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我們所見的一切:大腦最後15s的視覺資訊整合

2022-08-06由 中國科學技術館 發表于 漁業

什麼是視動整合能力

我們所見的一切:大腦最後15s的視覺資訊整合

混亂的光影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的眼睛持續接受著大量視覺資訊轟炸,我們周圍有數以百萬計的形狀、顏色和不斷變化的運動。對大腦而言,處理這些資訊並非易事。一方面,視覺世界因光線、視點等因素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另一方面,眨眼以及眼部、頭部和身體的經常性運動也使我們的視覺輸入不斷改變。

要了解這種視覺輸入的“嘈雜程度”,你可以把手機放在眼前,在四處走動、看向不同東西時錄製一段實況影片。在你獲取視覺體驗的每一刻,大腦都要處理緊張、凌亂的畫面。

然而,我們並不覺得看東西非常耗費精力。我們平常看到的世界不像錄影記錄的那樣,充滿晃動與視覺“噪音”,而是一個持續穩定的環境。那麼,我們的大腦如何創造出這種穩定的錯覺呢?這一資訊處理過程吸引科學家探索了幾個世紀,也是視覺科學的基本問題之一。

作為時間機器的大腦

我們所見的一切:大腦最後15s的視覺資訊整合

大腦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機制,它可以解釋這種虛假的穩定性。隨著時間推移,大腦會自動均衡我們的視覺輸入。我們並非分析每一瞬的景象,而是在每時每刻感知過去15秒內看到的平均狀態。也就是說,大腦會將接收到的影象變得儘可能相似,讓我們感覺身處穩定的環境中。活在“過去”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沒有注意到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的細微變化。

換而言之,大腦就像一臺時間機器,鍥而不捨地把我們送回過去。它如同一個應用程式,每15秒將我們的視覺輸入整合為一個印象,以便我們能正常生活。如果大腦總在實時更新,我們感知到的世界就會是一片混亂,充滿光、影和物體移動的不斷變化,我們彷彿時刻身處幻覺。

我們嘗試說明這種維穩機制是如何工作的。為了測試大腦的這一錯覺,我們招募了數百名參與者,並要求他們觀看按年齡變化的面部特寫鏡頭。影片中左邊的臉在30秒內慢慢衰老,然而,人們很難注意到年齡變化的完整範圍。當看到影片的最後,受試者需要回答影片最終人臉對應的年齡,他們幾乎一致地報告了15秒前呈現的面部年齡。顯然,他們所認為的人臉衰老速度比實際速度要慢。

在觀看影片時,我們總是傾向於過去的印象,所以大腦不斷地將我們送回剛剛過去的10到15秒(那時影片裡呈現的面部更年輕)。由於大腦大約15秒重新整理一次,所以人類實際上看到的是過去15秒資訊的整合,而非實時的最新影象。因此,這一錯覺證明,隨時間進行的視覺平滑化有助於穩定感知。

大腦實際上在“拖延”。接連不斷地處理接收到的每一個影象對它而言負擔過重,而過去可以很好地預測當下,因此大腦停留在過去,重新利用過去的資訊。這種方式更高效、快捷,還能降低工作量。

這一想法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結果的支援。大腦不斷使視覺感知偏向於我們過去的視覺體驗,這一機制被稱為“連續性場”(continuity fields)。有時視覺系統會為了獲得周圍世界的流暢視覺體驗而犧牲準確性。舉個例子,在觀看電影時,我們不會注意到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細微變化,比如演員和他們的特技替身之間的差異。

後果

在處理我們的視覺世界時,這種輕微的滯後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它能有效防止我們每天遭受視覺資訊轟炸,但當我們需要絕對精確的視覺資訊時,也會讓我們有面臨生死攸關的風險。

我們所見的一切:大腦最後15s的視覺資訊整合

放射科閱片 圖片來源:unsplash

例如,放射科醫生分批檢查數百張影象,一張接一張地看到一些相關的影象。檢視X光片時,臨床醫生通常需要識別所有異常,然後將其分類。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在這項視覺搜尋和識別任務中,放射科醫生的決定不僅基於眼前的影象,還受到他們之前看到影象的影響,這可能給患者帶來嚴重後果。

視覺系統的更新遲滯會讓我們對即時的變化視而不見,因為它抓住我們的第一印象,並把我們拉向過去。但最重要的是,連續性場讓我們得以體驗一個穩定的世界。同樣要知道,我們每天做出的判斷並非完全基於現在,而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過去所看到的東西。

撰文:Mauro Manassi、David Whitney

翻譯:莊嘉婧

審校:安君

引進來源:theconversation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