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直諫者魏徵,他一生直言進諫,是唐朝最負盛名的諫臣

2022-02-20由 青柑故事館 發表于 畜牧業

直言進諫怎麼讀

魏徵,唐朝名相,因直言進諫而盛名,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他之前在太子李建成的手下,李建成對他待遇豐厚,後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聽說:魏徵常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李世民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你可能都沒機會問我這個問題。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於是赦免魏徵。

直諫者魏徵,他一生直言進諫,是唐朝最負盛名的諫臣

魏徵劇照

貞觀元年,李世民登上帝位,有志建立盛世,多次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葬在昭陵,李世民拉著魏徵一起悼念,他問魏徵:你看見昭陵了嗎?魏徵說:沒看到。李世民急了說:這眼前不是嗎?魏徵說:我還以為你說的是獻陵。獻陵是李淵的陵墓,李世民知道魏徵說想勸他不要只顧著悼念亡妻,而忘記父親。魏徵敢於直言,他一生直言進諫,是唐朝最負盛名的諫臣。

直諫者魏徵,他一生直言進諫,是唐朝最負盛名的諫臣

李世民劇照

那應該怎樣理解李世民與魏徵的君臣關係呢?

李世民與魏徵的君明臣賢組合,基本全靠李世民達成。如果

給魏徵換任何一個皇帝,他都成不了魏徵。

別的貞觀大臣,和魏徵不一樣。如果把他們的身份和經歷等量代換到別的朝代,他們依舊是時代人傑。

直諫者魏徵,他一生直言進諫,是唐朝最負盛名的諫臣

房玄齡劇照

拿房玄齡來說,如果等量對換到別的朝代

,他就是蕭何、張良,是趙普,只要不遇上朱元璋這掛的,混個功成名就、高官厚祿、善始善終,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即使遇上朱元璋這掛的,也能混個功成名就,也能混一陣子高官厚祿,只是很難混上善終了。

魏徵不行,他只有碰上李世民才是魏徵

魏徵是個幸運之星,怎麼說呢?

魏徵出身貧寒,少年喪父,孤苦伶仃,流落到道觀,一直呆到隋末大亂才出山。

魏徵的第一個主公是元寶藏。

元寶藏一個普通郡丞。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了,魏徵肯定是沒什麼去處,才投奔了元寶藏,他當時沒有更好的選擇了。然而,幸運之星降臨了,魏徵替元寶藏寫的疏奏,被李密看到了!雖然李密欣賞的僅僅是魏徵的文采,而非謀略,但是,這是魏徵職業生涯的一個飛躍!

直諫者魏徵,他一生直言進諫,是唐朝最負盛名的諫臣

李密

魏徵的第二個主公是李密。

不過,他在李密的陣營,地位並不高。他獻給李密的策,李密並不採納。他後來見不到李密了,又給李密的長史鄭頲獻策,被鄭頲批判是老生常談,沒有用。李密失敗了,魏徵跟著李密投降了唐朝。

魏徵的第三個主公是李淵。

魏徵雖然勸說過李勣,讓他獻地,但李勣本來就打算獻地。這個功勞並不屬於魏徵。之後,魏徵被竇建德俘虜。魏徵選擇了為竇建德工作,李勣卻一直想著忠於大唐。他倆明顯不是一路人。這就更說明,李勣獻地的功勞,並不是魏徵的。

直諫者魏徵,他一生直言進諫,是唐朝最負盛名的諫臣

李淵

魏徵的第四個主公是竇建德。

但竇建德也是看中了他的文采,並不欣賞他的謀略。後來,竇建德投降了唐朝,魏徵跟了李建成

魏徵的第五個主公是李建成。

魏徵在東宮的地位如何呢?一開始,排在韋挺、王珪之下。武德七年,楊文幹事件發生後,李淵流放了韋挺和王珪這兩個主要的東宮負責人,沒有注意到魏徵。韋挺、王珪被流放後,魏徵就成了東宮最重要的大臣。

直諫者魏徵,他一生直言進諫,是唐朝最負盛名的諫臣

李建成劇照

但是

魏徵的謀略水平,簡直太差了

魏徵的思維差到了什麼程度呢?張良運籌帷幄,讓呂后給劉盈請來了商山四皓,幫助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這計策一般人想不出來,可是至少能夠看懂吧。但魏徵是看不懂的,還批判張良不幫忙:

張子房,漢王計畫之臣,及高祖為天子,將廢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爭也。’終不敢復有開說。

不久後,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就死了。但這對魏徵倒是個好事。

直諫者魏徵,他一生直言進諫,是唐朝最負盛名的諫臣

玄武門之變劇照

魏徵遇上了他的第六個主公李世民。

魏徵真正的貢獻在於諍諫,他雖然也當過參議朝政的宰相,但總領朝政的是首輔房玄齡,像魏徵一樣可以參議朝政的大臣很多。

魏徵貞觀七年當了門下省的最高長官,一直到貞觀十七年。理論上,門下省可以封駁詔書,但在實際操作中,封駁詔書的並不多,零星的案例會被記載下來的。魏徵心憂百姓,有勇有識,一生進諫200多件事,對貞觀之治貢獻很大。

直諫者魏徵,他一生直言進諫,是唐朝最負盛名的諫臣

此後,

魏徵成了李世民的鏡子

。他們是明君賢相的代表,是千秋頌揚的佳話。歷朝歷代,能忍受魏徵這種諫臣的,大概也只有太宗皇帝了。

結束語

魏徵與太宗相輔相成,魏徵更像是對太宗皇帝的一種烘托

,有了魏徵這樣一個人物,更能凸顯出太宗皇帝的英明神武,寬宏大度,從諫如流,從而也就不難理解“貞觀之治”的產生和其深刻的歷史意義,以及其重要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