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中醫“治未病”思想

2022-03-15由 醫路緣 發表于 畜牧業

中醫什麼叫治未病

醫院有個治未病科,你是否見過?很多人都表示沒有聽過這個科室,也沒有聽過這個名字,更別提了解未病了。

治未病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未病先防”,預防疾病發生;二是對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是“既病防變”,防止疾病發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曾經提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中醫“治未病”思想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慾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葉天士,清代名醫,溫病學派創始人。他對於“治未病”的既病防變研究頗深,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這種提法進一步闡明瞭“治未病”的另一層涵義,即在疾病過程中要主動採取措施,防變於先,控制病勢發展的思想。

隨現代社會節奏加快,亞健康人群增多,“欲病”成為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預防為主的醫學理念轉變,為中醫治未病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治未病也不是時髦的語言文字和單純的臨床實踐。臨床運用更需要理論指導,建立未病治療學科體系,讓中醫治未病所體現的醫學學術優勢,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動力所在。治未病所體現的醫學學術優勢,有利於中醫學優勢發揮,應當是中醫學發展的著力點。

【知識小練習】

1。“先安未受邪之地”體現的防治原則是

A。既病防變 B。扶正祛邪

C。調整陰陽 D。標本先後

E。正治反治

1。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預防中的既病防變。“先安未受邪之地”,出自葉天士的《溫病論》,是指患病之後,及時控制病情,防止發生變化,中醫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理論,掌握疾病傳變規律,先保護人體正氣和未受病邪侵犯的臟腑,即為既病防變的早期診治、防止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