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已成千古名篇

2022-06-03由 姜中聊文史 發表于 畜牧業

養一匹馬需要什麼條件

俗話說得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句名言雖然很殘酷,但是卻是君主身邊的情況的最真實寫照,在開國君王身邊的功臣更是如此。

功臣們在開國之後,可以說是已經毫無利用價值了,甚至可以說是已經被廢了。要是他們繼續享受著高官厚祿,難免他們不會仗著權勢去做下各種害民之事,這便是驕兵悍勇。

因此,每當功臣位高權重之時,便是功臣們性命堪憂之時。很多時候,君王屠戮功臣不是出於私心,而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就像最早遭遇過河拆橋命運的文種那樣。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已成千古名篇

他在被勾踐榨取完最後的利用價值後,便被毫不留情地賜死、拋棄,後面戰國時期白起也是如此。可以說,每當君王對功臣賞無可賞的時候,便是功臣即將身死的時候。

然而,也不是沒有人沒逃脫這種命運,劉伯溫就曾用一首詩短暫逃脫了這種兔死狗烹的命運。那麼,劉伯溫的詩究竟是什麼呢?居然能讓他逃脫朱元璋的屠刀。

如履薄冰的生涯

眾所周知,明初時期,朱元璋對於功臣的處理方法其實很簡單,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過河拆橋。只不過,朱元璋不會那麼的陰損,畢竟將士們追隨自己打天下那麼多年。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已成千古名篇

他在大開殺戒之前,也不是沒有給出過最後通牒,願意退養的一律既往不咎,給你們雙倍俸祿給你們榮華富貴。可惜的是,朱元璋手下的將士們,似乎並沒有明白他暗藏在這背後的殺氣。

驕兵悍將依然是我行我素,貪腐害民之事屢見不鮮,朱元璋的耐心已經被淮西勳貴們給磨完了。誰也沒有看到,朱元璋在背後磨礪著手中的屠刀,準備大開殺戒了。

不過,這一切都被冷眼旁觀的劉伯溫看在眼裡。劉伯溫和朱元璋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早在後者和張士誠、陳友諒等人掰手腕的時候,前者就已經投奔了他、成為了軍師。

朱元璋對於劉伯溫也是極其信任和歡迎,儘管身為元末進士的劉伯溫,已經能夠算得上是一代人傑了,但他在朱元璋面前卻總是畢恭畢敬的。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已成千古名篇

為什麼呢?原因也很簡單,自己的大帥實在不是凡人,自己的一舉一動怕是都會被他看得仔仔細細。朱元璋雖然出身草莽,根本就沒有什麼文化水平,但他的戰術思想和直覺卻令劉伯溫頭皮發麻。

劉伯溫意識到自己跟隨了一位雄主,未來的天下之主,儘管得遇明主讓他很是欣慰,但是在朱元璋手下的每一天,都過得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因為朱元璋的心理活動,實在是過於可怕,可怕到手下人在他的面前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這一點在影視劇《朱元璋》中被演繹的淋漓盡致(胡軍版)。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已成千古名篇

劉伯溫被封功臣爵位

後來,一切就如同劉伯溫所料,朱元璋最終徹底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的義軍諸侯,最終得以一統江南,並且在公元1368年,在南京紫金山巔祭告天地光復中原,建國號為“明”。

大明朝得以建立了起來,同年北伐的元帥徐達,將元順帝趕回了漠北沙漠,大明朝最終得以一統天下。兩年後,一切都塵埃落定,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

那一場大封功臣活動,共計封賞了六位國公、28位侯爵、41位伯爵,劉伯溫也在其列,被封為誠意伯的他,還被授予執掌都察院的權力。

儘管大封功臣弄得舉國皆知,但劉伯溫對於這背後的一切可以說是洞若觀火,跟隨朱元璋這麼多年的時間裡,他早就把朱元璋的一些習慣和性格摸得很透徹。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已成千古名篇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日後必定會過河拆橋,等待著那些勳貴的命運,就是兔死狗烹而已。因此,他一直在尋找怎樣才能脫身的妙計,但對外他又不能表現得太過明顯。

於是乎,儘管有著莫大的權力,但是劉伯溫依然是小心地處理著政事,並伺機尋找告老還鄉的機會,但這個機會一直是求而不得,以至於遲遲無法脫身。

逃得一命留下一首詩

果不其然,過了幾年之後,朱元璋就開始行動了。公元1376年,這個年份可以說是明初極其重要的一個年份,因為它標誌著空印案爆發的開始,也是明初四大案的開端。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已成千古名篇

在這一場空印案中,官場上大家約定俗成的規矩,在朱元璋這裡通不過,造成了朝堂上的一場腥風血雨,上百位重臣遭遇橫禍不得善終。

如果說空印案已經足夠血腥殘酷了,那麼,後面的幾件大案則會超出很多人的承受能力。4年後,胡惟庸案爆發,終明代一朝,沒有那件案子能有胡惟庸案波及的範圍廣,也沒有那件案子能有胡惟庸案所牽連的人之多。

作為案件的當事人,胡惟庸自然是最為悽慘的那一個,被朱元璋誅了九族。同時,從這件案子也不難看出,朱元璋對淮西勳貴開國功臣集團清理的決心。

大批的淮西勳貴都陷入了此案,僅僅是第一波餘波,就讓韓國公李善長等一批開國勳貴喪命。後來,此案波及了近十年,陷入此案的淮西勳貴足足有數萬人,僅有湯和為代表的一批老臣因小心謹慎才得以逃得一命。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已成千古名篇

後來,所爆發的藍玉案和郭桓案,加在一起整整有超過十萬人遭殃。除了空印案之外,明初四大案中有三件,都是針對開國勳貴集團所進行的一場屠戮。

雖然這是後話,但透過一些蛛絲馬跡,劉伯溫早早地就已經看透了這一點。因此,為了自己能夠安享晚年,他找了一個很合理的由頭向朱元璋告辭。

就在京城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劉伯溫向朱元璋提出“臣下乞骸骨回鄉”,這個理由是每一個君王都無法拒絕的,總不能讓人家不回家養老吧。

劉伯溫之才通天徹地,朱元璋本來並不想放劉伯溫走,因為他對於劉伯溫也不是很放心。但劉伯溫確實已經垂垂老矣,面對一個垂垂老矣的老者,向自己乞骸骨歸鄉養老的請求,朱皇帝心裡也很不是滋味。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已成千古名篇

看在劉伯溫這麼多年功勞和苦勞的份上,朱元璋最終還是心軟答應了,儘管劉伯溫去意已決,但他還是明白,自己必須在走之前,必須要留下一點什麼才行。

於是,他提筆寫下了一首詩,並且派人將這首詩送到朱元璋手裡。很快,朱元璋手中就拿到了劉伯溫留給自己的最後囑託,之間上面寫著這樣的一首詩。

“大千世界路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來多少英雄輩,得道多助失道亡。”讀著劉伯溫臨行前,留給自己的最後一首詩,朱元璋的心裡也很不是滋味。

他的思維彷彿被拉回了二十餘年前,自己還是吳王的那個時候,那時還是中年的劉伯溫,也對自己說過這句話。一想到,劉伯溫就是走了都不忘了提醒自己,朱元璋心裡的愧疚頓時多了不少、嘆了口氣。

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用一首詩保住性命,如今已成千古名篇

他決定不再去打擾劉伯溫,就讓他安度晚年吧,就這麼著,劉伯溫靠著自己的一首詩讓自己得以飄然隱退,還將這首詩流傳到了後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