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因為仁義而亡國的皇帝—苻堅,證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2022-02-10由 執筆談古今 發表于 畜牧業

苻堅皇帝來過海南嗎

說起前秦皇帝苻堅,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必然是著名的淝水之戰。

在這次戰役中,前秦皇帝苻堅親率百萬大軍進攻東晉, 企圖一舉統一中國。不料卻被東晉的八萬人軍隊輕易打敗,淝水之戰也就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此戰讓謝安聲名鵲起,成為一代名將。而一敗塗地的苻堅不久也身死國滅, 他 “投鞭斷流”的豪言壯語也成為歷史書上有名的笑柄。

因為仁義而亡國的皇帝—苻堅,證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歷史是非常殘酷的,向來是以勝敗論英雄的,所謂不以成敗論英雄,只是一些人的美好幻想。

無論你做得多好只要你失敗了,對不起,你所有之前所有的成為都化為烏有,苻堅就是典型的例子。

現在的歷史課本上只記載了苻堅投鞭斷流和草木皆兵的反面故事,對於苻堅的雄才大略和仁義無雙連提都不提,似乎這位一代雄主就是個徹頭徹尾的笑話。

其實,苻堅的輝煌業績很值得後人稱道的,儘管他是一個失敗者, 但他仍是一個悲劇英雄, 亂世中的一代雄主。

史學家范文瀾曾說:“苻堅在皇帝群中是個優秀的皇帝。 他最信任的輔佐王猛, 在將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將相。”

因為仁義而亡國的皇帝—苻堅,證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作為失敗者的苻堅, 有什麼功績值得如此稱道?為何雄才偉略的雄主竟然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為什麼我說他是因為仁義而亡國?今天,我們可以透過塵封的史冊,一起講講這個悲劇的皇帝。

苻堅所處時代正是是著名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亂世,這個時代簡直就是漢人的地獄,當時整個北方戰火連綿不絕,百姓死傷慘重,漢人甚至被當成兩腳羊吃掉。

因為仁義而亡國的皇帝—苻堅,證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而苻堅的出現,可以說是這個亂世中的第一束曙光,相比較於其他殘忍嗜殺的胡人皇帝,苻堅可謂是個標準的異類。

史書記載,苻堅從小就對漢文化非常感興趣,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其人博學多才藝,有經世安邦的才能,並善於籠絡英雄豪傑,有改變天下的豪情壯志。

也正是這份豪情壯志和博才多藝,才能讓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王猛,對他一見如故,傾心輔佐於他,助他成就霸業。

因為仁義而亡國的皇帝—苻堅,證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前秦政權在苻堅統治時期, 興辦學校、 弘揚儒教、 施行“仁義德治”。 此舉促成前秦政權的興盛, 統一了北方,而又為其後的敗亡埋下了禍因。

當時在王猛輔助下,苻堅在政治上綜合儒法,重用漢人,抵制氐、羌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

在地方上,則著力打擊不法豪強,派遣使者巡視各地,考察地方官的治績和民間疾苦,安定社會秩序。

在經濟上,苻堅非常重視農業的生產,他即位後,就與民生息,勸課農桑,並且以身作則,自己下地親自耕田,皇后則親自養蠶織絲。

因為仁義而亡國的皇帝—苻堅,證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除此之外,苻堅還興修水利,減免田租,禁止奢侈,後宮都不允許穿絲綢,衣服不能拖地。

在文化上,苻堅推行儒學,興辦太學,他曾親自到太學視察,過問學校的管理工作,並考察學生們的學習情況。

縱觀苻堅的所作所為,完完全全就是一副明君的做派,這也是王猛等人為何會傾心輔助苻堅。

正是在苻堅的治理下,前秦的國力大幅增強,從偏居關中一隅,到消滅北方的各個割據勢力,最終統一北方。

因為仁義而亡國的皇帝—苻堅,證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既然苻堅這麼厲害,為何會在淝水之戰中一敗塗地?

首先,是苻堅太過於仁義了,篤信儒家德治的苻堅,不斷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 把忠孝恩信理念滲透到 “仁義德治” 的治國之術中。

甚至對自己的敵人,不論是投降者還是戰敗者, 都免罪封官,比如前燕的慕容氏家族,比如投降的羌族姚氏家族,苻堅都對其一視同仁的重用。

即便王猛屢次勸諫,苻堅依然不為所動,堅持以信義為重,但是這些舉動實則是縱容了這些野心家。

正所謂,小人畏威不畏德,苻堅對這些人的一味寬縱不僅沒有換來他們的忠心,反而,在淝水之戰後這些人群起而叛之。

因為仁義而亡國的皇帝—苻堅,證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其次,在於王猛的過早離世,作為政治家,王猛的治國之術, 除重儒術,還兼法治。而在王猛死後,前秦的法治日漸頹廢,開始重儒術,輕法治。

苻堅在王猛卒後的統治已不自覺地背離了其儒法雙修的治國之術, 而只是極端地以儒教德治行之,導致內部開始出現種種問題。

其實,苻堅的舉動,是以施恩於人而人莫之恩, 盡誠於人而人莫之誠,是 “重小信而輕社稷”。

其推行的 “仁義德治 ”, 在沒有法治的保證下,不過是鏡花水月,這些亂世的野心家不是能以德化之的人。

將這些人留在身邊,並授予高官厚祿,若無風吹草動,則能安之順之。一旦出現變故,這些人便群起而叛之攻之,而前秦也因此而敗亡。

因為仁義而亡國的皇帝—苻堅,證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更何況儒家宜用於治世,不宜於亂世。苻堅待人寬容,以恩稱著,若在太平盛世,還為可取,但他那時戰亂連連,若想做成事,定要恩威並施。

只有恩威並重,才能有效遏制叛亂的發生。而苻堅則有恩而無威,對叛降者也很少誅殺,以至於一些人屢次反叛。

司馬光評論苻堅此舉時說過:每得反者輒宥之,使其臣狃於為逆,行險徼倖,雖力屈被擒,猶不憂死,亂何自而息哉!

意思是苻堅的寬容讓其手下根本就不畏懼他,反正造反失敗也會受到寬宥,不會被處死,萬一造反要是成功了可就啥都有了,其臣下都是這種心態,前秦帝國的崩潰也就是註定的事情了。

因為仁義而亡國的皇帝—苻堅,證明了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所以,正如我開頭所說,好人是當不了好皇帝,正所謂慈不掌兵,對於一個優秀的君王來說,狠毒也是一種必備的品質。

因為對敵人的寬容便是對自己的殘忍,對敵人的狠毒,才是對民眾真正的仁慈。

本來在苻堅手中,亂世已經終結,百姓們已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可是正是因為苻堅的仁慈,導致統一北方的前秦帝國土崩瓦解,北方又陷於戰亂,百姓又開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若是苻堅別那麼仁義,能對自己的敵人狠毒一點,或許中國的歷史將徹底改變,南北朝的大亂世也能徹底結束。

雖然歷史的苻堅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但是現在有些人卻沒有絲毫吸取,正如現在的一些白左,善心氾濫,要麼建議收留難民,要麼呼籲廢除死刑,妄圖以道德感化某些人。

這些人表面上看著是些好人,但對於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言,他們才是真正的惡人,這些人是行小善做大惡,自己賺了個好名聲,卻為國家留下隱患。

正所謂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歷史的教訓我們一定要深刻吸取,才能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