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香港學者研究海洋大腸桿菌 成果或有助監測水質

2022-03-14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畜牧業

大腸桿菌什麼型微生物

中新網7月22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劉振鈞花費10年時間,成功確認香港水域常見的,能單獨於水中存活的“大腸桿菌”,實際為近親二型,並準備為其重新命名。

香港學者研究海洋大腸桿菌 成果或有助監測水質

資料圖:顯微鏡下攜帶mcr-1基因的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應用在分子生物已有半世紀,更是評估水質的主要指標。鍾情海洋生物研究的劉振鈞,完成科大博士學位後,為拓寬視野,自薦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系攻讀博士後學位,主力研究汙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系統;從香港研究海洋微生物轉到新加坡研究汙水處理,跨學科的學習經驗為他日後返港研究大腸桿菌奠定了基礎。

雖然大腸桿菌近親二型一般檢測表徵與大腸桿菌無異,但遺傳基因於16000多年前已有別於大腸桿菌,大多在海洋生物腸道和內臟中發現。

其實發現大腸桿菌近親二型實屬意外,劉振鈞在研究初期是專注汙水中的微生物源頭,大腸桿菌僅是他研究海水汙染物源頭的指標之一。在一次細菌樣本實驗中,他發現樣本與大腸桿菌基因序列有別,部分竟可獨自存活於水中,初始懷疑只是菌囊損失,後發現為大腸桿菌近親之一,更常見於香港鹹淡水水域。

大腸桿菌近親二型在國外早於2005年已有文獻記載,但研究資料寥寥可數,劉振鈞在港發現大腸桿菌近親二型,為國際海洋微生物研究的一大進步,現正向科學期刊投稿發表,並嘗試依其生物特性為其正名,相信將有助分析微生物於不同水域的習性和監測水質。

劉振鈞坦言,現在對溫熱帶水域的研究不多,香港的海洋微生物的發展更是起步階段。他期望將來可設立水質監測中心,結合微電子技術等,可在實驗室實時快速測試海水細菌樣本,大大提高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