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2022-05-16由 書讀萬味 發表于 畜牧業

瘴氣中毒怎麼治

人們什麼時候開始喝茶?喝著喝著如何就變成品了?品著品著又怎麼鬥起來了?最後又擺起了茶陣,茶如何從一隅喝向全國,品遍天下,這中間有什麼樣演繹變化?請看我為你慢慢道來。

說起茶,繞不過祖先神農氏,由於長期在野外活動,出於安全考慮,神農氏一直堅持喝開水的習慣,每次在野外都要架起鍋來燒開水飲用,這次神農氏不知嚐了什麼毒草,水未燒開就昏迷過去了,不知過了多久,昏迷中的神農氏在一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中甦醒,他艱難的爬起來,發現身邊鍋中的水燒開了,但鍋中不知什麼時候掉進了幾片葉子,鍋中翻滾的開水變成黃綠色,並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正是這淡淡的香氣將神農氏從昏迷中喚醒。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飢渴而又渾身難受的神農氏舀起一碗水呷上一口,這水雖然有淡淡的苦味,但似乎有一股沁人心脾之力量,神農氏慢慢喝下一大碗,不但體內的翻江倒海漸漸平復,人也精神氣爽起來,這都是這幾片葉子的功效啊,神農氏想道,清醒之後的神農氏從不遠處的一棵樹上找到了葉子的來源,樹上這些神奇的葉子便是後來的茶葉,這便是神農氏發現茶葉的傳說。神農氏及族人透過飲用,茶的一些功效也被逐漸發現,生津解渴,利尿解毒,提神醒腦等等,正是因為有如此多的功效,喝茶的歷史也便開始了。

當然,以上只是關於茶起源的傳說,真正對茶有記載的是晉代常璩著的《華陽國志》,此書是記載西南地區的歷史,地理,人物,習俗的著作,書中記載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之師以茶蜜進貢,到明未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也說茶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巴蜀一帶傳入中原的。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讀過中國遠代史的人都知道,關於神農氏有兩種說法,一是神農氏與炎帝同為一人,二是炎帝是神農氏的後裔,不管哪種情況都表示兩人一脈相承,而炎帝的母親是華陽國的公主,這說明什麼?說明神農炎帝的活動範圍在包括巴蜀在內的古華陽國,也即表示傳說中的神農氏炎帝發現茶葉也就是在這個地域,史料和傳說都共同指向茶葉的發源地在巴蜀,因此,茶葉的發源地是不應該有爭議的。

確定茶葉的發源地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尋找為什麼巴蜀人有喝茶的習慣?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一個故事。當年諸葛亮率軍經過蜀地,將士們遇到大山中的瘴氣中毒而紛紛病倒,士氣萎靡。憂心忡忡的諸葛亮這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中一位白髮老人告訴他,讓將士們口中含著茶葉行軍即可解瘴氣之困,諸葛亮第二天依夢而行,果然茶到病除,將士們身體元氣恢復,精神抖擻,士氣大振。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巴蜀多為山地,山高林密,多霧瘴之氣,溼氣亦重,巴蜀人喜歡食辛辣之物以祛溼,這樣的飲食習慣又導致體內熱毒猖獗,而茶剛好能除霧瘴之病,解體內熱毒,因而成巴蜀之地必飲之物,缺之必病。這說明茶最初是用來解渴,治病的,這樣必須要大口的喝才能達到目的,慢品是發揮不了作用的,有茶諺曰,好茶一杯,精神百倍,茶水喝足,百病可除,這也說明茶在開始之初是流行大口喝的,喝茶的目的是為了治病,養身,並沒有細品的雅興,至少在茶的發祥地巴蜀是這樣的。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改善,從食藥一統到食藥分離,專藥治專病,畢竟對症下藥見效要快,人們不再以茶為藥,不再依靠大口喝茶來治病,而且茶傳入中原之後,由於地理條件的差異,人的身體素質也不一樣,茶也不是完全用之為藥,特別是對於有閒的貴族階層,慢慢品味茶的色,香,味可以消磨時間,正是因為這樣,就有了拋棄大口喝而細品的條件和要求。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有品就有論談,就有講究,繼而就有文有詩的產生,茶的文化味就濃了,因品茶的心得體會而產生的茶詩茶文茶畫也受世人親睞與傳頌,如此又反過來促進人們品茶的雅興,從六朝開始品茶之風漸起,到唐朝陸羽《茶經》問世,更是為品茶論茶提供了依據,標準,品茶之風也趁勢而盛。

《茶經》中蘊藏著儒,道,釋三教的思想理念,茶的焙制要好心態的配合,不急不躁,火候適中,不偏不倚,心態中和,品茶要靜,斟茶不能過滿,以茶待客謙和有禮,這是儒家思想的體現。煮茶選水要回歸自然,從自然中尋找生活趣味,這又符合天人合一的道教宗旨,而禪茶一味揭示的是茶與佛教的淵源,品茶需要心靈的參與,能陶冶性情,能加深修養,這樣一來,品茶就進一步取代喝茶超越養生的範疇而成為養性。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唐朝佛教的興盛,也是品茶之風盛行的原因,過午不食的僧人坐禪需要茶的提神與充飢,還有朝廷對茶生產的重視和相關茶政制度,促進茶業發展的同時,也助長品茶之風的盛行,到宋朝時品茶之風更盛更普及,宋徽宗趙佶是茶中高手,著有《大觀茶論》一書指導人們製茶,品茶,之後品茶之風也一直沿襲下來,不同的歷史時期時盛時衰,但一直未曾間斷。

品茶中蘊含儒,道,釋的文化基因,在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能真正地學會品茶,能安心地品茶,超脫塵世的名利,在鬧市中尋得一份自由自在,淨化心靈,陶冶情操,領悟人生是一種難得的修養,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現在品茶加入太多的功利,實用主義至上,難以達到品茶的意境。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但喝茶與品茶是不能以時間來絕對劃分的,大口喝茶養生的年代肯定也有小口細品的人,品茶養性盛行的時期也有大口喝茶解渴,治病,養生的人,盧仝的七碗茶詩產生於品茶正盛的唐朝,但詩中講的卻是大口喝茶的痛快淋漓之感。現在炎熱的夏季,在某些地方的路邊也有免費供茶點,供行人解渴,說明喝茶品茶並存而不互相排斥,養生養性不可分。

茶興於唐,盛於宋,品茶之風的興盛與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政治環境相關,以及世人奉行的價值觀有關,唐宋經濟發達,社會相對穩定,品茶的習俗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成為時尚。

品茶要求靜和悟,但是靜極生動,悟久了也想交流,包括對茶的優劣,沖泡技巧,品質鑑賞的見解以及實際操作,評判標準進行各抒己見,比個高低,賽個輸嬴,這樣品茶之外便有了以爭勝負為目的鬥茶。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鬥茶主要以茶色與湯花作為主要標準,茶色即茶沖泡後的顏色,它可以反映茶葉採摘是否及時,焙茶的火候是否適中。純白為上,表示茶質鮮嫩,火候正好。色青表示火候不足,色灰好火候太老,色黃為採摘不及時,色紅表示炒茶火候過頭。

湯花是指茶麵泛起的泡沫,根據泡沫消失的早晚和是否在杯中留水痕定優劣,泡沫久聚不散,水痕晚出為優,泡沫易散,水痕早現為劣。

由此可知,鬥茶只停留在對茶葉優劣的評判上,與品茶悟茶的深淺沒有多少關係,玩的是一種樂趣。宋徽宗時期,鬥茶之風最盛,朝廷一度根據鬥茶的結果來決定貢茶品類。

從來佳茗如佳人,是宋代大家蘇軾對茶的詠歎,茶這位佳人不但養生養性養趣,她還曾踏入江湖,演繹了一段江湖俠義。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清朝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洪門天地會,曾以擺茶陣的形式進行聯絡,求援,識別敵友等,茶陣是以茶杯,茶壺,茶盤的組合來傳達不同的訊號,下面列舉三種茶陣,以便讀者略為了解茶陣的意義。

一,單鞭救主陣,用於求救,佈陣為一杯茶,與右側茶壺嘴相對,如圖。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破陣:如能相助,即飲,同時吟詩:單刀獨馬走天涯,受盡塵埃到此來,變化真龍逢大吉,扶持明主坐龍臺。

若不能相助,將茶倒入壺中重新倒一杯飲之。

二,鬥爭陣,用於互相比試,挑戰。三杯茶並列,與右側茶壺嘴相對,如圖。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破陣:如應請取三杯飲之,如不應請則取一杯飲之。

三,清轉明陣,用於宣誓,八杯茶分兩排,右側壺嘴對中間,如圖。

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洪門茶陣演繹江湖俠義

破陣:先說復明滅清,後取而飲之。

茶作為江湖隱語,在特殊的歷史階段擔負著神秘的使命,行走於充滿危險的江湖。

中國是茶的故鄉,喝茶養生,品茶養性,鬥茶養趣,江湖茶陣,不同時期的茶風茶事,反應了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及其無比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