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翁仲原來是秦始皇時代的大將,為什麼唐代皇帝用他的形象作為儀衛

2022-02-28由 文蹤旅跡 發表于 畜牧業

歷史上有翁的皇帝嗎

唐代帝王們除了要按照宮城的樣子,在自己的歸息之地,修建一定規模的陵園之外,他們還把百官擁立的威儀和氣勢再現出來,陵墓列石制度因此而產生。我們現在依然能夠看到,南朝、唐、宋、明、清帝陵的神道兩旁,各具情態的石翁仲(石刻的文武官員),始終寂然地保守著一個王朝的氣勢和舊夢。

翁仲原來是秦始皇時代的一個大將,姓阮,身高一丈三尺(合今2。39米),忠勇憨厚、力大無比。秦始皇東征六國時,西面狄夷不斷滋事侵犯。為了保持西北軍事平穩,秦始皇令阮翁仲將兵把守臨洮(今甘肅省臨洮縣)。阮翁仲果然守土有責,不辱使命,多次擊退外族侵犯,一時間,名聲鵲起,保持了北方安定。翁仲死後,秦始皇用銅鑄造了一尊翁仲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作為紀念。後來,匈奴人來咸陽朝拜秦國,遠遠地看見翁仲銅像,還以為阮翁仲活著,都悄然轉身離去。此後,帝王們紛紛效仿,慢慢成為習慣。隨著金屬用途的擴大,阮翁仲的造像逐漸變為用石頭雕刻。後來,人們把銅人像、石人像稱為翁仲。作為衛士,翁仲逐漸被列置在帝王陵墓上。

翁仲原來是秦始皇時代的大將,為什麼唐代皇帝用他的形象作為儀衛

到了唐高祖李淵入葬獻陵的時候,用翁仲儀衛皇陵,已經成了大唐帝王喪葬的基本形式之一。公元635年(唐貞觀九年)農曆五月,李淵患上風疾。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他不想過多麻煩後人。在彌留之際,李淵下了一道詔書:

“陵園制度,務從簡約”

。而到底怎麼樣簡約,沒有人能夠知道。一個月後,風疾就淹沒了李淵的性命。

當時的治喪班子是相當龐大的,這個班子不光安排皇帝后事的整個細節,應當還細緻地推敲過皇陵的規劃,比如怎麼修建獻陵?地面都要有哪些建築?他們反覆斟酌過這些問題。後來,獻陵依照東漢光武帝原陵的規格和形制,修建在長安城北四十公里處的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縣)徐木原上。當年農曆十一月的庚寅日,一隊獵獵幡旗把大唐國葬的隊伍引向渭北高原上的獻陵。這是一座坐北朝南,用黃土堆積起來的覆鬥型陵墓,長方形的陵園夯築了規整的城垣,四面開著神門。

翁仲原來是秦始皇時代的大將,為什麼唐代皇帝用他的形象作為儀衛

獻陵神門之外列置了一對石虎,司馬道兩邊列置了一對華表(石望柱)、一對石犀牛和幾對翁仲。這些翁仲都圓雕而成,高達兩米以上。李世民希望司馬道兩邊的翁仲,能像先前那樣忠心侍君。就這樣,唐帝陵忝列翁仲的葬式,以習慣的方式在獻陵確立下來。

大體帝王的心思如出一轍,往後各朝代的帝陵都沿襲了這個習慣。

這些翁仲分為文官和武官兩類,文官翁仲持笏肅立、溫文爾雅,虔敬中透著睿智;武官翁仲,拄劍恭立、威嚴肅穆,森然裡藏著忠勇,它們大都身材魁梧、寬袍大袖、注視前方,唐代的雕刻藝術家們還賦予他們不同的個性特徵,有的若有所思,有的莊重森然,有的虔敬謹慎,有的神清氣爽。

翁仲漸漸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一個朝代的性格風骨連為一體。815年,柳宗元在人生失意之時,與朋友劉夢得分別之時,曾經慨嘆: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近人郭伯諧也留下了:

“行人慾問前朝事,翁仲無言對夕陽”

翁仲原來是秦始皇時代的大將,為什麼唐代皇帝用他的形象作為儀衛

帝陵翁仲的命運,似乎比皇陵本體要好一些。五代溫韜盜掘渭北唐陵的時候,實在對陵園地面的石刻不屑一顧。那時候,他沒有辦法弄走一尊重達幾噸甚至十幾噸的翁仲,就是有辦法弄走這些前朝故物,他實在不知道這些龐然大物對自己的將來有什麼好處。

唐陵翁仲直接見證過皇陵遭到的匪禍,而自己終無大恙。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唐陵石刻一直沒有引起盜墓者的興趣。只是,1959年,陝西博物館(今西安碑林博物館)由獻陵拉走一隻石虎(身長2。5米、高1。7米、胸寬0。85米,重約20噸)。1960年,又拉走了一隻走姿石犀牛(身長3。3米、高2。1米、寬1。2米,重約3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