自行研究、自行認定,最後經過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學生會投票透過形成的。

其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是由學生會向全校學生髮出倡議書徵集而成,2622名學生全部寫出了自己的“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細則”,這是一個多好的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契機啊。我認真仔細地一一閱讀這2622份“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細則”,發現那些“問題”學生寫的也都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這讓我的內心充滿了教育的力量。由於學校緊緊依靠師生,充分尊重廣大師生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這些規章制度執行起來效果特別好。因為制度在形成的過程中已經深深打上了全校師生集體智慧的烙印,內化成為師生的自覺行為,逐漸形成了學校的文化。

(作者系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寧中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徐華)

文章來源|人民教育,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