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2022-09-01由 扒拉文史 發表于 漁業

氧佛沙星膠囊來大姨媽能吃嗎

自西漢時期,距離佛教傳入我國,已經有了數千年曆史。經過與本土化融合,如今我國佛教分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三大系。

漢傳佛教以大乘為主,行菩薩道,普度眾生,強調圓融與慈悲方便;藏傳佛教則是大小兼學,顯密雙修,見行並重;上部座佛教,則又稱南方佛教,是與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

而無論是哪一系佛教,其主旨都是教人向善,勸人學好,講因果,知善惡。因此,慈眉善目的佛祖與菩薩,成了許多人心中的佛教化身。

但事實上,佛教中許多佛像,非但沒有慈悲相,反而狀如厲鬼,這又是為什麼呢?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佛像

關於佛教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由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由釋迦摩尼創於古印度。

從古至今,佛教的受眾極廣且影響力極為深遠,對於諸多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生活,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而之所以佛教能夠盛傳,便與其理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見過眾生,感受過世事無常,釋迦摩尼對於人生哲學,有著與當時眾人不同的感悟。這些感悟,經由釋迦摩尼證悟,而後傳於大眾,佛教便就此誕生。

眾生皆苦,而慾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只有斷滅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後,方能進入理想境界“涅槃”,但是,想要達到最高的理想“涅槃”,則需要不斷的修“道。”這便是佛教中的苦、集、滅、道四諦。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釋迦摩尼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則是佛教中認為能夠達到“涅槃”境界的八種方法和途徑,被稱之為“八正道”。

而每個人對於“四諦”“八正道”等觀念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儘管對於“事物、存在”這兩大部的認識上,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但是,佛教並沒有因此走向末法。

隨著年歲交替,受眾感悟的諸多不同,佛教也逐漸形成了各種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新派。

這其中,便有經由公曆紀元前傳入我國,而後逐漸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中國佛教”。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佛教

中國佛教起源於洛陽白馬寺,因此,白馬寺也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儘管如今大眾對於佛教中佛、菩薩的印象,多為文學、影視作品中,應用最多的慈悲形象,但是,事實上,即便是同一尊佛、菩薩,不同境界下,也有著不同的形象。

僅以大眾熟識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例,便有“三十三身”,其佛身“大悲楊柳觀音”“蓮花部觀世音”等相,便是大眾普遍認知,出現在影視、文學作品中最多的形象。

但是,並不是所有佛像,都如同“寂靜相”下的觀世音菩薩一般,是慈悲之相。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觀世音菩薩

佛家“兩相”

無論是否信仰佛教,大家對於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都是有一定了解的。

兩位菩薩皆為慈眉善目之相,令人一眼望去便有心安的感覺。然而,在“三怙主”中的另一位菩薩,想必許多朋友便不甚瞭解了。

這位金剛手菩薩,不同於觀世音菩薩與文殊菩薩那般慈眉善目,反而佛像十分可怖。藍黑色的身體,怒目三眼,頭戴骷髏冠,火發飛揚,獠牙捲舌,不似佛家慈悲,倒像是地獄惡鬼,看上去並不是一位有慈悲相的菩薩。

而事實上,金剛手菩薩,便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大勢至菩薩的忿怒相,此相時的金剛手菩薩,其職責便是普度眾生,接引眾生往生西天極樂世界。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文殊菩薩

我們日常所見慈眉善目的佛像,便是佛、菩薩們的“寂靜相”,而看起來狀似惡鬼的佛像,即是佛、菩薩們的“忿怒相”。

“忿怒”與“憤怒”不同,佛、菩薩是遠離貪嗔痴,心懷大慈悲的,因此,“忿怒相”的本意為“外在忿怒,內在慈悲。”在“三怙主”中,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金剛手菩薩則代表力量。

因此,代表力量的金剛手菩薩,才會顯有如此佛相。

而觀世音菩薩的忿怒相,也同樣狀如惡鬼,名為“馬頭明王”,當然,很多人也習慣將之稱作為“馬頭觀音”。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忿怒相

馬頭明王化相時的觀世音菩薩,不再慈眉善目,也無法從相上看到半分慈悲。圓睜怒目,獠牙捲舌,這些有些駭人的相,為的都是幫助修行者降魔除障。

因此,所有佛、菩薩的忿怒相,雖然看起來兇惡萬分,會令一些人感到毛骨悚然,內裡卻還是懷著悲憫眾生之意的。

瞭解了這一點,對於佛、菩薩的忿怒相,便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接受度。

並且,世人眾多,這世間有“善”的同時,也同樣有“惡”的存在。因此,這些寄託著人們信仰的佛、菩薩,自然不能夠只有一副慈悲之相。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忿怒相

有了“忿怒相”的震懾,可以令一些心有惡念之人,產生畏懼心理,從而因為畏懼和羞愧,反省自身德行,引其棄惡從善,從此走上正途。與此同時,佛、菩薩有著“三輪身”,也就是:法身、應身、報身。

法身即為佛身,不生不滅,無形而隨處現形;而應身,則是佛、菩薩普度眾生、救苦救難之時,隨三界六道之變化而變化的身相;報身,則是以法身為因,修習而成的佛果之身。

不同境界之下,是不同的身、相,這便是佛教中佛、菩薩們的設定。而無論何種身、相,其目的,在根源上都是相同的。

正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形象只是外在表象,內裡所蘊含的,才是真正值得關注和敬仰的。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觀世音菩薩

有趣的知識

事實上,不止是佛教體系中,佛、菩薩們的形象會有令人生畏的一面,西方的天使,早期也並不是人們現在印象中的模樣。

無論是否有信仰,是否是無神論者,想必大家對於“天使”這個詞都不陌生。這個詞,往往也會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美好。

然而,事實上,西方早期的天使形象,並非人們如今所想象的那般聖潔,讓人看到便感到美好。

早期的天使形象,比起佛、菩薩們的“忿怒相”,更加令人望而生畏,單從形象上來看,以如今普遍審美而言,天使的形象,更像是魔鬼。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天使

在《希伯來聖經》也就是《舊約》中,“天使”顧名思義,是神的信使。而這些負責傳遞上帝資訊的信使,並非是長著潔白翅膀的人身模樣,也不是對於所有人類都慈悲為懷。

在《聖經》等基督教典籍中,都有著大量關於天使懲罰人類的情節。“逾越節”的故事中,死亡天使曾一次性屠戮了埃及人所有的長子,其他故事中,還有關於天使一次性屠戮7萬以色列人等記錄。

也就是說,真實的天使,並非心懷無限悲憫,而是具有殺戮的一面的。

作為上天的信使,天使會代上帝降下懲罰,而懲罰往往伴隨著殺戮與死亡。

關於早期西方天使的樣貌上,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眼睛。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天使

在《以西結之書》中,對於上三級天使中的智天使和座天使,有著詳細的描述。作為猶太人先知,以西結並非生來便具有先知的能力。

據書中所言,在經歷了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後,以西結作為俘虜“巴比倫之囚”中的一個,在被俘虜的第五年覺醒了先知的能力。

在《以西結之書》中,以西結描述了他初次見到天使的真容。

對於智天使,以西結做出瞭如下描述:有人的形象、有人臉、獅子臉、牛臉、鷹臉四個臉面、四隻翅膀、手藏在翅膀之下,周身長滿了眼睛……

而座天使,則是在智天使周邊,水蒼玉顏色,像輪子套著輪子一樣,完全不具備人類形象特徵,同樣,輪子上也長滿了眼睛的形象。當時以西結稱其為“活物”,而後,人們才稱其為智天使和座天使。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智天使

而無論是怎樣的稱呼,都無法改變其駭人的形象。

而之所以天使會有如此駭人的形象,最普遍的說法是因為,天使駭人的模樣是為了震懾惡魔,而惡魔才會用美麗的皮囊去蠱惑人心。

閱讀過西方神話故事的朋友們,一定記得,天使在人類面前現身的時候,第一句話一定會告訴人類“別害怕孩子”。而這,也進一步證實了,早期的西方天使外在形象,並不美好。

為何寺廟中有些佛像並不慈悲,反而狀如惡鬼?

天使

而無論是佛、菩薩的忿怒相,還是早期西方天使的駭人模樣,都並不影響其本意上對於人類的悲憫。最終都只是虛無的表象而已。

無論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存在神佛,這些都是人們心靈的一種美好寄託與嚮往。若是心向陽光,存有良善,便不會畏懼神佛駭人的模樣。

參考資料

佛教_百度百科

三怙主_百度百科

舊約聖經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