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無雙畢竟是家山》:是山,是畫,是故事,也是情

2022-02-20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畜牧業

山是幾畫怎麼寫

「本文來源:杭州之聲」

杭州的山不僅有壯麗風光,還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蹟。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吟詠歌頌和老百姓的口口相傳,又留下了眾多彪炳千秋的文學作品和動人心絃的傳說故事,從而形成了杭州山脈的燦爛文化。

徜徉在杭州的群山中,你可以真正體會到江山如畫、歲月如歌,它們已經超出一般的自然景觀,成為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登山看山 ,品文化

重磅推薦

↓↓↓

《無雙畢竟是家山》

《無雙畢竟是家山》:是山,是畫,是故事,也是情

作者簡介

趙晗,1987年生於江蘇泰興。館員。曾任高中語文教師,現供職於杭州市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杭州市曲藝家協會秘書長。熱愛文史和藝術,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無雙畢竟是家山》講述了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山脈風景和文化。杭州的西部、中部和南部被延綿起伏的山脈丘陵包圍,“三面湖山一面城”的獨特格局賦予了這座城市與眾不同的氣質。山脈,給予杭州沉穩大氣;山脈,給予杭州靈動秀美;山脈,給予杭州豪邁慷慨,山脈,給予杭州溫婉綽約。杭州的山脈是幸運的,千百年來,在這綿綿群山裡,多少人讚美過山川的壯麗,多少人謳歌過生命的美好;多少人體悟過人生的意義,多少人感嘆過時運的不濟。他們不約而同地匯聚於此,用筆墨,用兵戈,以至用一生譜寫了一幅幅人文自然交融的錦繡畫卷。

乾隆皇帝封賞天目山“大樹王”

“眾峰來自天目山”,天目山自西南經錢塘向東北延伸,長約200公里,寬約60公里,山地兩側多低山丘陵寬谷景觀。田汝成《西湖遊覽志》記載:“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鍾靈鋶秀於其中。”天目山,便是杭州諸山的源起。

天目山是夏日清涼的避暑勝地,不僅現代人喜歡這裡,清朝時,乾隆皇帝也曾多次巡山,並封賞了一顆樹為“大樹王”。書中這麼寫道:

上得半山腰,乾隆已累得腰痠背痛,一屁股在一棵柳杉下坐了下來。這時,突然樹葉哆嗦發抖,招來一陣不大不小的山風。乾隆剛坐下時,身上汗涔涔的,經此風一吹,不由打了幾個噴嚏。太監大驚,難道這樹也來討封不成?他連忙問乾隆:“陛下,您看這棵樹大否?乾隆抬起頭來一看,此樹樹冠如傘,遮天蔽日,徑大枝粗,盤根錯節,不禁脫口誇道:“大!大!”說完,用手去抱那棵大樹,可哪裡抱得過來。幾個隨從人員忙過來幫忙抱,還是抱不過。乾隆便解下玉帶纏繞其上,方才圍過一圍。這時乾隆笑著說到:“好哇!這大樹繫上朕的玉帶,他真的成王了。”從此,這棵柳杉就被稱為“大樹王”。

《無雙畢竟是家山》:是山,是畫,是故事,也是情

葛嶺,葛洪的煉丹之地

葛嶺,名稱由來是東晉時期的著名道士——葛洪。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東晉道教理論家、著名煉丹家和醫藥學家,世稱小仙翁。

葛洪的煉丹地點就在西湖邊的葛嶺,那麼他為什麼會選擇在這煉丹呢?書中寫道:

據說,葛洪初到杭州時,遍遊湖山,選擇結廬的好地方。南屏山他嫌其太露,靈隱那邊怪其偏枯,孤山又討厭其淺隘,都不滿意。這一天,他從棲霞嶺向西而行,忽然看見一座山嶺蜿蜒而前,在嶺上可以看到升起的朝陽,在嶺下結廬,可以潛心居住,嶺頭安放一個石頭,可以靜坐。而且此地有泉可一取水,有地方可以安放煉丹的鼎。最妙的是雖然西湖遊人攘攘,但這裡卻鬧中取靜,罕有人至。葛洪不覺大喜,說道:“這裡就是我的居所了。”於是出錢買地,建造了一座抱朴廬居住。並在廬舍中安爐設鼎,煉化丹藥,每天端坐於嶺頭,觀察天地變化的玄機,參悟內心的哲理。

超山,十里梅花香雪海

超山之“超”,不僅體現在這獨特的地形和秀美的山色上,也體現在那聞名遐邇的梅花勝景上。超山彙集了30多個品種的梅花,每當冬末春初,梅花綻放,方圓十里遙天映白,如同飛雪漫空,故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美譽,成為與蘇州鄧尉、無錫梅園齊名的三大賞梅勝地。超山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梅花的呢?書中寫道:

“南宋何熹之《重修福臻寺並增建鐘鼓二樓記》中記載,福臻寺“左有玉梅交徑,不減林氏孤嶼;右有銀杏參天,猶抱晉時老幹”。據此,人們多把超山植梅

追溯到五代後晉時期。這樣算來,超山梅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從此以後,無數遊人和文人墨客在此駐足流連,留下了眾多佳話,也給這座山丘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內涵。”

吳昌碩酷愛梅花,生前植梅數十株,寫梅、畫梅、題梅作品不下數百件。幾乎每年年初,他都要來到超山探梅。他還寫下一首著名的詠梅詩:“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

《無雙畢竟是家山》:是山,是畫,是故事,也是情

《杭州優秀傳統文化叢書》

“杭州優秀傳統文化叢書”是一套旨在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堅持“講故事、輕閱讀、易傳播”,充分呈現時代特色、全域特色、故事特色、開放特色。

整套叢書包括一部專著和十個系列一百餘冊圖書,內容涵蓋城史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遺蹟文化、辭章文化、藝術文化、工藝文化、起居文化、風俗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既有全面展示,又有亮點凸顯。

為了吸引更多讀者尤其是年輕受眾,叢書一改以文史專家為主要作者的習慣做法,邀請省內外作家擔任主創團隊,組織文史專家、文藝評論家把關提升,以豐富的歷史故事承載優秀傳統文化,以細膩的對話和情節蘊含優秀文化思想,但願成為一套令人開卷有益、愛不釋手、喜歡推介的好書。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葉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