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從默默無聞到全球第一,中國雲計算的戰爭是怎麼打得?

2022-10-02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漁業

粵海水務使用者名稱稱是什麼

原創 科工力量 觀察者網

文 觀察者網/科工力量

眾所周知,中國是基建狂魔,但你是否知道,在數字基建領域,中國同樣當得起這個名頭,最近有個報告就證明了這一點。Gartner Solution Scorecar,公認為全球最權威的雲產品報告,在今年的報告中,入選的中國廠商在多項評估中表現優異,拿下多個全球第一,在計算、儲存、網路、安全四項核心評比中均斬獲最高分,一舉超越亞馬遜、微軟、谷歌、甲骨文等國際廠商。

從默默無聞到全球第一,中國雲計算的戰爭是怎麼打得?

這家企業就是阿里雲。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它,但這家成立12年的公司已經是亞太最大的雲廠商,全球範圍內位居第三,僅次於亞馬遜和微軟。不過,在雲計算領域,取得好成績的中國企業可不只有它。像騰訊雲已經能為國內外眾多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優質解決方案;另一家華為我們觀網的朋友們就更熟悉了,華為雲增速很快,有潛力成為全球“五朵雲”之一。

從默默無聞到全球第一,中國雲計算的戰爭是怎麼打得?

可是別看中國雲廠商現在揚眉吐氣,但中國雲計算的起源,卻是一部血淚史,中國企業為它的誕生付出良多。舉個例子,我們現在大家常見的網購這麼一個動作,對於電商企業來說其實並不簡單。因為我們瀏覽商品、加購物車、付款、發貨等等一系列動作,都會涉及到大量的資料儲存和資料處理。企業的業務規模越大,涉及的儲存資料和處理資料自然也就越多,需要用到的裝置自然更多、技術也更復雜。

可惜的是,國內的企業當時並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裝置和技術,在這個領域稱王稱霸的還是甲骨文、IBM、微軟、思科等一眾美國企業。像資料庫巨頭甲骨文,它在1989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憑藉它在行業內多年的積累,很快就佔據了國內大部分市場。當時,無論是銀行電信巨頭,還是BAT這樣的網際網路企業,統統都是它的客戶。

要說用那時資料庫用它的倒也罷了,畢竟我們自己也沒有。可是這些外國企業還要給國內的客戶加上各種條條框框,比如裝置一定要“IOE”架構的。所謂“IOE”架構,I指的是IBM的小型機,O指的是甲骨文的資料庫,E指的是EMC的儲存硬體,這種架構模式其實並非最優。同時期的海外的科技巨頭們像谷歌、Facebook,就不用IBM小型機,而是使用定製的x86伺服器,但國內的科技企業們就沒法做這種選擇,不用不行。

從默默無聞到全球第一,中國雲計算的戰爭是怎麼打得?

這麼做的代價是相當昂貴的,當時一臺IBM的小型機要價500萬,兩臺小型機還要配一個300萬的EMC儲存,甲骨文資料庫軟體的費用更是上千萬,就這還沒有計算每年的維護費用。如此龐大的開支,讓“BAT”這樣的巨頭都感覺吃不消。作為甲骨文亞太區的最大客戶,那時阿里巴巴的業務量正隨著淘寶使用者的增長直線飆升。可就是這麼一件好事,卻讓阿里巴巴恐慌不已,因為如果這樣繼續下去,每年新增的裝置費用和維護費用,就能讓它破產了。

況且,雖然掏了大價錢,但這套東西還不好用,在資料高發的“雙11”經常掉鏈子。在最危險的一次支付寶核心賬務系統警報中,當技術人員砍掉最後一個非關鍵應用的時候,距離整個系統崩潰只剩下4秒。這讓阿里巴巴意識到,它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什麼競爭對手,而是網路基礎設施。恰逢此時,亞馬遜推出的AWS雲計算服務,給了國內企業當頭棒喝。

從默默無聞到全球第一,中國雲計算的戰爭是怎麼打得?

根據亞馬遜的說法,使用它的雲計算服務,企業就不再需要購買昂貴的伺服器和硬碟了,只要把資料儲存在它那,微軟的超級大腦就能幫你處理得妥妥帖帖。一語驚醒夢中人,阿里巴巴很快就意識到這背後的巨大意義。在中國,有太多的企業需要這項技術了,而中國人的資料也不能一直放在外國人的伺服器裡。於是,初代中國雲計算工程師開始了自研雲作業系統之路,這套系統名為“飛天”。

彼時,外界並不看好“雲計算”這個新生事物,甲骨文CEO拉里·埃裡森就在訪談中表示“雲計算到底是什麼?省省這種愚蠢的概念吧”,但他的這種傲慢沒能持續多久,2013年7月10日,這是中國雲計算歷史上具有特別意義的一天。當天淘寶核心系統中的最後一臺甲骨文資料庫下線,甲骨文也永遠告別了它在亞洲最大的客戶。2014年,甲骨文資料庫軟體營收首次負增長,好日子徹底一去不復返。

從默默無聞到全球第一,中國雲計算的戰爭是怎麼打得?

在後面的日子裡,中國雲計算發展按下加速鍵,從網際網路巨頭、到傳統IT企業、再到基礎雲服務提供商,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華為雲、移動雲等巨頭紛紛入場,中國雲技術也迎來井噴。2011年,騰訊雲資料庫、No SQL、高速儲存等產品上線;2014年,百度開放雲整合核心基礎架構技術,並相繼推出13款產品;同年,華為開發出OLAP資料庫,之後演化為分析型資料庫GaussDB200;2017年9月,阿里雲釋出了自主研發的雲原生資料庫PolarDB;2018年,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3年後,通用Arm伺服器晶片倚天710橫空出世。

從默默無聞到全球第一,中國雲計算的戰爭是怎麼打得?

依託這些技術,中國雲計算企業的身形也延伸到不同產業中,開始為中國產業升級添磚加瓦:華為雲協助比亞迪,在研發、營銷和後市場服務方面推進了數字化變革;攀鋼集團引入阿里雲工業大腦,人工節省了25%,生產效益提升了2。4倍;粵海水務與騰訊雲合作開展智慧水務管理,實現工地生產要素的全面監測,工程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7%;成宜高速應用了阿里雲的雲計算、人工智慧、高精度氣象、高精度定位等技術,成為“國內第一條全線覆蓋的車路協同”高速公路。

中國的雲計算為什麼能成功?因為我們有全球最複雜的IT挑戰,雙11就不說了,每年春運期間承載3、4億人乘車需求的12306,一度也是中國人的集體夢魘。售票系統剛上線時,頻頻奔潰,“404”經常佔據前臺,買張車票的難度不亞於中彩票。後來工程師想辦法把餘票查詢系統接到阿里雲上,這才逐步緩解。可以說,正是地獄難度般的場景,才磨鍊出了中國雲過硬的技術能力。

從默默無聞到全球第一,中國雲計算的戰爭是怎麼打得?

現在,在中國雲計算市場上,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合計份額已經高達七成。中國企業依靠自身完備的技術和對行業內的長期挖掘,成功地在雲計算市場上打了一場翻身仗。當年那個不被人看好的阿里雲,更是已經成長為僅次於亞馬遜和微軟的參天大樹。至於當年不可一世的甲骨文,只能酸溜溜地留下“不能讓中國培養比美國還多的工程師”、美國必須“開發並保護自己的技術”這樣的話語。

但在欣喜之餘,我們也要看到,雖然中國雲計算企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放眼全球,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巨大。根據統計,美國雲計算企業已經佔據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而中國企業的份額還只有全球的十分之一;美國有200多家企業活躍在雲計算領域,而中國排名第一的,還只是世界第三。

但我們堅信,這一切終將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改變。畢竟,在2015年,中國雲市場規模還僅僅只有450億元,但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2091億元。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的高速發展,中國的雲計算市場終將超越美國,而中國雲計算企業,也將為中國蹚出一條雲計算的破局之路。

原標題:《從默默無聞到全球第一,中國雲計算的戰爭是怎麼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