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還城市以個性:江蘇鹽城“大銅馬”雕塑將復位,象徵鐵軍精神

2022-07-09由 澎湃新聞 發表于 漁業

銅馬象徵著什麼意義

曾經位於江蘇鹽城鬧市區馬路中央的地標性建築——象徵新四軍“鐵軍精神”的“大銅馬”,這次又要回歸了中心地段了。

還城市以個性:江蘇鹽城“大銅馬”雕塑將復位,象徵鐵軍精神

鹽城“大銅馬”雕像,建成於1986年,2009年因快速公交工程從路中央遷至路邊。

8月2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鹽城市城鄉建設局城建處獲悉,目前各方正在研討“大銅馬”復位的具體方案,預計在9月份就將實施回遷。

“大銅馬”正式名稱為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是江蘇省鹽城市政府為紀念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自1986年起,它矗立於鹽城鬧市區的解放路和建軍路交叉口。

但在2009年,象徵鹽城氣質和鐵軍精神的“大銅馬”,因讓位於蘇北首條BRT(快速公交)建設,而被挪到了路邊的建軍廣場上,直到現在。

儘管只平行移動了幾十米,但在鹽城市民看來,從路中央到路邊,“大銅馬”從城市精神的象徵一下子淪為“街邊擺設”,令人扼腕。

如今,江蘇鹽城正打算將精神和氣質還於城市。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大銅馬”如此備受關注並非個案。此前,江蘇宿遷地標性雕塑“霸王巨鼎”被搬離多年後,也傳出過難以回遷到原址的訊息,曾引發輿論廣泛質疑。

地標性城市雕塑是否重返原址的話題,在民間引發熱議。這背後,折射出當今城市對特有個性和精神的追求,以及設法尋找在公共藝術與地域文脈間的融合。去與留,一念之差,效果迥異,這對於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來說,也值得深思。

“大銅馬”迴歸路中央,BRT讓位

公開資料顯示,鹽城“大銅馬”建成於1986年,由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王克慶操刀,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上將親筆題詞。

江蘇鹽城是革命老區,擁有底蘊深厚的紅色文化。皖南事變後,新四軍於1941年1月在鹽城重建軍部,此後新四軍在蘇北大地迅速得到壯大。

“大銅馬”雕塑曾位於建軍路和解放路中央,高4米,由青銅澆鑄而成。一位英武的新四軍戰士騎在戰馬上,身背大刀,手握韁繩昂首面向東方,象徵“鐵軍精神”。

2009年,因修建蘇北首條BRT(快速公交),在鹽城鬧市區矗立了23年的“大銅馬”,不得不移址於他處。

澎湃新聞從當時的官方報道中看到,由於鹽城定位上升為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市區發展進一步加快,解放路作為鹽城市區南北軸線道路,蘇北第一條BRT(快速公交)在解放路鋪展、延伸。

報道稱,這樣的背景下,原街心公園和銅馬雕塑已不適應新時期城市交通和環境建設的發展要求,因此,“大銅馬”遷移勢在必行。

於是,氣宇軒昂的“大銅馬”從路中央離開,路邊的一處廣場成為了新落腳點。

‘大銅馬’是很多鹽城人共同的回憶,雖然還在那,但到了路邊感覺就成了擺設,失去了氣勢和靈魂。

”有鹽城市民向澎湃新聞如此表示。

如今,“大銅馬”終於要復位了。鹽城市城建局城建處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大銅馬”復位工程早先就被市政府列入2018年城建計劃,9月份就將正式實施。

據其介紹,“大銅馬”雕塑形態和麵向方位將保持不變,但考慮到BRT公交的執行,雕塑周邊花壇尺寸較原來會縮小。同時,公交站臺也會向南移動。

據《現代快報》報道,過去十年,多位鹽城市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曾就“大銅馬”遷回原址的問題提出過建議和議案。

原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副研究館員陳宗彪非常贊成復位,他說,每一座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底蘊,新四軍在鹽阜大地形成的紅色文化已融入鹽城地域文化血脈,是鹽城人的共同記憶。

多地都有地標雕塑,各具氣質和內涵

城市地標雕塑迴歸,這樣的場景已非個案。在城市化建設的浪潮中,管理者們也在對城市精神的缺失和尋回間進行不斷反思。

2010年,闊別南京新街口中心廣場9年的孫中山銅像正式回遷。此前,因讓位於南京地鐵一號線建設,孫中山銅像被挪至他處儲存。

據公開報道,孫中山銅像遷出時,有關部門曾表示兩年即可回遷。但由於地鐵二號線同樣穿過新街口,因此回遷工程被迫延長。

離開新街口的9年,南京社會各界一直在呼籲將孫中山銅像儘快回遷。近代以來,南京與孫中山先生有很多的淵源和聯絡。孫中山銅像所矗立的南京市中山路兩旁,保留有大量民國建築。

與孫中山銅像類似,江蘇北部城市宿遷,則對一尊“霸王舉鼎”雕塑記憶長存。雖建市僅二十餘年,但宿遷地域文化深遠,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

還城市以個性:江蘇鹽城“大銅馬”雕塑將復位,象徵鐵軍精神

搬家之前的宿遷霸王舉鼎雕像,矗立在宿遷鬧市區。

自1996年建市,霸王舉鼎像便矗立於宿遷鬧市區馬路中央,曾是宿遷市地標性建築,被稱作宿遷人的“集體記憶”。

然而在2013年,為緩解霸王舉鼎環島周邊交通壓力,並結合該地區地下人防工程建設,宿遷市政府決定對霸王舉鼎廣場進行提升改造,霸王舉鼎被暫時挪走。

自那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市民發帖或致電詢問宿遷市政府和相關部門,詢問或質疑霸王舉鼎像“何時迴歸”的問題

今年年初,宿遷市民防局曾迴應澎湃新聞稱,在霸王舉鼎原址,將修建一座更高、也更有氣勢的霸王舉鼎雕像,延續宿遷的文脈和記憶。

“快餐式”城市雕塑不可取

城市地標雕塑的一舉一動,為何能夠牽掛全城人民的心?

“城市雕塑可謂城市之魂的象徵。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座城市氣質與內涵的點睛之筆。”國際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曾如此評價城市雕塑的作用。

不難發現,象徵中山精神的孫中山銅像,象徵新四軍鐵軍精神的“大銅馬”,以及象徵開拓進取精神的“霸王舉鼎”,都和各自城市的氣質息息相關。

相反,如果沒有思想和精神的象徵,或者說,如果雕塑與所在城市無精神上的關聯,那麼,城市雕塑往往也會“千塑一面”,進而成為被痛批的物件。

“幾根柱子撐起一隻球,名曰‘開發區大有希望’;幾束浪花托起一隻球,名曰‘長江明珠’,近30年來,全國有近20萬隻球升起來了,這種滑稽的社會文化現象世界罕見。”吳為山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痛批,當前很多城市的雕塑作品缺乏追求,沒有思想,直接導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吳為山說,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藝術,任何行政指令的標準、學者權威的標準,都大不過人民群眾的審美標準。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各地管理部門逐漸開始重視城市雕塑的規劃設計。

比如南京市規劃局,下設專門的“名城保護和城市雕塑處”,其職責之一便是牽頭負責全市城市雕塑的規劃研究、佈局規劃和實施管理工作,推動提高以城市雕塑為核心的城市公共藝術水平。

不過,更多的規劃部門尚未明確對城市雕塑的管理職責。澎湃新聞致電國內多個市的規劃局辦公室,被告知沒有專門負責城市雕塑規劃管理的處室,或具體由哪個處室負責尚不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