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地理條件制約下的古代中國社會

2022-02-24由 阿潔說歷史 發表于 畜牧業

鳴什麼收兵的成語有哪些

傳統觀點認為,社會是一個從低階形態向高階形態不斷髮展和進步的過程。然而,在春秋戰國之後的2000多年裡,中國社會一直保持著小農經濟的古老狀態。人們早就注意到,埃及、印度和巴比倫等比中國更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古代文明,並沒有自發發展,也沒有產生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這些情況促使人們思考社會形態的演變規律是否普遍適用?

地理條件制約下的古代中國社會

現代經濟學認為,人類行為是為了滿足需求,而滿足需求必須有代價,這就導致了成本效益比較的問題。人們經常面臨成本效益比較的問題,即“權衡”。當然,技術發明和創新活動也適用這一原則:只有那些預期收益高於預期成本的發明專案才會有人在研發上花費時間和精力。如果一項發明對整個社會有很高的效益,但是發明人的私人收入不足以支付成本,那麼沒有人會花費私人財產來開發它。人類發明時鐘的過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原理。

地理條件制約下的古代中國社會

商品市場發展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人參與市場交易。人們參與市場交易以獲取利益。商業利益來自產品生產成本的差異。在古代條件下,產品生產成本的差異主要取決於自然和地理條件。

地理條件制約下的古代中國社會

如前所述,商業利潤來自產品生產成本的差異。差額必須高於運費才能兌換。從經濟上講,能夠承擔長途運輸成本的貨物是有限的。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只有黃金和珠寶等貴重物品,或瓷器、絲綢、香料和茶葉等價值較低但來源有限的特殊物品,才能承擔長途運輸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