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杏林春暖 大醫精誠

2022-08-08由 益陽日報 發表于 漁業

益陽衛校有藥學專業嗎

杏林春暖 大醫精誠

大益陽客戶端訊記者 湯革新 李星 通訊員 莫蓉 王婭璇

丹心育人綻芳華,深情一片寄杏林。

70年砥礪奮進、銳意創新,一代代醫專人秉承“明德弘醫、博學致遠”校訓,懷仁心、施仁術,做人梯、育英才,為基層培養合格醫療衛生人才近六萬名。

讓我們從老中青三代醫專人身上 ,一睹醫專教師艱苦創業、奮發進取,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探索不竭、創新不止的動人風貌。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人均十餘個平方米的校舍,緊挨著學校僅有的一棟磚瓦教學樓,教職工和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同活動。在老校長朱琢珍印象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益陽醫專,也就是當時的地區衛校,基礎設施可謂極其簡陋。

1971年,朱琢珍從部隊轉業,從衛生員變成衛校的一名骨幹教職工,十餘年深耕細耘,他於1983年被推選為校長,任職7年。在他任職期間,學校創出了名揚三湘的護理專業品牌。

擺在面前的第一塊“磚”,就是完善硬體設施,改善辦學條件。積極籌措資金,擴建新增教學樓及宿舍樓,基礎設施全面升級改造、規劃分割槽,一棟棟教學樓拔地而起,一間間教室粉刷一新……在朱琢珍任職校長期間,約摸新增了八九棟教學樓,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朱琢珍任校長時,學校僅開設護理、藥劑、醫師、檢驗四個學科。朱琢珍想到,在有限的條件下廣開思路,開設特色學科,是學校增強發展後勁、活躍學科發展生態的另一規劃路徑。學校搶抓機遇,利用香港華夏基金專項資助的10萬美金建設口腔科;深度調研,從附屬醫院引進兩個著名骨科專家開設骨外科特色專業。重點學科的建設,有力促進了學校整體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產生了良好的學科生態環境。

八九十年代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高校呈現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模式,師資配置單一,學校按指令計劃招生,學生按照計劃分配,普遍面臨著師資力量薄弱、生源質量不高等難題。如何突破發展瓶頸,朱琢珍一一針對性地找出了突破口:以培訓促提升,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引進地區各大縣級以上具有臨床經驗的護理醫生,低學歷教師均進修學習到本科以上學歷,學校教師隊伍學歷層次和專業水平明顯提高;制定學生激勵機制,成績優異的學生可優先考慮分配計劃下的醫療就業單位,也可選擇直接留校,選擇留校的畢業班繼續培養兩至三年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下,學生教學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學校特色專業捷報頻傳,護理專業畢業生全省統考“五連冠”,自考透過率100%,有效激發了學校內生動力。

【朱琢珍述說的老益陽地區衛校發展史,也是一部艱苦創業史。老一輩醫專人咬緊牙關、迎難而上,取得了規模擴充、層次提高、影響力提升等一系列發展成績,無不浸透著艱苦奮鬥的心血和汗水,折射著艱苦奮鬥的光芒。可見,艱苦奮鬥不僅是學校辦學的精神底色,也是奏響醫專前進曲的強勁音符。應當說,艱苦奮鬥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以後,都應是我們的立業之本、取勝之道、傳家之寶,理應繼續傳承和弘揚。】

丹心映照 薪火相傳

“當了這個主任,一切榮譽就都與你無關了,你要一心撲在青年教師身上,盡心盡力幫助他們成長成才。”2010年,上一任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公共課部主任歐陽又光將“接力棒”交到唐元兢手上時,鄭重地說出了這句話。

就是這句話,讓實現學校省級獎項零突破的唐元兢把個人榮譽拋諸腦後,以培優育強為己任,以青出於藍為願景,夙興夜寐為青年教師成長成才鋪路,盡心竭力為“後浪”奔湧造勢。十年間,她在公共課部帶出了副教授9名,省青年骨幹教師2名,指導10名教師在國、省賽事獲獎,其中3人次獲一等獎。

2011年,頂著學校裡“這麼多高校,我們去湊什麼熱鬧”的爭議,唐元兢放出“你們盡最大努力往前衝,有困難我頂著”這句話,動員青年教師陳鐵軍和肖建新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為學校首批報名參加全省普通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競賽的老師。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唐元兢忙上忙下,查資料、借裝置,不遺餘力,聽課、評課,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磨課,一點點打消了兩位青年教師中途放棄的念頭,堅定了他們全力以赴拼一把的信心。最終,他們從全省高校152名教師中脫穎而出,分獲一、二等獎,重新整理了學校獲獎記錄,學校也因此成為全省唯一獲“優秀組織獎”的專科院校。

2019年,唐元兢組織系部老師團隊作戰、悉心打磨,又取得了一次歷史性突破——教師周寧獲首屆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評選一等獎。備戰國賽的那個暑假,唐元兢放棄休息時間,組織系部老師不斷最佳化課題案例選擇、知識點講解、課堂討論、小影片引用、線上互動設計等每一個環節的內容和細節,教案更是被她改了不下十遍。20分鐘的複賽影片,花了一整天時間錄製,唐元兢從清晨陪到夜晚,一邊做好後勤服務工作,一邊提出指導意見,衣服在悶熱的錄播室裡不知汗溼了多少次。唐元兢說,她就是要用這種實際行動告訴參賽教師:“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的身後有我,有一整個團隊的支援。”

事實上,不遺餘力“傳幫帶”,是益陽醫專的優良傳統。唐元兢至今仍記得,多年前,她和學校的青年教師向學校表達了參加衛生部規劃教材編寫的意願,正參加主編會的時任校長黃平二話不說,帶上他們的資料向其他主編一一推薦,最終達成青年教師的願望,把他們送上了進一步提升教育教研水平的平臺。

唐元兢感慨道:“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支不圖名利、不計得失、甘於奉獻、薪火相傳的老教師團隊,學校一批批青年教師才得以快速成長,創先爭優、幹事創業的氛圍才得以越來越濃厚。”

【可以說,唐元兢甘居幕後做嫁衣、至公無私謀發展的個人影像,也是一輩輩醫專人握指成拳聚合力、勇毅篤行求跨越的動人群像。一個單位的跨越發展,一項事業的長足進步,敬業奉獻是永恆不變的主基調。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選劉柏炎、全國優秀醫院院長鬍友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友良、全國優秀教師李新才……縱觀益陽醫專70年來的發展歷程,伴隨著的,也正是這一批批業務精湛、不謀私利的醫專人前赴後繼、踔厲奮發的鏗鏘足跡。】

揚帆逐浪 奮楫篤行

有了一個好的思路,上課、睡覺以外的時間連續一個月泡在實驗室;向學校申請辭去主任職務,一心只想做好教學和科研;頂著壓力、克服困難,邊哭邊做實驗的場景已記不清有多少次……進入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十年間,基礎醫學部生理學教研室主任黃伏連憑著對科研近乎痴迷的熱愛,創下了“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發表9篇SCI期刊論文”的奇蹟。

2010年,黃伏連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益陽醫專生理學教研室,2011年8月申報課題啟動科研。近兩年時間裡,黃伏連常常在上完上午4節課後,午飯都顧不得吃就一頭扎進實驗室,直到5時半出來繼續給學生上實驗課。2013年6月,她的第一份研究成果《褪黑素損傷大鼠場景性恐懼條件化的獲得》發表於SCI收錄期刊,填補了益陽醫專的SCI空白。

潛心科研的同時,黃伏連在自我提升上沒有放鬆一絲要求,2013年2月科研論文初稿成稿投出後,她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博士入學考試準備中。在學校的全力支援下,她在所有工資一分不減的待遇保障下順利完成深造,於2017年博士畢業回校,次年3月上任生理學教研室主任。

不同於大多數人需要大額經費做支撐,黃伏連的科研所需經費少、所需裝置要求也不高,但就是在所有儀器裝置價值不到5萬元的實驗室裡,她做出了一個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科研成果。尤其是2011年申報的第一個課題,僅2萬元的課題經費,黃伏連做出了兩篇SCI,讓同行直呼“不敢置信”“天方夜譚”。

在醫專,黃伏連從來不是孤軍奮戰。學校給予了她最大程度的支援、尊重和信任,能給政策資金毫無保留地給,能滿足的要求條件想盡辦法滿足,給她創造了安心科研的好環境。教研室教師在黃伏連的影響帶動下,絕大部分向她表達了協助做科研的意願,其中陽澤華、劉曉豔等4名老師已陸續進入實驗室,跟著她做起了科研,整個學校的科研氛圍也日漸濃厚。

2020年,黃伏連有4個課題結課,撰寫的4篇論文中已有2篇以第一作者發表於SCI期刊。雖然為了專注科研,她已向學校提出辭去主任職務的申請,但她致力於組建一支科研團隊的步伐沒有停止。近段時間,她在教研室整章建制,透過相互聽課評課、鼓勵參加教學比武、建立精品課程和資料庫等,進一步營造教研教改風氣、激發教師科研興趣和熱情。她充滿希冀地說:“希望利用我的科研優勢,組建一支強有力的科研團隊,為學校揚帆逐浪、奮楫前行增添動力。”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科研狂人”黃伏連紮根科研10年,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一個人做出了一個博士團隊才能做出的科研成果,也成為益陽醫專人潛心科研碩果滿枝的最佳體現。升專以來,益陽醫專立項課題近400項,編寫各類教材300多部,發表各類論文1000多篇,獲各類成果獎30多項,發明專利10餘項,以科研硬實力,展現了核心競爭力。】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