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如何講話得體

2022-03-08由 GEC洪峰 發表于 畜牧業

如何剝繭抽絲

語言是口才的基礎,我們如何才能和語言發生密切的關係?

這個方法就是多讀書!在這個世界上,全新的事物真是太少了,每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得自願或不自願地撿起前人的衣缽,即使是偉大的演說家,也要藉助閱讀的靈感。

樸實無華的語言是真摯心靈的表達,是美好情感的展現。因而,語言的樸素美來自相互的處事態度,話如其人,言為心聲,平時為人處世質樸真誠,說話也就自然不會扭捏做作。古語說:“其行也正,其言也質”,正是說以真誠的態度為人,永遠是語言樸素美的前提。語言的樸素美貴在保持個性,該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或嚴肅,或幽默,或直率,或調侃,或委婉,只要是發自內心,保持本色。

如何講話得體

有的人開口“當然”,閉口“絕對”,武斷得驚人。這樣,別人就無話可說了。有人說,武斷是交談的毒藥,這話一點不錯。誰也不願和這樣的人多談幾句的。

即使同一個詞,修飾後也有程度的差別,如“一切”、“根本”、“多數”、“一些”、“凡是”,要根據實際來選擇,萬萬不能掉以輕心。把“部分”說成“一切”,把“可能”說成“肯定”,就會使自己陷入被動,實際上是一種“虛張聲勢”,說了會碰釘子的。

當然,強調“語言的樸實無華”不等於反對含蓄。說話的含蓄是一種藝術。把重要的、該說的部分故意隱藏起來,或說得不顯露,卻又能讓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這就是所謂“只需意會,不必言傳”。

所以說,含蓄是說話的藝術,是因為它體現了說話者駕馭語言的技巧,而且也表現了對聽眾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信任。如果說話者不相信聽眾豐富的想象力,把所有意思全盤托出,這種詞意淺陋,平淡無味的語言會使話語遜色,甚至使人生畏。

如何講話得體

我們推崇的語言技巧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我國人民歷來有著讚頌說真話的美德。在最早《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關於曾子教妻的故事,一直歷久不衰。曾子把妻子開玩笑說的話付諸行動,將豬殺了,讓孩子相信母親的諾言。曾子的妻子未必是在有意欺騙孩子,曾子卻雖近乎愚拙,但是他堅持了一種最可貴的精神,不讓妻子說假話,不跟孩子說假話。

大話又稱廢話,與假話的性質接近。說大話在口才表達上不但不能給你的話題增輝,反而令你的話題和觀點黯然失色。墨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話說得太多,就

池塘裡的青蛙,整夜整日地叫,弄得口乾舌燥,卻沒有人注意它;但是雞棚裡的雄雞,只在天亮時啼,卻可以一鳴驚人。說話何嘗不是如此,與其呀呀咿咿說一大堆廢話,不如簡明直接講幾句。現代人時間觀念增強了,說廢話空耗別人寶貴的時間,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吹肥皂泡,被吹出來的肥皂泡在陽光下閃耀著色彩豔麗的光澤,實為美妙。隨著五彩泡泡的不斷升高,接著一個接一個紛紛破碎。所以人們常把說空話喻為吹肥皂泡,真是恰當不過。對一些充滿各種動聽、虛幻誘人的詞句,細細咀嚼卻沒有任何實在的內容,是遲早會破滅的。

如何講話得體

說話的目的是為交流思想,傳達感情。因此,總得讓人家知道你心中要表達的是什麼。只要開口,不管是洋洋萬言,還是三言兩語,不管話題是海闊天空,還是一問一答,都應使人一聽就懂,特別是長話。

一些人慣於用一些現成的套話來代替自己的語言。三句話不離

詞,顛來倒去那麼幾句,既沒有思想性,更沒有藝術性,令人聽後形如嚼蠟。

我們說話的物件是社會上各種人,年齡、性別、性格、脾氣等等不同,他們各有不同的思想認識。各人所處的地位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異的,說話的分寸也就要根據各種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語言習慣來做不同的處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對同輩人與對長輩(或上級),對陌生人與對知己,對不同性別的人說話都應講究分寸:考慮到聽者的接受程度。

比如有這樣兩個句子:①這事

錯了,該找人賠禮道歉去。

②這事咱們也有不對,最好還是去向人說清楚。

兩句話其實是同一個意思,但前一句說得較直率,有勸誡的口吻,較適宜於長輩對後輩(如老師對學生,或者知己之間)。第二句話婉轉多了,

對人稱的處理就很巧妙。他對對方不直稱為“你”,而用“咱們”。其實說話者不一定介入這件事,只是為了把話說得婉轉或表示自己與對方更貼心。

把“賠禮道歉”說成“說清楚”,也是為了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字眼,使對方更容易接受。可見,後一種也是勸,但不是勸誡,更多的是請求,比較適合後輩對長輩,關係不太密切的人或者對一些自尊心特別強的人說的,這樣講就有分寸了。

另外,我們在參加別人談話要先打招呼。別人在個別談話時,不要湊前旁聽。若有事需與某人說話,應待別人說完。有人與自己主動說話,應樂於與其交談。第三者參與談話,應以握手、點頭或微笑表示歡迎。發現有人慾與自己談話,可主動詢問。談話中遇有急事需要處理或要離開,應向談話對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談話現場超過三人時,應不時地與在場的人攀談幾句,不要只與一兩個人說話而不理會在場的其他人,也不要與別人只談兩個人知道的事情而冷落第三者。

所談問題不便讓旁人知道,則應另找場合。

如何講話得體

在公眾場合,自己講話要給別人發表意見的機會,

別人

說話,也應適時發表個人看法。要善於聆聽

對方

談話,不輕易打斷別人的發言。一般不提與談話內容無關的問題。如

對方

談到一些不便談論的問題,不對此輕易表態,可轉移話題。在相互交談時,目光應注視對方,以示專心。對方發言時,不要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者注視別處,顯出不耐煩的樣子,也不要老看手錶,或做出伸懶腰、玩東西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社交場合和外賓談話,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例,不談一些荒誕離奇、聳人聽聞或者黃色淫穢的事情。一般不要詢問女士的年齡、婚姻狀況。所謂“見了男士不問錢,見了女士不問身”。不要徑直詢問對方履歷、工資收入、家庭財產、

衣飾

價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問題。與女士談話不要說她長得胖、身體壯、保養得好等,對方不願回答的問題不要追問,也不要究根問底。對方反感的問題應表示歉意,或立即轉移話題。

男士一般不要打擾或參與女士圈內的議論,也不要與女士無休止地攀談而引起旁人的反感側目。與女士談話更要謙讓、謹慎,不與之開

有傷

大雅的玩笑。爭論問題要有節制。

其次,談話中要使用禮貌語言,如:你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等。在社交場合中談話,一般不過多糾纏,不高聲辯論,更不能惡語傷人,出言不遜。即使爭吵起來,也不要斥責,不譏諷辱罵,最後還要握手而別。

口才專家總結了一些言談舉止的秘訣,有些是很值得借鑑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以事喻理

道理的“理”性愈強,愈要注意讓事實講話、佐證,否則就會因教育物件缺乏感性體驗,影響對“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用事實充實大道理,還可以避免說大話、空話,聯絡實際把道理講實。現在一些

大道理

所以讓人聽不進,就在於講得虛。

以小見大

思想是有差別、有層次的,講道理也應有層次。缺少層次,一下子跨越幾個臺階,會讓人感到道理離得很遠,接受不了。講者應擅長於小事情中講寓含著的大道理,於近邊事情中講可望及的遠道理,於淺表事情中挖掘可觸控的深道理。

反詰設問

把大道理分解成若干個問題,用問話提出。一則引發興趣,啟發大家共同思考;二則用以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使人覺得不是在灌輸大道理,而是在共同探討問題。這種方法,變聽為想,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反思,在拋磚引玉、換位思考中,讓“系鈴”人自己“解鈴”。

迂迴引導

正面一時講不通,不妨搞些“旁敲側擊”。講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剝繭抽絲,逐步引導,層層深入,最後“圖窮匕見”,將大家的思想統一和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有時也可借題發揮。講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這樣可以避免把講道理變成簡單的演繹論證,使教育物件易於接受。

理在情中有時講大道理,教育物件並非對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與講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來。這時講道理的人要善於聯絡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無令對方反感的地方,及時克服和糾正。尤其當對方牴觸反感情緒較大時,首先要以誠相待,要在理解、尊重、關心的原則基礎上,再講道理。

巧用名言

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發人深省,給人以啟迪。現在有不少青年人,對名人與名人名言有一種崇拜感。把大道理與名人名言巧妙地結合,可以把大道理講得耐人尋味,富有吸引力。

談心滲透

“大鍋飯不覺香”,講大道理僅靠在課堂上和公共場合講,受當時環境氣氛的影響,有些朋友可能聽不

。出現這種現象,有時就要開“小灶”,選擇一個恰當的場合,與對方真誠、平等地談心交流。

語言感染

以適應對方的“口味”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口語的魅力,把道理講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美妙的語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殼,它能吸引聽眾去深入理解“核心”。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樹立自信心,相信正確道理的威力;其次,要注意語言的訓練,努力提高表達的技巧。點到為止

話講得囉嗦就讓人厭煩,聽不

。有些人生怕人家聽不懂,翻來覆去地講一個道理,結果適得其反。正確的方法是,應該視情況因人出發,針對實際把握要講的內容,該講的一定要“點到”,同時又要注意留下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對方去領悟、消化。

言行結合

如何講話得體

有時

對方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條就在於講道理的人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贏得“講”的資格。把單純地講道理變成見諸於行動的邊講邊做,讓人在“看”中更好地信服,自覺地接受大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