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粵語音訊」鄉音徵文|煎堆碌碌過大年

2022-03-12由 羊城派 發表于 畜牧業

赤峰網路有什麼商品

文/銀花婆婆

音訊製作/鄭紫薇

粵語音訊《煎堆碌碌》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油角彎彎,家財百萬。”

這是我們鄉間的俗語。

快要過年了,又聽到隔壁傳來的歡聲笑語,聞到那撲鼻而來的濃香,我知道,他們一定是在做煎堆、包油角。不由想起四十多年前,我到冼老師家幫忙做煎堆的事情。那時,我還是個天真爛漫的八九歲小姑娘。

按我們南海鄉間的風俗,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開油鍋,做煎堆、炸油角,有的人家還要炸牛耳朵、蛋散、笑口棗等,我們統稱這些小吃為“油器”。油器者,油氣也,寓意家肥屋潤。

做油器工序複雜,頗耗時間,一般是左鄰右舍互相幫襯著做。大家約好了日子,做完這家,再到另一家。

那一年,我和幾個同學約好,要去冼老師家幫她做油器。

冼老師見了我們,熱情地拿出糖冬瓜、糖蓮子、糖蓮藕、花生和瓜子來招待我們。那時,這些美味的零食只有過年才可以嚐到,但我們是來幫忙的,哪能這就開吃?先幹活。

和麵、揉麵、擀麵,把稻穀炒成爆谷後去除稻殼,用炒化的白砂糖混在爆谷裡,趁熱搓成圓球做成煎堆的餡料;

把花生炒香、碾碎去衣後,加上適量白砂糖和椰絲攪拌成油角的餡料;把杯子倒過來,在擀好的麵皮上用力一蓋、一壓、一旋,便能旋出一張規整的圓形油角皮來。

而煎堆和蘋果差不多大小,麵皮也得大,不能用杯子壓,得手工擀制。

我們用包煎堆剩餘的麵皮,揪下來做成可愛的兔耳狀——每年都要留著四隻“兔耳”形狀的煎堆,用來供奉祖先。

其他揪下來的麵皮則放回麵糰中重新擀制,也可以用來做一些奇形怪狀的油器——捏成一隻兔子、一根胡蘿蔔、一條魚或一頭豬……丟到油鍋裡就可以成形,十分有趣。

小小孩自然樂此不疲,比如冼老師的小兒子。但我們得認真地幹活,雖然年齡也不大,勞動最光榮的道理還是懂的。

「粵語音訊」鄉音徵文|煎堆碌碌過大年

包好的煎堆上面均勻地沾滿芝麻,可好看了。包油角就有點技巧,餡料太少會顯得乾癟,不好看,餡料太多,會撐破面皮,前功盡棄。

但我們包出來的油角個個都豐腴飽滿,還細細地掐上了月牙狀的花邊,秀氣著呢。把它們整整齊齊地排放在撒了麵粉的竹匾上,連冼老師也誇我們心靈手巧。

她一邊擀麵,一邊給我們講春節的風俗故事,我們都聽得入了迷。

煎堆和油角都包好後,熱油已在鍋裡咕嘟嘟地吐著泡泡唱著歌。將圓滾滾的煎堆放進油鍋裡,它們打著滾,愜意地泡著“溫泉浴”,很快炸得兩面金黃,便可以撈出來放在盆裡。

炸完煎堆再炸油角,白白胖胖的油角很快也變得金黃悅目,香氣撲鼻。

活都幹完了,小夥伴們這才坐下來從容地品嚐美食。剛出鍋的油角又香又脆,糖冬瓜、糖蓮子、糖蓮藕又甜又爽,大家津津有味地吃著,彷彿心裡也是甜的。

而我此時最愛的卻不是這些,而是趁機翻閱冼老師家的《連環畫報》雜誌。老師知道我是書痴,後來特意送給我十幾本過期的雜誌。四十多年過去了,我還清清楚楚地記得那上面連載的《希臘神話故事》。

責編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