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進料檢驗的職能定位

2021-07-16由 質量管理之行 發表于 漁業

進料檢是什麼QC

推薦相關文章閱讀,請點選下面連結,歡迎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分享!

質量管理之 工具方法篇 FMEA 第1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FMEA中探測度的評價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特殊特性的識別和作用

質量管理之 應用篇 PFMEA分析時的工序或過程識別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進料檢驗的職能定位

進料檢驗的職能定位

一般來說是想透過進料檢驗這個職能的作用減少因外購件的質量問題給生產線(或外部顧客,比如交付)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這裡麵包含著進料檢驗的成本投入和因外購件導致生產線的影響或損失的平衡點考慮,即進料檢驗的職能定位是什麼?發揮什麼作用?配置多少人力資源和檢測資源?如果透過合理的評估,有些因外購件造成的風險和損失是公司可承受的,那麼可承受風險的標準是什麼?基於這個標準,由此可以定位進料檢驗的職能,即透過設定進料檢驗這個職能,規避或降低外購件問題對公司的影響和損失。

備註:外購件概括為從供應商購買並用於公司所生產加工、組裝的產品,可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分總成、總成等。

進料檢驗的最基本作用是識別外購件的批次質量問題,以防止外購件批次問題影響交付,避免批次不合格的外購件流到公司生產線或外部顧客端造成的成本和效率損失或顧客投訴。

適用於進料檢驗職能的批次不良的定義需要根據各公司實際情況進行定義,就是要明確進料檢驗需要檢查出什麼程度的批次不良,比如10%、20%、30%的不良率?哪些屬於外購件批次不良,這也是公司識別的不可承受的風險的程度。

對於不是批次不良的外購件問題,公司能接受的風險程度是什麼?比如外購件不良率不是很高,或者是隻有個別的不良,那麼進料檢驗的批次檢出率是多少?雖然不良率不高甚至是個別的不良,假設生產線使用過程中發現了100個批次的外購件有不良,進料檢驗能檢出多少批?如果說一次檢查不出來情有可原,畢竟每個批次中不良數量不多,但是總也檢查不出來就有問題了。以上不管是批次不良還是個別的不良,進料檢驗需要根據公司可承受的風險和影響的程度和標準,定位進料檢驗的職能價值,進而策劃進料檢驗的抽樣數量、抽樣頻次、檢測工具和方法、抽樣方法等。

抽檢數量和頻次,以及抽樣方法

比如想避免15%的批次不良流到生產線或者進料檢驗需要識別出15%的批次不良,那麼需要研究抽樣方法,需要抽檢多少數量,怎麼抽樣才能發現批次問題呢,因為抽檢數量越少越不容易發現不良,如果抽樣數量足夠但抽樣方法不合理也不一定能發現不良,比如一個批次有10個包裝單位,如果僅僅從一個包裝單位進行抽樣,不一定能抽檢出不良,從不良分佈來說,有可能是連續不良,有可能是分散不良,如果從不同包裝進行抽樣識別出不良的機率更高。

有的檢驗專案需要測量工具或者複雜的測量方法,或者測量/檢驗成本比較高,這種情況需結合檢驗成本和風險綜合評估抽檢數量。有的檢驗專案檢驗效率比較高,比如外觀專案,這樣的檢驗專案可以適當增加抽樣數量。

檢驗專案

以上是從抽樣數量和抽樣方法角度確保進料檢驗的有效性,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檢驗專案,不同的檢驗專案的抽樣數量可能不一樣,檢驗專案是優先需要考察內容,進料檢驗不一定對外購件的所有質量要求進行檢查,哪些質量要求(或檢驗專案)需要進行檢查呢?這就需要從風險控制角度考慮,同時也要考慮檢測資源和檢測能力,比如評估供應商的內部管控能力和風險,對於供應商不能確保的檢驗專案,如果公司的檢測資源和檢測能力允許,需要彌補供應商的流出風險,如果供應商有能力控制某些檢驗專案,而且這些檢驗專案也沒出過什麼問題,那進料檢驗去檢驗這些專案也沒有什麼意義,除非是特別情況,比如安全特性和功能特性等,因為對於這些特殊特性不能說基於之前沒有風險或問題就不管控。

對於常規的檢驗專案如果沒有風險就不需要進料檢驗去重複檢測,反過來說,如果外購件的某些特性的不良已經流入到公司的產線,表示供應商對於這些特性或要求的管控有風險,或者說管控能力不足,需要列入進料檢驗的檢驗專案中。

供應商對質量要求或檢驗專案的控制能力如何評價?可以根據供應商的檢查法和控制計劃,綜合供應商的內部管控能力和供應商之前的交付業績進行評價。因為檢查法和控制計劃中會明確質量要求或者質量特性的抽樣頻次,抽樣數量,以及檢驗工具和檢驗方法,這些內容已經體現了供應商的控制水平和能力。概括來說就是進料檢驗職能需和供應商的內部控制一起搭配,防止不良外購件流到公司生產線。

零部件檢查法是為了確認零部件的設計品質在量產時是否得到維持的檔案,其規格值大部分根據圖紙而定。

對於公司因為檢驗資源或檢測能力不足的檢驗專案,可以要求供應商提交檢驗報告,進料檢驗透過檢查供應商的檢驗報告來約束供應商進行內部控制。另外,對於公司沒有檢驗能力的檢驗專案,需要供應商重點管控,這點在會籤供應商的檢查法或評審供應商的控制計劃時需要特別注意。

檢驗標準

判定檢驗專案合格與否的依據,這需要供應商和顧客達成一致意見。質量標準的嚴苛程度會影響成本,因為一般情況下都會考慮風險的情況下加嚴管控,這樣對成本影響更大,對於功能和安全的特性,一般為規避風險會加嚴以防止不合格品流出,對於外觀專案,如果不是外觀件,可以適當放鬆標準。合理合適的檢驗質量標準也是專業能力和經驗的累積和沉澱,在滿足使用需求和規避風險的前提下,達到質量和成本的平衡。

檢驗方法和檢驗工具

檢驗方法和檢測工具不同可能會影響檢驗結果,所以需要在檢查法中進行明確,顧客和供應商評估檢驗方法和工具的合理性。尤其是有的檢驗專案,顧客和供應商的檢驗方法和工具如果不同,需要評估檢測差異,以防止出現質量問題時出現責任不清的情況。

總結:如何發揮好進料檢驗的作用?

1、需要進料檢驗規避什麼風險?這是職能定位;

2、如何結合供應商的管控能力策劃進料檢驗的具體實施,比如供應商管控能力比較好,可能需要更少的進料檢驗資源;

3、進料檢驗的實施環節需要注意幾個要點:檢驗專案、檢驗方法、抽樣數量、抽樣頻次、抽樣方法,其實以上幾點就是檢驗標準或檢驗計劃;

4、對於以上幾個要點進行策劃:

哪些檢驗專案需要進料檢驗進行管控?為什麼?

抽樣數量如何確定和評估?

應該用什麼檢驗方法和檢驗/測量工具?

如何確定抽樣頻次?不同的檢驗專案管控頻次可能是不一樣的;

如何制定合理的抽樣方式/方法,以確保能高效地抽檢出不良?

進料檢驗計劃,檢查法、進料檢驗標準應由哪個職能去編制?

進料檢驗計劃、現場的控制計劃、再細一點說就是檢驗專案、檢驗頻次和抽檢數量等,應由哪個職能去編制?

這涉及到職能定位,這事很重要,因為檢驗專案、檢驗頻次、抽樣數量制定的不合理,會造成製程管控失效,成為形式化的工作,即便有檢驗職能或崗位,因為檢驗方式策劃的不合理,也無法起到相應的作用,比如一份進料檢驗報告只有兩個或幾個檢驗專案,檢測結果都合格,但是生產線發現了其他特性的不良,表示進料檢驗的檢驗專案不合理,該檢驗的沒有列入檢驗計劃。

再比如檢驗頻次,有的檢驗專案每批次都檢查,有的檢驗專案每月或每季度檢驗一次?頻次是如何制定的?這個管控頻次能控制風險嗎?所以誰負責制定檢驗控制計劃,誰就要對管控的有效性負責!不能說按檢驗控制計劃執行了,但未能管控住風險,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誰應承擔責任?如果沒有這個責任或壓力,如何確保檢驗控制計劃的有效性?拿控制計劃舉例分享個經驗案例,在日本企業類似於控制計劃的檔案是QC工程表,有的日本企業會將QC工程表的編制分成兩個職責,有什麼產品特性和過程特性需要管控由技術部門填寫,這些特性如何管控由品質部門填寫,因為質量控制屬於品質部門的職能,需要站在品質的角度去策劃檢驗頻次和抽樣數量等。也就是說是從職能職責以及責任和績效角度確定誰更適合確定檢驗頻次和抽檢數量等內容。如果一個部門做的工作和這個部門的績效沒有任何關係,這個工作能做好嗎?靠素質和責任心了!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進料檢驗的職能定位

推薦相關文章閱讀,請點選下面連結,歡迎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分享!

質量管理之 工具方法篇 FMEA 第1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FMEA中探測度的評價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特殊特性的識別和作用

質量管理之 應用篇 PFMEA分析時的工序或過程識別

質量管理之 體系篇 第1部分 1/2

質量管理之 體系篇 第1部分 2/2

質量管理之 體系篇 第2部分 1/2

質量管理之 體系篇 第2部分 2/2

質量管理之 體系篇 第3部分 1/2

質量管理之 體系篇 第3部分 2/2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進料檢驗的職能定位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進料檢驗的職能定位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進料檢驗的職能定位

每一篇文章都是很認真地去寫,包含了對質量管理的熱愛,也包含了對職業的尊重。我們不想去抄襲或拼湊文章,只想踏踏實實地把經驗系統地總結出來,分享給更多熱愛質量管理這個專業或職業的同行。

希望這些文章中的內容能給您幫助,只要能對您有一點點作用,我們的努力就有了價值!

開放的心態,不要保守,讓更多的人的能力得到提升,這既是自己的價值,也有利於企業和國家,退休後所謂的經驗有什麼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要有傳承和發展的責任感!希望更多的同行加入我們的隊伍一起去做這件對大家有利的事情!

如果這些文章對大家能有一點點幫助,大家把文章分享給同事和朋友,也是對我的鼓勵和支援,讓我更加努力!閱讀量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進料檢驗的職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