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大馬哈魚的回鄉之旅,要歷經3大考驗難於上西天,堅持的動力在哪

2022-03-29由 星芒快訊 發表于 畜牧業

海洋鮭魚有幾種

大馬哈魚,也叫大麻哈魚,是鮭科、太平洋鮭屬的一種,它們屬於兇猛類的肉食性魚類,它們在我國的東北地區有分佈。

大家對大馬哈魚可能不是很熟悉,但一說它們的近親,你一定非常熟悉,特別對於吃貨來說,三文魚可是桌上一道美味,沒錯,它們的近親就是三文魚。

大馬哈魚的回鄉之旅,要歷經3大考驗難於上西天,堅持的動力在哪

大馬哈魚是一種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簡單地說,就是在淡水河中出生,游到海洋裡,一般在海洋中生活3-5年,到了4歲左右,能長到到性成熟,此時,成群的大馬哈魚會為了完成交配,為了傳宗接代,會再洄游到淡水河流中,完成交配,終此一生。

從海洋中逆流而上,回到河流中,這對於一般的魚類來說,本來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更何況要跨越幾千公里(海里幾千公里,河水兩千多公里),這更是難於上西天,對大馬哈魚來說,這也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情,這個過程要經歷九死一生。

大馬哈魚的回鄉之旅,要歷經3大考驗難於上西天,堅持的動力在哪

考驗一:大馬哈魚要經歷的是從海水到淡水的適應

我們知道,淡水魚類和海洋魚類基本上是沒有可能共同生活的,因為它們生存的環境差異太大,海水和淡水的滲透壓差可以高達一萬倍,所謂的滲透壓差,通俗點說,就是對於兩側水溶液濃度的不同,需要在高濃度的一側給予一個最小額外壓強。

如果一條海洋魚類,進入到淡水中,因為海魚中的鹽分高,水透過滲透,很快,水分就會迅速進入海魚體內,海魚會迅速膨脹而死,相反,如果一條淡水魚類要進入海洋中,海水鹽分高,那淡水魚很快就會因為脫水而死。一般情況下,魚類很難跨水域生活。

大馬哈魚的回鄉之旅,要歷經3大考驗難於上西天,堅持的動力在哪

那大馬哈魚要兩次經歷淡水和海水的過度,一次是幼魚時期從淡水進入海洋中,一次是洄游時,從海洋中再次進入河流裡,它們是怎麼轉換的呢?

大馬哈魚體內有兩套不同的滲透壓調節機制,從海洋裡進入河流的時候,它們的體內也迅速增加很多的水分,這個時候,大馬哈魚的腎臟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的腎臟能夠迅速的將這些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而從河流進入海洋時,它們的體內會脫水,但它們透過身體的調節機制,也能夠很快適應。

而且,從河口到海洋,中間有一段水域的過度,這個階段的過度也能幫助大馬哈魚迅速的適應外界水生環境的變化,科學家將大馬哈魚這類能適應淡水海水環境的魚類成為廣鹽性魚類,即能生活在較大鹽度變化範圍內的魚類。

考驗二:逆流而上的惡劣自然環境。

我們知道,水流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順流而下是件輕鬆的事情,但是要逆流而上,就算是游泳能手,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情,何況是一條魚,就算它們的體型再大,對河流來說,那也是非常小的。

大馬哈魚的回鄉之旅,要歷經3大考驗難於上西天,堅持的動力在哪

逆流而上,最大的考驗是來自瀑布,為了越過那些高高的瀑布,大馬哈魚必須要使盡全身的力氣,扭動它們的身體,縱身一躍,如果足夠幸運,那一次就能越過飛流直下的瀑布,但那僅僅是極個別的,更多的是,大馬哈魚需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縱身而躍,直到筋疲力盡,渾身是傷,可能等待它們的還是失敗,有近一半的大馬哈魚在這裡喪生,這對它們來說,無異於一場生與死的搏鬥。就算能夠躍過瀑布,它們在海洋中積攢的能量也消耗大半,變得遍體鱗傷,瘦骨嶙峋。

考驗三:天敵的虎視眈眈

對於任何動物來說,天敵的覬覦都是致命的,大馬哈魚也是如此,回家的路已經這麼艱難,但是它們的天敵並不會給它們任何的喘息機會。

相信大家對棕熊站在瀑布上游抓魚,一口一個的畫面很熟悉,沒錯,這些被咬住的傢伙可能就是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的回鄉之旅,要歷經3大考驗難於上西天,堅持的動力在哪

棕熊也就是大馬哈魚回家路上最大的天敵了,每當大馬哈魚洄游的季節,也就是棕熊收穫的季節。這個時候的棕熊就靠了這一頓,積累夠多的脂肪,來過冬。

棕熊站在瀑布的頂端,一抬頭,一張嘴,一口一條,天知道,這些大馬哈魚,費了多大的勁,才能從瀑布低端一躍而上,而等待它們的,竟然是棕熊的血盆大口。

魚夠多的時候,棕熊甚至只吃魚卵,其他的通通丟棄,而那些被棕熊吃剩的魚肉,也就成為了其他動物美味。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大馬哈魚這一路洄游的路上,有超過50種動物能夠從中獲得營養。

大馬哈魚的回鄉之旅,要歷經3大考驗難於上西天,堅持的動力在哪

經歷了一路的坎坷,能夠有幸重新回到家鄉的大馬哈魚,不到百分之一,這百分之一也是身體虛弱,遍體鱗傷。

這個時候,它們也沒有任何的喘息的機會,回到家鄉,就是為了要完成交配,繁衍後代,在這片熟悉的水域中,它們很快完成交配,產卵完畢。

它們是不是可以稍作喘息,安靜等待幼魚出生,然後和孩子一起重新回到海洋,重新生活?

大馬哈魚的回鄉之旅,要歷經3大考驗難於上西天,堅持的動力在哪

其實不然,產卵後的大馬哈魚會在未來的兩週陸續死亡,而它們死後,也成為了幼魚生長的食物來源。

這就是大馬哈魚的一生,悲壯的回家之路。

那為什麼它們要費盡千辛萬苦,一定要回到出生的地方,才能完成交配呢?

有科學研究認為,大馬哈魚如此悲壯,就是為了後代,剛出生的大馬哈魚,沒有足夠的運動能力,也沒有強大的捕食能力,它們只能夠隨水流而動,在河流上游,相比海洋環境,能夠很好的保護大馬哈魚幼魚的成活。

那又是什麼原因,能夠引導它們游回家鄉呢?

有科學研究認為,是家鄉溪流中水的成分和氣味,這看似有點不可思議,但事實如此,家鄉的土壤、植物和動物獨特的氣味溶解在水中後,成為了它們洄游的路標。

但對於它們如何準確地找到熟悉的河口,現在還是一個不解之謎。

本文由趣聊科學原創,歡迎點贊、轉發、評論,請關注@趣聊科學,帶你一起了解更多的趣味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