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北宋 | 徽州東嶽廟前,鄭仙姑潛心修道

2022-02-05由 牧陽道人 發表于 畜牧業

歙念什麼音

蘇轍因為替他哥蘇東坡說話被貶官,後來遷職到歙(音設)州績溪縣作縣令。查了一下是在宋神宗 元豐七年七月(西曆1084年)的事。因在元豐八年八月他又被召回,所以 以下故事的發生時間應該在元豐七年七月至元豐八年五月之間的事,因為在元豐八年五月他生病直到八月才好。

不知怎麼,蘇轍記事為何不寫明時間。

本故事出自《龍川略志》作者:蘇轍

歙州(徽州)有個鄭仙姑,他的父親叫鄭八郎,也是學道的人,他家住在歙縣東嶽廟前。她家裡有一個閣樓,父女二人就住在閣樓上,有客人來時其父在閣樓下招待,這位鄭仙姑就從閣樓上往下送茶水,平常都是這樣,但從來沒有見過樓上有煙火,不知是如何燒的水。

她父親死後,收斂在棺中也不下葬,鄭仙姑說父親並沒有死,就這樣數十年也沒有出過城門,但還是有人在百里之外見過她,有時她也簡單說幾句別人的福禍,因此在歙州本地人都很尊敬她。

北宋 | 徽州東嶽廟前,鄭仙姑潛心修道

我(蘇轍)做績溪縣令時,也聽說了她的一些事,也想雲見見她。後來偶然一次機會我去歙縣,正好借這個機會去拜訪了她。先是聽說她家的老宅塌了,因為當年有一天夜裡下大雨,周圍鄰居聽到她家有房塌的聲音,鄰居認為她可能被壓死了。於是第二天一早,都跑過去只見到一根木頭斜倚在她的床上,並沒有壓到她,她本人還在呼呼大睡,大家都覺得她是異人。

再說我與她見到面後,就問她現在是什麼歲數,她回答說:“八十歲了,還是個處女!”(原文:八十矣,然處女也。)

我說:“成家是人的正常倫理,你為什麼八十歲了都不嫁人?”

鄭仙姑回答說:“是我誦《度人經》的原故。”(《度人經》是一部道經)

我不解,於是又問:“《度人經》為什麼能使你不嫁呢?”

鄭仙姑回答說:“這部經是元始天尊所說,元始天尊生於天地先,立於天地外,安得不爾?”

我說:“你說的不對,哪有人能立在天地之外?”

鄭仙姑說:“不是說他這個人,而是道!”(這個就是見地,所謂迷信與明辨的區別)

我說:“道雖然能如此,但與仙姑何干?”(這就是機鋒,所謂禪機)

鄭仙姑說:“君說道不在我,那我身上有什麼不是道呢?”

我感嘆說:“姑能有如此見地,請明天來訪我,我會準備一桌齋飯!”

鄭仙姑說:“我是有什麼吃什麼,不論葷素!”

時間來到第二天,我準備了一桌酒菜,鄭仙姑也能吃一些酒肉。席間我問她關於養生的問題,她說:“君今如器己破,難成道。”(那意思你現在已經結婚不是童男了,練不成了。)

我於是只偏向問她關於養生術的方法,如導引、咽納(吐納)、燒煉(外丹,包括內丹)等等。她說這些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都不對,我很驚訝,就繼續請教問:“那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對?”。

她說:“人但養成嬰兒,何事不了!”(老子說: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

我回答說:“常有人在百里之外見到仙姑,難道這也是襁褓之中嬰兒能去得了的嗎?”

鄭仙姑聽我這麼說,只是微笑不回答。(被打臉而不生氣,說明很有修養)

我又繼續問:“仙姑家在東嶽廟前,我去過東嶽廟,站在廟裡可以望見水西(應該是一處地名),看見山林極佳,風景很美。不知仙姑也常常去東嶽廟嗎?”

鄭仙姑說:“我是道家的,不信神佛,所以沒有去過。”(道家,老莊之道而非道教)

我說:“道家不信神,這個可以;但是佛與道有什麼區別?佛說《般若心經》與道家《清淨經》文意皆同。”

我看仙姑也誦《清淨經》,我感覺她不學習佛法,因此問她:“經上所說‘五蘊’,是什麼東西?”

鄭仙姑回答說:“就是五行!”

我聽後笑著說:“仙姑不曾學佛,而如此疏忽,這怎麼可以?‘五蘊’則所謂色、受、想、行、識是矣。”仙姑默默而已。

北宋 | 徽州東嶽廟前,鄭仙姑潛心修道

評論:

先解釋一下,為什麼蘇轍會問鄭仙姑,為什麼八十歲了都不嫁人。一般現在沒人問這個問題,因為受佛教的影響,一般人會自動認為那些道士也是出家人,這是錯誤 的。因為只有全真教的道士才會像佛教那樣出家修行。在蘇轍那個年代還沒有全真道,所以蘇轍才會有此問。

從對話中來看,這個張仙姑的修行方法,應該是純正的老莊修真這一脈,她自己也說是道家不信神佛,老莊也並沒有讓人信神或透過神來解脫,這都是後世道教乾的事。修真一說,是莊子提的,因為莊子提倡的是真人境界,依他的話來說,我們都是假人活的迷迷糊糊。

至於她不學佛,是因為她以為佛與神是一個樣子,這種錯誤 的觀念不止是她有,現在有好多人也是一樣。所謂佛,是梵音音譯佛陀的簡單稱,簡單翻譯是覺悟者意思(當然不只有這個意思,就因為不好翻譯,所以不翻只是音譯。),並不是創造者或是支配天地的神。

而上面所說的《清靜經》,其中的思想就是引申於莊子的“

至人之

用心若鏡

用心若鏡

”可以說寫這本經的人,已經通曉莊子思想。

這也是為什麼,蘇轍說不信神可以,但是佛與道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在形而上的道體上沒有區別的。

北宋 | 徽州東嶽廟前,鄭仙姑潛心修道

後來蘇轍用《心經》中的“五蘊”來問鄭仙姑,她竟然回答是“五行之說”。這就有點搞笑了,所以蘇轍才說,學道為何有如此疏忽,這五蘊是色、受、想、行、識,並非五行。莊子也講過這個五蘊的道理,只不過沒有用這個名詞。

你想修真,卻不知假在什麼地方,如何修真?所以修真的路上不自大我慢最為第一,即要廣學也要明辨。儒家所謂:

,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這也是修行的方法,同時要想在世間學問上有大成就,也得如此。(注:有些法門不需要如我所說,如淨土法門,只需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那邊自有佛菩薩教你如何用功修行)

至於何仙姑所說的“人但養成嬰兒,何事不了!”結果被蘇轍反問,其實這個臉打的好,有點像禪宗機鋒,一頓痛打弄不好是要開悟的。如果不是有一定修養功夫,當時就拂袖而去了。她的這句話,就是抓住了老子所說“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乎?”但老子並不是說修成嬰兒就是道了,只是舉了個例子。

文章在最後說她默默而已,之後的事就不知道,至少她能有所思。雖然如此,她的修養功夫還是很高的,以及部分見地還是對的,正如莊子所說,什麼熊經鳥伸、呼吸吐納,那都是好養生的人乾的事,與修真無關。

這故事的原名《鄭仙姑同父學道年八十不嫁》,我的水平有限,可能有理解錯的地方。過路的君子還望及時指正賜教!牧陽道人遙祝,諸君萬福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