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大國糧倉】吉林省實施生態修復 鹽鹼地變成“米糧川”

2022-07-09由 海外網 發表于 漁業

鹽鹼地用什麼改良

近年來,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稱的吉林西部,大片的鹽鹼地得到了改良,昔日的不毛之地正逐漸成為吉林省糧食生產的增長極,接下來主播帶你看夏長,一起去大安市感受一下那裡“碧水藍天、草茂糧豐”的景緻。

吉林廣播電視臺主播張凌雲: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大安市中科合作社海坨水稻種植基地,這個基地共種植了7500畝水田,插秧工作基本上在5月末已經全部結束了,大家看!田裡的秧苗已經進入了分櫱初期,長勢也非常好,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這裡以前就是白花花的鹽鹼地,是經過土壤改造後,才變成了耕地。

昔日的鹽鹼地,今日的米糧川,在這裡用科技重塑生產力的方式隨處可見,大家看我身旁這塊水田裡的秧苗,雖然也是均勻分佈在田塊裡,但是卻看不出來行數,能出現這樣的效果,大家一定會想到拋秧技術,但是機械化拋秧您見過嗎!這是我省今年在水稻生產中推行的新技術,今年這家合作社就試種了1500畝,效果怎麼樣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用資料代替經驗,裝置代替人力,利用智慧技術,著力推動智慧農業建設,為農業真正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時,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安市的種糧大戶們還研發出“種養結合”鹽鹼地水田高效改良利用技術,挖掘養殖業在排鹽降鹼、培肥地力、農化減施等方面的潛力,創新和示範“以養改地,先養後種,種養結合”的鹽鹼地水田高效改良利用技術,為實現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益增加、生態環境改善提供樣板。

今年吉林省自我加壓、主動擔當,加快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那麼大安市立足於鹽鹼地覆育及保護性開發,已經與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等單位合作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用物理、生物等方式改良鹽鹼地,今年透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專案將新增耕地1626多公頃,成為吉林省糧食產量新的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