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對話米其林一星餐廳莆田創辦人——方誌忠

2022-02-23由 創業邦 發表于 畜牧業

莆田是什麼菜系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企航新加坡,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本期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米其林一星餐廳的創辦人方誌忠先生。源自新加坡的福建菜餐廳莆田成立於2000年,從吉真那路一家平凡的街邊菜館起步,在十幾年間,迅速發展至海內外知名連鎖餐飲品牌。

對話米其林一星餐廳莆田創辦人——方誌忠

完整版採訪請看下文:

Q1:請簡單介紹一下您自己還有莆田這個品牌。

方誌忠:我叫方誌忠,2000年我來到新加坡,同年創辦了莆田。那個時候主要是帶著小孩子過來讀書,就想著找一個適合自己做的事情。

2000年開始,我自己帶著店裡面的同事一起打理生意,從那個時候我覺得就形成了莆田的文化基礎,大家會互相及時溝通,關係也特別密切,所以我覺得莆田是一個有目標,而且不斷超越目標的家文化企業。

對話米其林一星餐廳莆田創辦人——方誌忠

位於新加坡吉真那路的第一間莆田,圖片來源:Channel NewsAsia

我們的價值觀有八個字,首先就是用心,用心做好東西,就像21年前,就算莆田是不知名的菜系,只要我們用心把它做好的話,也會受到市場的認可。第二個是堅持,做餐飲其實不算是什麼大生意,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街邊小店,有些事看起來很小,但是你堅持做了一年、兩年,21年,就不一樣了。第三個是透明,我有任何的想法都會跟店裡的小夥伴溝通,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到後來,我們也把經營的財務報表公開,決策也是透明的。第四個就是分享,透過大家共同努力獲取的成功應該拿來分享。以前是稅後1/3,我們現在把稅前盈利的1/3給到團隊一起來分配。我們認為只有分享才能讓企業走得更遠。

Q2:請與我們分享一下莆田的發展旅程。

方誌忠:我一直沒有企業發展的規劃,我當時到新加坡還不太習慣這裡的食物,特別想念家鄉的味道,我想到了莆田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食材,也希望把家鄉的味道帶到新加坡,這個就是初心。我有一點堅持就是要尋找最好的食材,就像媽媽一樣煮菜給我的客人吃。所以買任何食材的時候,我都會選擇最好的,只要客人開心,再貴我都願意買。

當然在不同的階段,我們也會抓住一些機會擴張。我們最辛苦的階段是2000年到2003年碰到SARS(非典)的階段,那個時候,新加坡人不太認識莆田,生意有限不飽和,又碰到SARS。SARS過了之後,我就開始不斷地擴大店面。到了2005年,市場轉好,我們把樓上也開起來了。在不同的時期有適當的擴張,你自己能夠做這個決定很重要。擴張的時候你要考慮,團隊的能力是否能跟上,其次是消費者對你的擴張是否認可。

說到莆田真正的發展,另外有一段故事我必須要講。2007年,有一天我在店裡面忙,有新加坡標新局(現為新加坡企業發展局)的兩個官員來到店裡,問我說,方老闆,你這個店的生意做得不錯,你有沒有想擴張、想發展?

我聽了,說當然想,但是的確我覺得自己能力上有欠缺。他們說不要緊,我們會推薦一些顧問給你們,你們去了解一下。就這樣,我單個禮拜就接觸了企業管理和品牌升級的顧問公司,然後當場就確定要做這個專案。當時兩個專案要20萬新幣。對我當時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是我說20萬就20萬,哪怕政府不幫我,這20萬我也要做。關鍵的時候,創始人的一些決定是很重要的,現在來看,當時這是一個企業轉型的決定。同一年我們用了差不多半年多的時間把這兩個專案都做好了。2008年我們開始進入商場,15個月的時間,我們就在新加坡開了五間店。

其實2008年是整個經濟環境非常不好的一年,但是我們那個時候也沒有太關注市場外部的環境,我總覺得只要把東西做好了,客人喜歡了我就有生意,到現在為止我還是比較注重於企業內部,怎麼把內部的食品看好、看緊,怎麼把員工的培訓做好、做成。關鍵的還是企業本身內部的這些提升、升級。

Q3:您當時為什麼會進入中國市場?

方誌忠:主要是來自於國內朋友的一些正面反饋。當時要進入中國這個大市場之前,我們抱著學習的角度,以及作為進入內地的試溫,先進入香港這個美食之都試探一下。在香港做中餐的人比較多,而且這個市場活躍度也比較高。我們2014年到香港,不到一年的時間,在香港的反應都很好。

所以2015年我們就進軍中國內地的大市場了。那個時候選擇了上海,就想說直接去到競爭最激烈的地方。這也是很挑戰的,因為太多的好東西、好品牌都在上海。上海開完之後,我們也接連受到廣州、深圳、北京業主的邀請,差不多兩三年的時間,我們把北上廣深都給布點做起來。

Q4:您覺得中國市場和新加坡的市場有什麼區別嗎?

方誌忠:最大的區別就是市場規模。當然,區域文化也不一樣,新加坡跟香港不一樣,香港跟上海也不一樣,上海跟北京也不一樣,北京跟廣州、深圳不一樣,所以我覺得挑戰在於這裡。這個差異有兩種,一種是外部的文化差異,消費者消費習慣的差異,另一種是內部差異,就是員工文化的差異,不同城市的員工受到區域文化的影響,各自的想法、方法、方式都不太一樣。我們去到上海的時候,就發現這些店面雖然是莆田,但是整體的調性、風格都不是莆田的。

要問我的經驗,最重要的就是你去到一個地方的時候,能不能把你自己的企業文化帶過去?或者你在當地尋找職業經理人的時候,文化的匹配度是否是高的?大家的價值觀是相似的?這一點我覺得特別重要。因為這個文化決定了你未來的任何動作。

Q5:對於新加坡企業想要出海到中國市場,是否可以分享一些建議?

方誌忠:做自己的行業,讓自己的產品去到中國市場,我覺得這個是很基本的。拿出自己最拿手的東西,你做的行業、做的產品,透過你的產品優勢去中國看市場。中國的市場其實沒那麼可怕,很多的企業家都覺得看不清楚中國市場,但是其實是因為你沒有了解它才造成了恐慌。

可能進入中國市場最大的挑戰並不是業務相關的。業務上的東西,我們在市場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最大的挑戰反而是業務外的事情,會讓你覺得是無力感,比如說稅務局、消防、食藥監局、海關等各種的政務部門,我覺得那個是需要一些本地資源協助的。所以我的建議是尋找各種資源,你能信任的朋友,或者是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又或者是找中國比較大型的顧問公司、諮詢公司,他們會幫你解決很多問題的。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