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科技加持,向海念好種業經

2022-10-05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漁業

螺苗標粗是什麼

本文轉自:福建日報

作為海洋大市,漳州水產種業自上世紀80年代起步,產業基礎深厚。近年來,漳州扶持培育水產科技龍頭企業、加大產學研結合力度,持續推進水產種業建設。目前,漳州全市擁有苗種場2040家,水產育苗量約430億尾(粒)以上,產值約16億元,水產良種覆蓋率達70%以上;全市鮑魚、蛤類苗種產量居全國前列。

工廠化育苗 專業高效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詔安縣金星鄉的福建寶智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育苗車間,技術員正在顯微鏡前對著載玻片上不起眼的“細沙”仔細觀察。“這是花蛤幼苗,技術員每天都要挨個水池觀察種苗存活情況,像呵護嬰幼兒一樣。”公司總經理沈琴寶說。

寶智水產科技是一家省級水產良種場,也是全省最大的貝類育苗基地,以花蛤、美洲簾蛤、巴菲蛤等10多種灘塗貝類苗種的繁育、中間培養、成貝養殖及銷售為主要業務,年可產1萬億粒稚貝、5000噸中苗和3萬噸成貝。

“我們採用工廠化育苗,嚴格把控水質、鹽度、溫度、氧氣、餌料含量,約10億粒/斤規格的苗種在恆溫車間內培育15天左右,長成約6000萬粒/斤規格的附著苗就可以陸續開始銷售。”沈琴寶說,相較於傳統育苗,工廠化育苗精細度、專業度更高,培育出來的貝苗適應性強、成活率高。

在藻類培育車間,技術人員逐個搖晃培養瓶,加速藻類繁殖。“從寧波大學貝類產業團隊提供的幾克微藻開始,我們不斷進行保種培養,才有了現在3000多平方米的四級餌料池,這都是貝類幼苗成長的重要口糧。”沈琴寶說,目前,該公司的苗種暢銷福建、遼寧、山東、廣東等9個沿海省份,輻射全國50多萬養殖戶,帶動300萬畝灘塗養殖和池塘養殖,去年產值達1。1億元。

漳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高階工程師陳何東介紹,目前,漳州市有省級良種場7家、市級良種場11家,位居全省前列。在龍頭企業帶動下,漳州水產種業分工持續細化,逐漸形成了親魚(貝、蝦)培育、孵化及仔魚(貝)培育、稚魚(貝)培育、苗種所需生物餌料培育等各個產業鏈環節。

產學研合作 種質提升

連日來,漳浦縣佛曇鎮鴻達水產育苗場迎來一批批購苗客戶。“選苗先選種,不少客戶都奔著南美白對蝦‘閩水科1號’來。”該育苗場負責人楊志宏說。

“閩水科1號”是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楊章武及其對蝦育種團隊培育的南美白對蝦抗逆、速長新品系。10多年來,該團隊持續進行白蝦育種研發工作,並於近5年主持實施福建省農業種業工程“南美白對蝦種質創新工程”專案,以鴻達水產育苗場為實驗基地,透過產學研結合培育出這一新品系。

“南美白對蝦俗稱白蝦,為引進品種,也是國內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楊章武說,目前國內白蝦苗行業約35%的種蝦依賴進口,也面臨著進口SPF種蝦價格昂貴、繁育的一代苗在開放式池塘養殖中適應性不強、抗病性較差等問題。

此外,本地蝦苗種質質量也亟待提升。“省內生產的白蝦苗種源主要是非選育的商業養殖白蝦,俗稱‘土苗’,因人工累代繁育、近親交配出現種質退化,養殖過程生長緩慢、存活率下降。”楊章武說,土池養殖結果表明,“閩水科1號”比“土苗”畝產量提高52%,生長速度提高31%。

“有了自主培育的優質種蝦,發展信心更足了!”楊志宏說,目前育苗場七成的產品都是“閩水科1號”,年可產優質種蝦3萬對、無節幼體300億尾,利潤比以往增加約三成。

據瞭解,近年來,漳州市持續引導水產育苗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加快產學研一體化,促進全市水產種業提升。

做起育苗業 村民增收

“他可是遠近聞名的育苗能手,省內外的養殖戶都慕名而來找他買苗。”在霞美鎮閩桂水產養殖示範場,古雷開發區農林水局副局長林周興這樣介紹該育苗場負責人林膽壽。

霞美鎮位於古雷開發區東北部,靠海發展牡蠣、鮑魚等海產品養殖。林周興介紹,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加大,傳統海水養殖業面臨瓶頸,霞美鎮將目光轉向水產育苗,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一轉變要從“吃螃蟹的第一人”林膽壽說起。

上世紀90年代,林膽壽偶然發現外地有人專門從事水產育苗,效益比養殖更高。養殖、銷售海產品多年的經驗告訴他,育苗業前景無限。為此,林膽壽和朋友跑遍各地育苗場,找師傅、學技術,科研機構人員到育苗場進行養殖實驗時,他就邊打下手邊學習。由此,僅有小學文化水平的林膽壽透過不斷摸索、實踐,最先在霞美鎮成功培育太平洋牡蠣、花蛤苗、美國紅苗、血蛤、沙包螺等水產幼苗,成為頗有名氣的本土育苗專家。

“很多育苗場從這裡買幼苗標粗,長到大苗時再銷售,省去前期複雜的流程,效益也比以往的養殖高。”如今,林膽壽帶領周邊不少村民做起育苗業。目前,霞美鎮共有水產育苗場62家,主要培育花蛤苗、海蠣苗、血蛤苗等幼苗,水產育苗業年產值達2。5億元,成為當地富民興村新路徑。

“我們將推動閩桂水產養殖示範場等骨幹企業做大做強,發力海洋科技,壯大水產種業,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林周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