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周冬雨自曝隱痛過往:你人生的幸福,真的不靠他人評價

2022-03-28由 新浪財經 發表于 畜牧業

什麼叫歸屬關係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問題:

做事前,會想別人的反應,做事時,會主動迎合他人的期待,即使委屈了自己;

容易動搖自己的原則,可能內心已經非常不爽,但不敢表現出來;

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如果別人不認同自己,就會很失落……

前幾天,看到了一篇關於周冬雨的報道。原來,這個如今事業蒸蒸日上的年輕演員,曾經也是個極不自信的人,為了獲得他人認同,經歷了一番自我掙扎。

周冬雨自曝隱痛過往:你人生的幸福,真的不靠他人評價

從小,周冬雨就被家人打擊:“就你考那點分,出力氣人都嫌你沒勁,你長那麼瘦能幹什麼?苦力活又幹不了,學習又不好。”

即使因《山楂樹之戀》一夜成名後,在網上看到“又瘦又醜”的評價,她還是會心裡咯噔一下,只能自我安慰:“我是不是還沒長開呢,我長大了就會變成婀娜多姿的女人。”

由於從小的經歷,以及外界對她相貌的非議,讓周冬雨在出道的前幾年,經常梳齊劉海,就是怕人嫌自己丑。甚至有人評價她拍照姿勢不好看,她就在網上看那些模特怎麼擺POSE,可還是不盡如人意。

她也曾盡力模仿其他明星成熟的化妝和穿衣風格,卻由於根本不適合自己,顯得很違和,遭至媒體連連吐槽……

周冬雨自曝隱痛過往:你人生的幸福,真的不靠他人評價

不過,倔強的周冬雨慢慢地突破了這道外界評價給自己築起的高牆。如今,她早已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風格,不再去刻意模仿別人。接受採訪的時候,她偶爾會半開玩笑地說:“我不是大眾意義上的美女,但我的性格很性感啊。”

生活裡我們也經常會收到一些“負面評價”。我們或許會急於想要得到他人認同而倍感苦惱——其實,這是“存在感”缺失的表現,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這點。

法國知名心理學家羅伯特·納伯格就此問題專門寫了本書,名叫《缺愛》,揭示了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

“存在感”的缺失不但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心情,也會是我們通往成功之路上的絆腳石。

1

什麼是“存在感”?

讀過一本幻想小說,講的是一個女孩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她會突然消失,從一分鐘到一個鐘頭,再到一天、一個星期……直到她完全消失不見,而關於她的記憶、在這個世界存在的證明,也將被一一抹去。

小說是對現實世界的隱喻。這種“存在感缺失”在我們的身上並不少見。

《缺愛》的作者羅伯特在書中寫道:“存在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一個建構的過程。”

是什麼構成了存在感?他將存在感歸納為兩個部分:人際關係和歸屬關係。

所謂“人際關係”,指的是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聯絡、交流。這段關係從哺乳期就開始了,親密關係對嬰兒至關重要。一個不被父母認可的孩子,他/她的存在感缺失將會影響其今後的人生。

友情、愛情同樣是存在感的來源。如果我們和朋友、同事以及戀人的關係出了問題,就會使我們失去存在感。

僅僅是對於“失去存在感”的恐懼,就夠我們膽戰心驚了,所以經常會見到有些人(或許我們正是其中一員)為了博取別人對他/她的好感,不惜犧牲自己的真實感受。

書單君的一個好朋友就是明顯的例子。她從小被父母管束得很嚴格,因此養成了依賴父母獲得存在感的心理。

她有一件很喜歡的襯衫,可母親覺得“太老氣”。有一次,她堅持穿著這件襯衫出了門,但走在路上,她感受路人的目光,彷彿所有人都覺得這件襯衫老氣,這讓她坐立不安。她不得不冒著上班遲到的風險,返回家中換了另一件,這才好受些。

仔細想想,生活中過於在意他人看法的情況,其實比比皆是,只不過程度有別而已。就像書單君上學時很羨慕染紅色頭髮、特立獨行的同學,但想到家人和朋友的目光,心裡就打了退堂鼓。

周冬雨自曝隱痛過往:你人生的幸福,真的不靠他人評價

除了“人際關係”,“歸屬關係”也很重要,二者某種程度上是互相重疊的。

歸屬關係就是你置身其中的“圈子”。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大到民族、社會,小到興趣愛好。在圈子中,我們獲得存在感,而一旦違反了某些約定俗成的準則,就有被團體排斥從而喪失存在感的風險。

不過,書中也特別提到,“關係過度”反而會削弱存在感。

法國學者勒龐在著作《烏合之眾》裡曾說明,群體提供的“存在感”是表面化的,有時會壓抑、削弱個體的真實感受,侵蝕真正的存在感。

也就是說,過於強化的關係會剝奪個人的真實生命體驗,侵蝕真正的存在感。那樣,為了迎合他人,我們也就喪失了真實的自己。

2

尊嚴:存在感的直接體現

每個人都在不斷尋求人際關係和歸屬關係,尋求外部世界願意提供給我們的肯定,以期建立存在感。這種自我與外界的關係,可以用“尊嚴”來定義。

尊嚴是指人內心深處的一方土地,只有被外界所認可和接受時才會存在。但是,由於被外界認可是有許多條件的,建立在我們與他人關係的基礎上,因此也是脆弱的。

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我們接觸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豐富的資訊,不得不跟外界進行比較,看著別人光彩照人的生活,自己很容易便陷入自卑。

同時,我們也易於遭受到他人的攻擊。比如被貼標籤,“剩女”“直男癌”“loser”……這些詞都會打擊人的尊嚴,讓存在感出現問題。

周冬雨自曝隱痛過往:你人生的幸福,真的不靠他人評價

為了重獲尊嚴,人們往往會採取兩種方式:

1。對外界和自己充滿攻擊性。有人喜歡拒斥、貶低其他人,同時標榜自己。他們嘗試奪走他人的尊嚴,以彰顯自身優越感,消除內心不安。

極端的例子就是近期頗受關注的“PUA”,藉由打壓、控制,滿足自己的自尊心。事實上,這反而是缺少存在感的體現。正如書中所說:

從根本而言,一切都是對存在感的爭奪而已——不是透過互相支撐,而是相反。

2。為自己尋找精神寄託。這種方式比較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追星。當有些人遇到困難時,保持存在感的方式就是躲進幻想中,透過明星的命運來寄託自己對生活的想象。其實,這就像我們小時候愛聽童話故事一樣,那永恆的結尾總是給予我們慰藉:

從此,王子與公主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但是,這兩種方式或許會滿足一時之需,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的問題,甚至還會使自尊心受到更大的挫折。

周冬雨自曝隱痛過往:你人生的幸福,真的不靠他人評價

很多作家都表達過如下觀點:人之所以追逐成功、權力和世人的認可,是因為他懷疑自己。但真正自信的人不會尋求權力和榮耀,而是選擇幸福。

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

3

如何獲得自尊,保持存在感?

1。認知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有兩位法國資深心理學家合寫過一本書,名叫《恰如其分的自尊》。書中,作者將“自尊”定義為“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是否喜歡我們眼中的自己”。

在《恰如其分的自尊》中,作者將“自尊”分為三個組成部分:自信、自愛和自我觀。

自愛就是無條件地愛自己,要時刻提醒自己,我們值得被愛和尊重,而這種愛並不取決於我們表現的好壞。

自信則是要認識到,我們有能力在各種場合採取恰當的行為。

自我觀是我們理性看待自己的目光,對自己優缺點進行合理評估。

總而言之,就是需要我們認識自己,同時接受自己。

周冬雨自曝隱痛過往:你人生的幸福,真的不靠他人評價

在《缺愛》中,羅伯特講述了一個典型的故事:

有個30歲左右的女性,在一家銀行做證券交易人。她的專業能力很強,曾保持職業生涯零失誤的記錄。

但有一天,她突然辭掉了工作,回到父母家閉門不出。醫生診斷她為抑鬱症,但治療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後來,醫生髮現,她在公司有過一段長達數年的偷情關係。對方年紀很大,已婚,在同一家銀行身居高位,受人尊敬。

而最近,這個銀行高管突然以一些無關緊要的藉口,與她斷絕了聯絡。結果她發現,本以為是秘密的這段關係其實在辦公室人盡皆知,而且同事們還知道她被甩了。於是,她認為自己既是破壞他人婚姻的“罪人”,又是人們嘲笑的物件,正是負罪感和羞恥心徹底擊潰了她。

遇到問題時,我們總是會因為羞恥,把問題刻意隱藏起來,這樣其實是沒有正確地認識和接受自己的表現。

周冬雨自曝隱痛過往:你人生的幸福,真的不靠他人評價

《恰如其分的自尊》的作者就寫道:

在我們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類問題,比如那些害怕臉紅的靦腆的人就有此類問題。只要他們臉紅是因羞恥產生的(“這樣很荒唐”),他們就不會有任何進步,“我必須把它隱藏起來”的念頭一直縈繞在他們的腦際,於是他們:把自己困在了自己的問題中。

沉默和孤獨是羞恥感的兩大幫兇。一旦你決定將令你羞恥的問題講給一個選定的人聽,你就已經克服了前進道路上最大的障礙。正如作家奈保爾在一次訪問中說的:我知道,在人們承認自己羞恥的那一刻,羞恥感也就隨即消失了。

2。在關係中保持恰當距離,豎立“理想”

我們保持人際關係和歸屬關係,需要尋找到恰當距離,既不遠離,也不要過分依賴。要樹立自己的“理想”——儘管這聽起來很俗套,卻是必要的。

有了“理想”,哪怕它很小,我們也輕易不會被外界改變。比如“我要擁有屬於自己的穿衣風格”,那無論父母還是別人說什麼,都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決定。

當然,這個“理想”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我們對自身和外界都有充足的認識,這樣才能堅定地進行下去。

3。“行動”很重要

有規律地發展一項業餘愛好有利於自尊,同時還可以提高對自己個人能力的看法,提升自己的社會認可度。

說到底,所有要改變的決定一經做出,在下一分鐘就應該立馬落實到行動上:拿起話筒、開始寫信件、立即走出家門,等等。

相信做到這些,我們將會收穫尊嚴,同時也能自然而然保持在這個社會上不可缺少的存在感。

總想著獲得他人認同的人生無疑是可悲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些人會因挫折一蹶不振,而有的人正確認識自己,最終看到了自身的優勢,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如周冬雨。

沒有人是完美的,有些問題我們必須正視,但同時一定得清楚,這些問題並不會否定我們生而為人的價值。

自尊自愛,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