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漁業

亞洲的需求讓非洲海參過度捕撈,珊瑚也跟著遭殃

2021-07-07由 好奇心日報 發表于 漁業

花刺參 吃珊瑚嗎

亞洲的需求讓非洲海參過度捕撈,珊瑚也跟著遭殃

美國非營利組織“食物和環境報道網路”(FERN)及其合作媒體《國家地理》在 11 月 14 日共同發表了南非記者 Kimon De Greef 和攝影師 William Daniels 的特寫報道《海參正被吃到滅絕》。報道聚焦非洲的非法海參捕撈和貿易,再一次揭示出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對野生動物製品的需求對來源地的環境和社會帶來的影響。

亞洲的需求讓非洲海參過度捕撈,珊瑚也跟著遭殃

報道援引的一項研究發現:隨著主要是中國對海參需求的快速增長,1996~2011年,全球海參出口國從 30 多個快速增加到 80 多個,而目前其中三分之一國家的海參存量已經由於過度捕撈而幾乎枯竭。熱帶地區共有約 80 種可食用海參,但是現在科學家已將其中 16 種列為受威脅(threatened), 7 種列為瀕危(endangered)。海參是一種淨化海水的動物,它們的消亡會使近岸海水變得更渾濁,同時珊瑚礁也會因為失去海參對海洋酸化(海水吸收過多二氧化碳的結果,與氣候變化並稱一對“孿生惡嬰”)的緩衝,而面臨更大的白化(珊瑚蟲因排出海藻而大面積死亡)威脅。

非洲的海參出口起初集中在東非沿海國家,但在 21 世紀初年,那裡的海參存量減少,因此採購者來到非洲大陸的西部,過度捕撈隨即在那裡發生,於是多國政府開始打擊非法捕撈和貿易,交易隨即轉入地下。

全球性的貿易網路如同傳染病般迅速擴大,而它們往往被既有的盜獵和犯罪集團控制著。南非的鮑魚盜捕集團曾在 2005 年來到摩洛哥尋找鮑魚供應中國市場。當他們發現當地鮑魚因為太小而缺乏價值的時候,轉而開始在那裡捕撈海參發往香港——中國幹海產品貿易的主要中繼站。中國象牙走私中心廣東茂名水東鎮,正是透過進口海參建立了他們的貿易網路。日本黑幫、墨西哥盜獵團體,也都參與在全球性海參貿易中。

在報道聚焦的摩洛哥,第一筆海參出口記錄是 2001 年發往香港。2010 年,摩洛哥政府禁止了所有海參出口,但盜捕和走私依然持續。為了疏堵結合,摩洛哥漁業部在去年啟動了一個試點專案,設定每年 500 噸捕撈配額,開放了 5 個沿海地區作為捕撈試點。但這依然未能阻止非法捕撈,今年還有中國走私者在卡薩布蘭卡機場被捕。

在作者探訪的一個位於卡薩布蘭卡附近的面朝大西洋的漁村,漁民們在惡劣的作業條件下冒著生命危險,不僅盜捕海參,也盜撈海草(用於加工瓊脂),這是他們不得不仰賴的生計。一個警官解釋盜捕屢禁不止的原因:這裡人太窮了,對他們採取任何強制措施都可能置他們於死地,因此執法往往激起他們激烈的反抗。這其中包含的倫理兩難,讓遏制盜捕盜獵往往沒有簡單的答案。

作者 Kimon De Greef是來自南非開普敦的一名自由記者,關注盜獵問題。去年 9 月,他在《國家地理》發表報道,揭示中國阿膠產業對驢皮的需求如何導致了非洲對驢的大規模捕殺、盜竊和國際走私。亞洲市場對鮑魚的需求在非洲引發的盜捕與暴力犯罪是他關注的另一個話題。今年 9 月,他和一名南非前盜捕罪犯合作出版了一本書《盜捕者:來自鮑魚地下社會的告白》(

Poacher: Confessions of the Abalone Underworld

),而他的這位合著者在盜捕鮑魚之餘,就曾在摩洛哥盜捕海參。

題圖來自 Flickr 使用者 Eden, Janine and J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