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天然淨水器 植物博物館

2022-07-26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漁業

魚塘浮萍多怎麼處理

本文轉自:成都日報

位於錦江區華星路的活水公園,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生態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境教育公園。圍繞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推進錦江“第三次轉型”與錦江公園九大行動,該公園日前啟動了最佳化提升工作。那麼,這個“因水而生”的公園,又會以怎樣的新顏示人呢?本報記者進行了獨家打探。

新聞背景

1998年建成活水公園,2015年,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該公園進行了一次改造,完善了雨水自然處理系統等,日前啟動了最佳化提升工作,預計8月開園。

由“濁”變“清”

由“死”變“活”

一個公園就是一個大的“自然淨水器”

這裡叮叮咚咚的水流聲,與蟬鳴組成一曲夏日奏鳴曲

“此次改造提升經過各方和原創團隊研究,以及市民意見徵集後,達成三點基本共識:

植物需維護特色並梳理林下空間、生態濱水空間待最佳化、配套需滿足現代規範與人性化需求。”成都錦江綠道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以水生態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境教育公園,“水”當然是“C位擔當”。在公園的最高處,只見取自錦江的水,沿著一路由高到低鋪展的花瓣狀小水池,潺潺而下。叮叮咚咚的水流聲,與蟬鳴組成一曲“夏日奏鳴曲”,聞之非常治癒。

沿著卵石臺階拾級而下,公園中心遊線就是河水的淨化過程。依次流經厭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養魚塘等淨化系統的河水,在其間或以涓涓細流舒緩流淌,或如山澗清溪跳躍激盪……一路向前,水質由“濁”變“清”、由“死”變“活”。

在整個生態水處理系統中,由6個植物塘、12個植物床組成的人工溼地塘床是其核心。在此次提升改造中,人工溼地塘床生態系統進行了修復。

人工溼地的塘床,酷似一片片魚鱗,呼應了公園平面佈局呈魚形的總體設計。入水在這裡經沉澱、吸附、氧化還原、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實現淨化,水質從進入時的劣五類,淨化為流出時的三類水,展示了自然的強大力量。

既分解水中汙染

又有很好的知識性

400多種植物成為公園植物博物館

這裡構成了良好的溼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

在活水公園,水是主角,植物也是其中的特色和亮點。

公園原有的植物栽種,模仿了峨眉山的自然森林植物群落,400餘種植物中包括以峨眉桃葉珊瑚、峨眉含笑、觀音蓮座蕨等為主的峨眉山特色珍稀植物,還有以紅豆杉、鵝掌楸等為特色的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在此次提升改造中,已形成的仿峨眉山植物群落區和珍稀物種得到進一步保護;胸徑大於15釐米的高大喬木全部保留;清除了影響公園內植物生態群落生長的雜樹和入侵物種;梳理地被灌木,打造可進入、可參與的林下休閒場景;對臨街、臨河、紅星橋段介面及重要節點進行梳理與增花添彩。

人工溼地塘床中,種植了浮萍、紫萍、鳳眼蓮等漂浮植物,包括蘆葦、水燭、茭白、傘草等在內的挺水植物,以及浮葉植物睡蓮,還有金魚藻、黑藻等幾十種沉水植物,與自然生長的魚、昆蟲和兩棲動物等,構成了良好的溼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既有分解水中汙染物和淨化水體的作用,又有很好的知識性和觀賞性。

林間,如夢似幻

江邊,望江看景

森林、池塘、山泉、輕霧……

這裡新設了濱水茶園,望江看景,十分愜意……

1998年建成的公園,經過20多年的時間,當時種下的小樹都已經長成參天大樹,所以從正門進入公園的第一感受就是綠蔭蔥蔥,非常涼爽,這也是與現在的很多新公園不同的一大加分項。最絕的是公園內的一處林間溼地。只見陽光穿越高處的樹冠,從葉間縫隙灑下,讓溼地中自然形成的“苔蘚島”染上一團團光斑。站在這裡,猶如站在森林之中,有一種“林深見鹿”的既視感。

在景觀方面,不僅“森林感”是活水公園的一大特色,精心打造的水景也是步步皆景,讓人不禁感嘆公園內的生態淨水系統不僅好用,而且好看。高處的河水從石子鋪底的斜坡嘩嘩流下,又如自然溪流般,在兩邊草石相間的水道中淙淙而過。水塘中,一路歡歌的河水沉靜下來,水面或被綠色的藻類覆面,彷彿是綠色的細絨一般;又或者冒出你從未見過的水生植物,開著或是鳶藍、或是芷白的小花……

更妙的是,此次提升改造增加了很多水霧設施,於是乎,林間道旁水霧瀰漫,不僅增加了如夢似幻的視覺感,而且直接將體感溫度至少拉低兩度,感覺不要太棒。

在錦江邊上,還新設了濱水茶園,竹桌竹椅,望江看景,十分愜意。

除此之外,公園在此次提升改造中還更換了部分鋪裝,增加了智慧公廁、空氣捕蚊機系統等。

目前,公園還在進行最佳化完善,預計8月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