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鍋包魚——白洋淀菜系之二十五

2022-09-21由 新永和居 發表于 漁業

烤鴨店開業怎麼聚人氣

鍋包魚——白洋淀菜系之二十五

一個北京的朋友總說起白洋淀的鍋包魚,說是下酒的最好的菜,白洋淀的印象也是自認識了鍋包魚就更加深刻了。這一方面說明白洋淀的人比白洋淀重要,值得交往;另一方面說明白洋淀的美食比白洋淀重要,吃了就忘不了。

城鄉的差別導致北京人記不住白洋淀,但好吃好喝的北京人卻記住了白洋淀的鍋包魚,連白洋淀人自己都沒有那麼看重的菜品看來真的不簡單。也許是吃習慣了,就像一日三餐已經不需要刻意揣摩、順其自然了。

我們一家人都愛吃魚,特別是喜歡鍋包魚那種特別的燻烤的味道。近年來,大街小巷的各式燒烤鋪天蓋地,全國各地的臘燻食品也紛紛出場,作為主流之一的燻烤美食已呈現在大眾的面前。聰明的白洋淀人似乎一下子明白過來,我們的鍋包魚不也是正在成為主流嗎?

既然能夠成為主流,就要符合大眾的口味,須有一大部分人喜歡而形成。不敢說是時代的發展帶動了人們飲食的變化,但社會的發展把全國各地的美食都薈萃在人們面前,隨時伸手即可嚐到,吃的多了,也就評判出來了。好吃就是好吃,這是大家說的,哪怕原來默默無聞。

中國人舌尖革命的爆發,速度之快出乎意料之外,就是現在開啟百度查你夢想的東西,一準兒能查到,沒有想到的也會冒出一大堆。冒出來的都是沒吃過的,而且只要一吃就顛覆你的味覺,美食的時代已經來臨,只是人的腦子跟不上發展速度而已。

已經存在的不會落下,大眾的尋味不會有死角,是金子始終發著光。漫長的歷史足以說明白洋淀鍋包魚的生命力,沒有條件的時期都受到不一般的禮遇,也足以說明白洋淀人對美食和文化的執著和堅定。

白洋淀鍋包魚的歷史和現實彙集到一起,形成共同的時尚潮流,與其他地方美食一起,締造著中國餐飲文化的勃勃生機。儘管還是那麼的樸實無華,但名聲和不可割捨的情懷已超出了鍋包魚的本身,白洋淀菜系的一張名片始終在熠熠閃光。

鍋包魚——白洋淀菜系之二十五

曾幾何時,我發現二哥非常愛吃鍋包魚,就是那種號稱

“小白條、黃瓜魚”的,尖尖的頭,骨頭和刺都特別的硬,擇出的細如掛麵的絲絲魚肉就像魚乾,有嚼頭、有味道。幾乎每頓飯都要擇幾條吃,剩下的魚刺還保持著小魚的形狀,連肋骨都清晰可數,像標本一樣成為一小堆“化石”。

不單是二哥愛吃會引發我的饞蟲,就是每次看到甚至是有人說到或從資料裡看到,都會不由自主的咽口水。當然家裡是常有鍋包魚的,不然吃飯就像缺點什麼。鍋包魚經過燻烤,水分幾乎蒸發殆盡,所以便於存放,也沒有腥味,在適宜的溫度和環境中,存放的時間越長越有味道。

小白條和黃瓜魚還不是最小的鍋包魚,更小的就是小麥穗兒等小雜魚了。雖然小,越小越入味,吃起來鍋包的味道越濃厚。大的也有,象黑魚、鯰魚、方魚、鰱子魚等,白洋淀的鍋包魚也逐步走上了產業化的道路。從烹飪技法上形成產業並走出本地化的,在白洋淀非鍋包魚莫屬。

從家常菜中來,又從家常菜中出,白洋淀鍋包魚受到遠近客人的喜歡,燻烤的技法由原來小眾而變為如今的大眾需求,可以說是人們飲食上的迴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山珍海味、綾羅綢緞,結果吃出了三高、吃出了亞健康,回頭一看才知道所追求的幸福原來不是這樣的。

傳統的飲食是相對健康的道理越來越被人們認可,曾經西化的、資化的生活方式,不一定就適合所有的中國人。

“嚐嚐鮮”的風頭一過,人們就自然回到了家的味道,家的味道不是風花雪月,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生活是誰也離不了的,而生活質量就在曾經的艱苦和細節中。

燻泥鰍是白洋淀鍋包魚的主要品種。養殖的泥鰍個大,吃起來先背後胸,先左後右,就像吹口琴,一來一去就只剩泥鰍的骨架和內臟了。曾有一個更愛吃泥鰍的先生,連頭帶骨象吃香腸一樣一口一截,三口一個,口中咔咔作響,真是對得起泥鰍這把硬骨頭。

吃鍋包魚除了更小的之外,小白條和黃瓜魚以上的大大小小的各種魚,我是從來不用筷子的,直接手抓著吃。手抓著吃是最適合吃鍋包魚的方法了,不涼不燙不油不爛,吃著穩當、吃著可口。倘拿著筷子夾著吃,費勁不說,吃不到那種精到的程度,多半要浪費和著急。燒烤的東西很少用筷子的,這也是生活的經驗。

鍋包魚——白洋淀菜系之二十五

鹽和紅糖作為鍋包魚的主要介質,透過高溫把熱量、顏色和味道煙浸到魚肉中,把魚的水分蒸發出來,換化出鍋包魚特有的口感和味道。傳統的技法裡蘊含的難度係數,造就的是多年流傳不衰的美味佳餚,讓人不得不佩服白洋淀人的智慧和勤勞。

出鍋的鍋包魚需進行適當的晾曬,進一步把水汽放盡,保持魚肉的乾燥和定型。下一步需要的是隨時取而用之,讓鍋包魚永遠留在人們記憶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