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唐朝有一首“爛俗”詩,比打油詩還通俗易懂,結果卻成了傳世佳作

2022-05-10由 史小緲 發表于 畜牧業

丁香在詩詞中多來比喻什麼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都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的詩詞來抒發自己內心的心情。

這些詩詞大多用詞考究,意境深遠。

似乎如果不能寫出讓人“仔細研讀”、“回味無窮”的詩句,就不能被稱之為詩人一樣。

唐朝有一首“爛俗”詩,比打油詩還通俗易懂,結果卻成了傳世佳作

然而,在歷史上總會有一些“有個性”的詩人,他們不拘一格,創作出來的詩詞沒有那麼晦澀難懂,用詞、用字時簡單明瞭,讓人可以更加直接地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意圖。

當然,也有人稱這種詩詞爛俗,不過這卻並不能影響到他們的作品流傳千古,更不會影響到這些詩人被人們所銘記,比如白居易,再比如羅隱。

羅隱曾經寫下了一首詩,被人稱之為史上最爛俗的一首詩,甚至比打油詩還通俗易懂,但是這首詩卻寫出了最雅的千古絕句。

01 學富五車,懷才不遇

盛世多才子。

大唐時期湧現出來的才子佳人並不是少數,甚至有許多都是流傳千古的詩詞大家。

唐朝有一首“爛俗”詩,比打油詩還通俗易懂,結果卻成了傳世佳作

羅隱本名羅橫也出生於唐朝,只不過較為不幸的是,他是出生於唐朝中後期。

那個時期的唐朝,雖然國力仍算強大,但是早就沒有了盛唐之時,一片國富民強之景。

同大多數出身於平民家中的文人一樣,羅隱也始終認為只有參加科考,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才是自己的唯一出路。

為此,他從小便認真苦讀詩書,研習學問。

皇天不負有心人,羅隱在青年時就已經是名震一方的才子,他的詩詞文章被人們廣為傳唱。

羅隱本以為憑藉著自己出眾的才華完全可以透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之路,從此為官一方,為百姓謀福,但可惜的是,事實並非如他那般所想。

唐朝有一首“爛俗”詩,比打油詩還通俗易懂,結果卻成了傳世佳作

26歲時,羅隱第一次參加了科舉。

在考試時他奮筆疾書,將自己的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走出考場的那一剎那,他滿懷自信,彷彿走上仕途之路已成定局,他的未來將一片光明。

事與願違,或許是羅隱馬虎大意,又或許是因為稽核官員十分嚴厲,總之那年羅隱與進士失之交臂。

一考不中,雖然出乎了羅隱的預料,但是並未對他造成太大的打擊。

他只是在山川湖泊間遊歷了一番之後,便有重整旗鼓,抓緊時間為下一次的科舉進行準備。

本就有著真才實學,又肯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複習準備,羅隱本以為第二次參加科舉,應該會馬到功成。

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卻是又一次的名落孫山。

唐朝有一首“爛俗”詩,比打油詩還通俗易懂,結果卻成了傳世佳作

接連兩次的失敗,讓羅隱十分懊惱,但是他想要透過科舉,走上仕途的想法卻沒有絲毫的改變。

於是,在後續的幾年中,羅隱連續參加了數十

數次

科舉,但是明明每次都準備得十分充分,在考試時發揮得也很出色,但是就是與進士之位無緣,甚至連許多不學無術之輩,都能成功考中,但是唯獨他卻不行。

02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歷經十餘次科考的失敗,見過了太多有序的考生落榜,反而那些庸才能夠考中,讓羅隱冰白,並非時態才疏學淺,或者能力不足,而是因為當時的唐朝科舉制度已經腐朽不堪。

朝廷官員絲毫不注重人才的選拔,反而各個唯利是圖。

為了自己收取賄賂,而縱容那些不學無術的庸才在朝為官,這樣的朝廷讓羅隱心灰意冷,他也再無心踏上仕途。

唐朝有一首“爛俗”詩,比打油詩還通俗易懂,結果卻成了傳世佳作

於是,他將自己改名為羅隱,從此再不問仕途名利,只是一個人遊歷天下,認真做著自己的學問。

羅隱的詩作異於常人,他不屑於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字詞,來體現自己的學問有多麼的高,反而喜歡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字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種做法無疑是更接地氣的,雖然與當時大多數文人騷客的做法不同,但是卻能夠更好地讓他的作品,在百姓當中傳唱,也更容易讓更多的人瞭解他的想法。

羅隱留下的佳作頗多,其中一首《蜂》更是在民間廣為傳唱。

雖然只有寥寥四句,但是卻借用“蜜蜂”辛苦採蜜而不自得,來表現自己以及萬千儒生,明明有真才實學卻不能為官一方的悲哀。

尤其是最後那兩句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更是體現了當時唐朝官員們的腐敗,讓天下所有有識之士成為了百無一用的尷尬局面。

唐朝有一首“爛俗”詩,比打油詩還通俗易懂,結果卻成了傳世佳作

由於整首詩所使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字眼,甚至在押韻上也並不是十分考究,因此被許多人認為是一首“爛俗至極”的詩作。

正因它像打油詩一樣“老少皆宜”,讓人一看就能徹底讀懂,也讓這首詩流傳得更加廣泛,其中的最後一句話更是成為了最雅的千古名句。

03 雅俗共賞

《蜂》雖然被稱之為史上最爛俗的一首詩,但是詩中卻寫出了最雅的名句。而且這首詩還廣受百姓的喜愛。

更何況,就算這是一首爛俗的詩又能如何呢?難道被稱為“俗詩”鼻祖的白居易,寫下的“俗詩”還少麼?但那也沒有絲毫影響到他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反而他的詩詞在百姓當中,流傳的甚多。

唐朝有一首“爛俗”詩,比打油詩還通俗易懂,結果卻成了傳世佳作

其實高雅如何?粗俗又如何?

詩詞都只是作者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手段,皆是由心而發。

他們的目的也是直抒胸臆,希望能夠別人能夠體會自己的心情而已,這也是詩詞創作的最直接的目的。

只要能夠讓人看懂,能讓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引起人們的共鳴。那麼無論它使用的語言,多麼的直接、質樸,甚至是粗俗,都是一首好詩。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唐朝有一首“爛俗”詩,比打油詩還通俗易懂,結果卻成了傳世佳作

真正的好詩,是要做到雅俗共賞,讓任何人都可以看懂、領悟的,更何況還有著千古名句的《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