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陝西綏德縣大王墕尋訪記

2022-02-26由 陝北陽光 發表于 畜牧業

礆是什麼意思

陝西綏德縣大王墕尋訪記

大王墕墕村貌

大王墕是個偏僻的小山村,人口最多時也就90來戶,400來口人,屬綏德縣四十鋪管區。村子坐落在大理河與無定河的分水嶺上,朝東下山順溝十五里 ,依次是王家峁、馬莊、苗莊、王家橋、崔家圪佬到無定河川,過河是四十鋪鎮,人們習慣叫東川。朝西南下山順溝十里是石家灣,即大理河川。順下游東向30裡是綏德縣城,順上游西向30裡是縣城雙湖峪。

大王墕雖屬四十鋪管區,但村莊主方向朝西,出路在西川,感覺四十鋪又背又遠又過河(過去乘船,現在有了橋),很不方便,走縣城比東川近的多。人們常說,當初為什麼不分在石家灣管區呢?後來才懂得,這個村的土地古來屬東川,看來地域問題是個複雜的歷史問題,輕易不好改變。

陝西綏德縣大王墕尋訪記

風景秀麗的小山村

大王墕四面環山,中間有一平塔,形成一山中小盆地。周圍山窪上植滿梨、杏、桃、蘋果等各種果樹,房前屋後等莊郭地全是棗樹。每到春天,都是花。最先報春的是粉紅俏麗的桃花,桃花未謝,緊跟著白裡帶粉的杏花又開。隨後是雪白的梨花和蘋果花爭相鬥豔。站到高處極目四望,山灣溝塔滿是花的世界,真乃名副其實的花果山。

到了夏天,整個山莊又變成綠的海洋,山峁溝塔就像波濤起伏的浪濤。有人站到對面山上給村莊拍個全貌,只見一排排窯洞隱沒在綠樹蔭中,只露出藍色的彩鋼頂棚。

陝西綏德縣大王墕尋訪記

和諧殷實的小山村

大王墕雖然是山鄉小村,但在周圍十里八鄉也算是小有名氣的富足村莊。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村裡五十來戶人,養四十多頭毛驢,五十七頭駱駝。毛驢是山裡人耕地、馱水、拉磨、馱運、趕集、走親訪友須臾不能離開的生產工具。拉駱駝是大王墕人的主要副業,村裡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或自養或攬工都拉過駱駝。也有趕毛驢趕騾子搞馱運的。總之,大部分人是趕生靈出身。

那時候趕生靈主要是走西口。順大理河一直向西,經三邊、寧夏以及內蒙,是老一代人常走的熟路。由於經常與草地達子打交道,村裡好多人會說蒙語。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講拉駱駝走西口的奇聞異事。

由於村莊坐勢高,人們做莊稼不太爬山。春天送糞,秋天背莊稼方便省力的多。以後有了架子車,陸續有了拖拉機、農運車,各山樑圪峁都鏟開車行道,人們的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

大王墕人古來就懂得水土保持因地制宜。莊郭地育棗樹種西米,既耐汙染又淨化空氣。周圍山窪種果樹,站在自己家礆坢上能看得見,好管理。出村口較遠山地種莊稼,這是莊稼人一代代總結出來的。因為都是山窪地,溝渠打埂子(小霸)挖水窖,也有人修梯田,我二大就是這方面的模範,五二年出席過縣勞模大會。村裡出過許多種地能手,特別是夢仙四老爺,不但能吃苦會經營,而且能根據春前氣候判斷出本年適宜種什麼作物,一直是村裡第一農業大戶。

大王墕人勤勞善良,莊風淳樸,村裡非常團結和諧。出門的、在家的、種地的、趕生靈的、做生意的,都能互相協作,密切配合。雖沒有富商,但家家豐衣足食。村民勤勞厚道,個個是過光景的好手。村裡歷來沒有打光棍的,也沒有吸毒賭博偷盜等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的人員。

上世紀最困難的年,我們村較別的村情況好的多。比如說問媳婦,不但川裡姑娘往大王墕走,幾個城裡洋學生也成了大王墕的媳婦,原因是來到大王墕有飯吃。

陝西綏德縣大王墕尋訪記

歷經磨難的小山村

大王墕真正困難時期是六二年至八二年之間這二十年。那是由於長期極左路線的影響,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再加大集體一鬨上,出工不出力,勞動效率極端低下。而且把全部勞力都集中在有數的山窪薄地上,不能發揮每個人的善長,造成生產力的極大浪費。發展到七十年代,人們實在爬不住了,人員開始大量外流,紛紛自找門路向外移民。僅七二年至七六年之間,向南有延川、延長、甘泉、白水、彬縣,向西有靖邊、定邊已至寧夏,向北內蒙等,共移民二十多戶八十多人。人常說,“好出門不如歪在家”。一個青年光棍到也罷,特別是成年人,拖家帶口,背井離鄉,來到一個舉目無親的生疏環境混生活,完全是形勢所逼,實實的不易啊。

改革開放後,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不僅能吃飽飯,而且家家修起新石窯或小洋房,一律現代化裝修,和城裡無大的差別,家家戶戶通了電,安上自來水。周圍山上樹更密,水果種類更加豐富。一條硬化公路穿村而過,貫通東西交通,出入非常方便。

由於生活質量的提高,再加山高樹密,空氣新鮮,村裡出現了許多長壽老人。80歲的普遍,90歲的常見,100歲的出現,是全縣的長壽村。

陝西綏德縣大王墕尋訪記

王姓家族從哪裡來?

傳說大王墕王姓從橫山縣爛泥灣村的磚窯起身,第一步落腳在東川王霍砭。王霍砭住了不到一年,又走到大王墕。聽王祝周說,他小時候跟拉駱駝的從榆林川下來,老人指著魚河堡對面方向說:“爛泥灣就在那裡,磚窯現在還有”。那是51年吧?沒有去考察,不知道磚窯現在是否還在?

王姓來此之前,村裡住著四十鋪張家(即張守業先輩)和袁家砭袁家。他們都不是固定住戶,只作為種莊稼的一個據點,農忙了住下來生產,農閒和過年過節就回家了,他們的戶口分別在四十鋪和袁家砭。

王姓來此再沒有離開,以後在此坐下老墳修起了廟,才算是正式村莊了。後來,袁家也在本村坐下老墳,成為村裡固定住戶。雖然袁家現在也只有二十多口人,但他們才是大王墕的老戶。

陝西綏德縣大王墕尋訪記

王姓人來此有多少年?

一族人在一個地方坐下老墳修起廟,是建村的標誌。王姓來到大王墕修了兩座廟:龍王廟和佛家廟。聽說佛廟在前,龍王廟在後。相隔多少年說不清,現在只存佛家廟鐵鐘一口,鐵鐘銘文顯示時間: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日(公元1793年),廟王:王英。還有長子、次子、侄子等王姓人10名,沒有其他姓氏人名,說明此廟是王姓人來此所建。而且肯定在乾隆年。龍王廟鐵鐘銘文顯示,初來大王墕是弟兄倆,一個叫王英,一個叫王耀。還有許多人名,因為與現代所知人名聯絡不上,所以沒人記得。兩口都有王英這個名字,說明是同時代的。

文革前兩座廟有四通石碑兩口鐵鐘,上面字跡清楚,記載詳細,有很多人名,可惜被文革時全砸了。龍王廟鐵鐘也不知去向,所有村史資訊就此消失。

數墳頭。老墳灣是大王墕絕大多數王姓人的鼻祖,共坐三輩。以後雖然分門另請老墳,但門頭輩分清楚。文字輩是我爺爺輩,現在已全部去世。文字輩(包括文字輩)以上共八輩,下來鳳字輩,以下到現在又六輩,說明至今共了十四輩。假如王英初來時30歲,建廟時50歲,2020—1793(建廟時)=227年+20年=247年。說明王姓人來此大約247年左右。

大王墕村名來歷

佛廟鐵鐘銘文顯示,村名叫“大窪墕”。“墕”的意思是兩黃土圪墶之間相連的低凹處,形成一個大豁口,土話叫墕口,村裡人叫場墕。“場墕”的意思是這個墕口大,是村裡的標誌性地形,是東來進村的大門。進場墕先上一道大坡窪叫腦坢窪,腦坢窪隔溝對面也是一道大窪叫背窪,兩道大窪在場墕連線起來。莊稼人看地形起名字,所以叫“大窪墕”。王和窪本地土話同音,後來在村裡人都是王姓的情況下,登記時自然寫成了“大王墕”。今天如果不看鐵鐘,誰也不知道“大窪墕”這個原始村名。

大王墕王姓人口的繁衍

大王墕百分之九十五王姓人口都屬老墳灣祖先的後人。共分六門,實有四門,即大門二門三門六門。沒有四門五門,可能未成年夭折或者是沒留下後代。這六門肯定是親弟兄,但不是王英的兒子,應該是王英的孫輩或更小輩。其他人哪兒去了?聽王家崖(nai)王海燁說,他們村王家是從大王墕走出去的,他小時候跟著老人們來大王墕老墳灣燒過紙,(大約五〇年左右)。還聽王治山說,他與延安老幹局一名姓王的老幹部聊天,老人說他是子長人,他們村王家也是大王墕走出的,可惜事隔多年,沒記住村名和詳細資訊。只聽說老人的女兒當時在信訪局工作。我也沒來得及去訪問,或許還能找到一些資訊。

大王墕還有王廣成、王生民兩大家,這又是老墳灣體系以外一族,具體歷史關係也說不清。傳說這一族在回回反亂時遭到集體殺害,僥倖活下來的以後輩輩單傳,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王生民這一輩才發展到12名。

與大王墕是本家的村莊有王家橋、塔上、張山、子州王礆,這些村莊因代代相傳,能識上輩分,但歷史淵源絲毫沒有線索,或暫時沒有線索。

旅遊景點導遊詞,紅色景點導遊詞,雲南旅遊景點導遊詞

小蘇珈

購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