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他的名字你一定聽過,但他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

2022-03-08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畜牧業

笪這個字念什麼

海上光啟

徐光啟是上海的名人,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第一人,他身上體現的是上海敢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去年,在宛平劇院推出精品原創越劇《海上光啟》,以此紀念徐光啟誕辰460週年。3月1日,該劇主創人員齊聚徐家彙街道,暢談創作背後的故事。

作為上海如意越劇團推出的首部原創大戲,《海上光啟》由青年編劇魏睿編劇,青年導演吳佳斯執導,上海越劇院越劇推廣人、演員沈歆雯飾演徐光啟;如意越劇團青年演員笪雪瑩飾演徐光啟的妻子吳琬君,如意越劇團團長、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金採風弟子童麗君飾演老年吳琬君。作品透過“治蝗蟲”“譯洋書”“種紅薯”“修曆法”等故事,講述了徐光啟從青年到晚年一生的主要成就,突出他“放眼看世界”的創新精神、“初心為民本”的高尚情懷。

他的名字你一定聽過,但他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

他的名字你一定聽過,但他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

據瞭解,《海上光啟》的創作緣起於2020年上海如意越劇團排演的越劇小戲《初心如一》。小戲透過回憶的形式再現了徐光啟一生的主要成就和人格光輝,演出後獲得了一致好評。排演過程中,越劇團團長、《初心如一》主演之一童麗君對徐光啟的瞭解不斷深入,於是萌發了排演一出大戲,將徐光啟的一生搬上舞臺的想法。從一出十多分鐘的小戲“擴容”到兩個小時的大劇並非易事。童麗君團長說:“是因為作為上海人的‘責任感’。”她回憶說,中學時代就在課本上知道了徐光啟這個名字,但如果不是排演《初心如一》,她對徐光啟始終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周圍很多人都是類似的情況,知道徐光啟這個人,但不瞭解他做過些什麼事。“作為上海的先賢,他不應該被遺忘。”徐光啟的扮演者沈歆雯也說:“在徐光啟先生身上能看到上海這座城市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融匯貫通。”

他的名字你一定聽過,但他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

在創作中,這支年輕的主創團隊用當下的眼光重新審視徐光啟,試圖走進四百多年前和我們喝著同一條浦江水、操著相似口音的偉人的內心。最終,他們找到了“樂觀”二字,也由此確定了《海上光啟》的風格基調。《海上光啟》的四場戲中,前三場都是詼諧幽默的喜劇風格,每每排到“治蝗蟲”“種紅薯”,排練場上總是笑聲不斷。幽默詼諧是《海上光啟》的主基調,但整齣戲卻並非“為了搞笑而搞笑”。笑中帶淚才是最高階的喜劇,也是《海上光啟》追求的目標。雖然性格樂觀開朗,但徐光啟的一生卻帶著悲壯的色彩。因為有了前三場喜劇風格的鋪墊,全劇最後第四場的悲劇性才顯得更加深刻。

他的名字你一定聽過,但他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

他的名字你一定聽過,但他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

童麗君說,人們瞭解徐光啟,往往更側重於他在天文科技、中外交流方面的傑出貢獻,卻鮮少知道他還是位廉潔奉公、兩袖清風的“徐青天”。明清之交學者査繼佐《罪惟錄》記載徐光啟生活極其簡樸,“蓋棺之日,囊無餘資”,不僅嚴於律己,而且教育家人、子女都以“經世致用、捐己奉公、勤學求索”為宗旨。《海上光啟》中從徐家只有徐安一位老僕,除了書籍、織機,家中幾乎沒有任何裝飾,家人始終身穿布衣等細節加以展示。在天津種番薯時,吳琬君背糧前來的情節,也來自對史料的發掘。徐光啟給上海任職的兒子徐驥的一封家書中寫道: “京中自老爺以下俱平安……只是米糧已盡,糧船又未至,日逐在此借米吃,甚懸望耳。”(手跡現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這些側面無不體現出徐光啟“仰望星空、腳踏大地”,對於當下也有燭照意義。徐光啟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的開拓創新不能為環境所容,最終不可避免地成為先行於時代的殉道者,《海上光啟》反映的正是這樣一種殘酷而沉重的現實,也留給演員和觀眾無盡的思考。

他的名字你一定聽過,但他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

近兩個月來,在廣泛聽取專家、觀眾意見的基礎上,劇組又對《海上光啟》進行了進一步打磨提高。2022年4月24、25日,該劇將再次獻演於宛平劇院,以此紀念徐光啟誕辰460週年。未來,如意越劇團還期待帶著《海上光啟》走進學校、社群,讓更多上海市民、年輕人瞭解徐光啟、瞭解越劇。

記者:柴斌、施昱辰

編輯:寧平英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上觀號作者:徐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