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2022-07-09由 小靜旅遊 發表于 漁業

唐冠螺殼可以帶上飛機嗎

01、海灘拾螺

捕海螺也是大樂趣。島礁淺灘上種類繁多的海螺在緩慢地匍匐蠕動,有的色澤豔麗,有的外殼上附生著海菜和苔蘚蟲。漁民一邊揀螺殼,一邊笑著告訴我,海螺是西沙的一大特產,有唐冠螺、耳螺、鳳凰螺、鳳尾螺,還有馬蹄螺、寶塔螺、紅頭螺、芋頭螺。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圓錐形的馬蹄螺,個體高二十釐米左右,螺殼厚而堅實,除肉可食用外,殼裡面的珍珠層很厚,銀光閃閃,用它作原料製作出來的紐扣和婦女用的裝飾品,光豔奪目。中國傳統的酸枝木傢俱上鑲嵌的花飾,就是以這種螺殼為原料的。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金黃色的唐冠螺,長闊都在二十五釐米左右,生得十分古怪,頗象唐代女人戴的帽子,因而得名。據說這種螺殼在阿拉伯是被當作珍寶來收藏的,因為很稀有,它的價值曾經相當於同等重量的黃金。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與礫磲螺相比,唐冠螺可是小巫見大巫了。礫磲螺是一種形體特別大的雙殼類動物,有一米多長,二百多公斤重,兩扇巨大的貝殼往往用來做小兒的浴盆或豬食槽。它的肉質鮮美,當地人捕來生食,也可以曬乾製成乾貝。不過,捕捉時要十分小心,它的觸手很靈敏,遇有外來侵襲便立即關閉雙殼,稍不留意,捕者的手腳就被夾住。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漁民們在海浪線附近的深水區採參時,經常在珊瑚叢中拾到法螺。這種個體很大的大喇叭形的海螺,殼口卵圓,桔紅色的內殼比陶瓷還光滑。自古以來,它被南海人用來作聯絡的號角。

此外,在各地廟宇中,道士們作法事的時候,用它來呼喚“鬼神”,法螺發出的聲音,雄渾而冗長,可以傳得很遠。當然,它同現代化的電子、衛星通訊聯絡工具比起來,就顯得太落後了。今天,海上漁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觀賞品了。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02、南海“戈壁灘!”

“戈壁灘!”一聽這三個字,不禁使人想到那“火山五月火雲厚”、“飛鳥千里不敢來”的沙漠戈壁灘乾燥熾熱的情景。沒想到,在西沙群島的中建島上,也有一座戈壁灘。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用小艇接我上島的導遊說:“中建島是一個脫離沙洲階段不久、海拔只有一米多高的孤島,算是西沙的最南端了。這裡到處是珊瑚石、貝殼和白沙,沒有土、沒有草,太陽照在島上,白得刺眼,熱得燙人,颳大風時,白沙飛揚,加上這裡年平均氣溫都在攝氏三十九至四十度,盛夏時節常達攝氏六十度,所以西沙人稱它‘南海戈壁灘’。”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我在島上走了幾步,就被那茫茫一-片白沙反射出來的陽光刺得頭暈目眩。燥熱的海風捲來一陣陣炙 人的熱浪,滾燙的白沙烤得腳底發疼,身上的汗水往外直流。那位戰士立即遞給我水壺、葵帽和墨鏡,說:“凡是到中建島上來的人,都要發這三件寶,水壺盛水解渴,葵帽遮太陽,戴墨鏡不刺眼。”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此時此地,我確實感到進了“戈壁灘”,只是這裡沒有沙漠戈壁灘那麼無邊無際,小的只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剛坐下來,導遊給我捧來了一個大椰果,接著又拿來枇杷果,說:“來,嚐嚐‘戈壁灘‘上長的果品吧!”如此乾的“戈壁灘”上竟能結得出瓜果,實在令我感到驚奇!“你嘗夠了,我領你去參觀島上的果樹園。”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導遊邊說邊三刀兩砍的把椰果劈開一個裂口,向我遞過來。我用雙手接過椰果,一仰臉,咕嚕咕嚕地喝起椰子水來,真是“瓤如凝雪,味甘美如牛乳。”喝完椰子水,又吃枇杷果,更覺得嫩甜多汁,甘酸適口。

中午,太陽直上直下,像一團火把人包得嚴嚴實實,大有“日射血珠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的氣勢,周圍是用木樁、大罐頭盒子裝滿沙子築成牆,裡面幾十棵椰樹和批把樹長得李亭王立,蒼勁挺拔。樹冠美麗的批把,果黃鮮豔,大如雞蛋,小者似杏。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眼下,正是椰子大熟時節,掛在翠出下的都果,一串串的,環形相結,有暗紅的,有碧青的。在“南海戈壁灘”上能看到這些,是多麼意外,又多麼令人高為!

03、西沙“海神”

西沙一帶流傳著許多關於海神娘娘顯靈的傳說。說很久以前,每當天氣不好,海上就有火光為漁船引航。漁民們認為那是海神娘娘在顯靈。 一時間,西沙每個島上都建庵供奉神靈,其中較大的一個是珊 瑚島上的金沙庵,至今儲存完好。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金沙庵藏在島西的羊角樹叢裡,初來的人還不好找到哩!庵不大,看上去是一一間小屋。門前原先有影壁、香火池,現只剩殘跡。庵裡邊,神臺和供桌佔據了大半空間。神臺上,供著一尊少女模樣的菩薩,她面目慈祥,神態逼真,雙手託一-香爐,腳邊還蹲著一隻石雕羊羔。這就是有名的海神娘娘,她是那麼年輕美麗,我國的泥塑石雕的佛像,這個恐伯是最南邊的一個了。廟門面朝大海,兩廂刻著一副對聯:“金波碧浪朝聖廟,沙聚銀灘立古庵”。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據說,過去漁船每逢經過珊瑚島,漁民們必,上庵進香祈禱,求海神娘娘保祐漁船出海有個好天氣,而且每條漁船的船尾都有香爐,早晚燒香。從海南島來的漁民,一見島就殺豬,船一靠岸,便帶上豬、雞、魚等供品,到庵裡點香磕頭,求這從未開口的女菩薩降下財富,驅走災難。然而,虔誠換不來好運,漁民那沒有依靠的孤舟只帆在風雨惡浪中還是常常船翻人亡。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如今,科學已代替了神仙。漁民出海不求海神娘娘保祐而是靠珊瑚島氣象站保障了。這是真正的“海神”,漁民們稱她為“西沙的眼睛”。所有透過南海諸島的船隻以及飛機,都有求於這所氣象站提供的氣象報告。我遇見了陳站長,他告訴我,南海諸島是中國氣候優良的區域之一,只是颱風出現次數多了,未免美中不足。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颱風在南海上並非一年到頭都有。而是以七、八、九、十這四個月為最多。他們正在對建站以來所積累的颱風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從中總結出各種颱風的規律,準備編寫颱風預報方面的書籍。。。。在漁民的眼裡,這氣象站有著神靈的威力。暴風雨的海面,上,他們的氣象預報就是漁民船隻生存的福音!

遊記:西沙群島採風

但是,不信神的漁民還常常到小庵裡來,打掃打掃廟堂菩薩。他們象熱愛氣象站一樣,愛護著金沙庵,把它當做島上的文物古蹟供外來者遊覽,讓人們傾聽“女神”默默地講述西沙的過去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