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鑿窟、工匠和顏料:敦煌壁畫背後的故事

2022-01-25由 電影中的人生 發表于 畜牧業

牆畫用什麼顏料比較好?

敦煌壁畫藝術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不朽豐碑。不僅學者、藝術家對其藝術成就歎為觀止,普通人也能從中感受到無窮的藝術魅力。

《如何讀懂敦煌》是中國美術學院教師何鴻所著的關於敦煌的讀本。這本書沒有對敦煌壁畫泛泛而談,而是從敦煌城市的起源、石窟的建造和壁畫的製作、使用顏料來源等角度入手,呈現敦煌壁畫藝術背後的方方面面。瞭解這些之後再觀瞻敦煌壁畫,或許會對這些藝術作品有更深刻的感悟。

鑿窟、工匠和顏料:敦煌壁畫背後的故事

反彈琵琶壁畫 莫高窟第112窟(中唐)

如何開鑿一座石窟

公元366年的一天,敦煌鳴沙山東麓、大泉河西岸鑿窟發出的聲聲錘音,響徹三危山。

今人很難還原這段歷史,只能在歷代文獻的碎片中慢慢拼接久遠年代的影像。唐人李克讓在《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中稱此處為“莫高窟”,此名沿用至今。莫高窟是從十六國時期開始建造的,當時的河西地區禪僧雲集,佛教主要的功課是摒除雜念,靜坐苦修,因此需要尋找依山傍水的幽靜處鑿窟建寺,以供禪僧修練煉,所以開鑿佛窟的事業與此俱生。後來,佛教信徒越來越多,當地和中原的達官貴人也紛紛在敦煌開鑿洞窟,上行下效,開鑿洞窟成了紅極一時的社會時尚。

據《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莫高窟者,厥初,前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門樂僔……造窟一龕。次有法良禪師,從東屆此,又於僔側,更即營建,伽藍之起,濫觴於二僧。”這段文字記載了樂僔、法良兩位僧人先後開鑿莫高窟的真實歷史,兩人也被一同尊為莫高窟的開窟鼻祖。敦煌研究學者馬德根據考古學“崖面利用”推測,樂僔和法良所造窟分別為第268窟和第272窟。

鑿窟、工匠和顏料:敦煌壁畫背後的故事

敦煌漢簡冊 敦煌市博物館藏

長期以來,人們大多驚歎於莫高窟瑰麗精湛的壁畫藝術,不太會細究一座石窟是如何開鑿而成的。何鴻在《如何讀懂敦煌》中根據大量學者的研究文獻,細述了鑿窟過程這個藝術背後的話題。他談到,建造一座石窟會牽涉很多方面的人,如石窟管理者、計劃者、實施者、後勤保障者,單營造方面就涉及窟主、施主(出錢資助建窟的人)、工匠、清理者、維修者等等。“一個洞窟從始建到完成,一般需要經過整修崖面、鑿窟、繪製壁畫塑像、修造並裝飾窟簷或殿堂等程式。”馬德在《敦煌石窟營造史簡述》中談到。值得一提的是,施主就是這個石窟的供養人,供養人有敦煌歷代大族、地方長官,僧界人士,也有一般的平民百姓。

敦煌出土的文書中有一篇《營窟稿》,對營造石窟的過程進行了具體描述:“創茲靈窟,締構初成。選上勝之幽巖,募良工而鐫鏨。簷楹眺望,以月路(露)而輝鮮;門枕清流,共林花(而)發彩。龕中塑像,模儀以毫相同真;侍從龍天,亦威光而煊赫。”石窟建成後,會將洞窟與整個莫高窟的環境聯絡在一起進行描繪,還會加上修建洞窟前木構窟簷的內容。

開鑿完畢後,窟主還會“請僧設供,慶贊於茲,長將松柏以齊眉,用比丘山而保壽”。至此,開鑿一個洞窟的所有工程和儀式才全部結束。

鑿窟、工匠和顏料:敦煌壁畫背後的故事

不是藝術家的敦煌工匠

是誰繪製了敦煌石窟中這些精美絕倫的畫像?學術界研究表明,是一群沒有留下姓名的普通工匠。

在各類敦煌文獻中,出現了很多與石窟營建相關的詞彙,如看窟、下彭、打窟、調灰泥、上泥、畫窟、安窟簷、安窟門、油窟門、上樑、脫墼、壘牆、易沙、堆沙、栽樹等。根據從事的工種,敦煌工匠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服務於生活、生產的工匠,如石匠、鐵匠、木匠、索匠、褐袋匠、染布匠、甕匠、帽子匠、皮匠、鞋匠、金銀匠、桑匠、泥匠等,另一類是從事文藝創作活動的工匠,如打窟人、畫匠、塑匠、筆匠、紙匠等。

鑿窟、工匠和顏料:敦煌壁畫背後的故事

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漢簡

《如何讀懂敦煌》中談到,工匠也有等級之分、輩分之別,按技術分有都料、博士、師、匠、生等。都料是工匠技術級別最高者,在漢、唐時期,是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教授,也是工程的規劃、設計、指揮者,都料涉及大多數行業,如畫匠都料、塑匠都料等。都料之後是博士,博士需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是從事高難度技術並獨立完成每一項工程的工匠。匠是指有獨立能力完成一般技術性勞動的人,這類工匠人數較多,與博士構成整個工匠隊伍的中堅力量。工匠中最後一個級別是生,或稱學徒工、幫手。

敦煌工匠創造了精美的壁畫、彩塑、幽深的石室建築。他們默默營造、勤勞的身影也被長久地留存於敦煌壁畫上,如莫高窟第72窟繪有《修塑大佛圖》《臨摹佛像圖》,這些敦煌壁畫生動展現了一個個形象鮮活的勞作者的身影。自古以來,工匠的地位並不是太高,敦煌石窟的這些工匠們亦然,唐張廷佳《諫表》雲:“通什工匠,率多貧窶,朝驅暮役,勞筋苦骨,簟食瓢飲,晨飲星飯,飢渴所致,疾病交集。”可見當時工匠生產生活狀況的糟糕。敦煌文書《王梵志詩》中也描述了古代工匠卑微的生活地位:“工匠莫學巧,巧即他人使。身是來自奴,妻是官家婢。”不過,這些出身卑微的工匠在宗教信仰和藝術修為上選擇了精進,留下了偉大的藝術。

鑿窟、工匠和顏料:敦煌壁畫背後的故事

七尊彩塑中的阿難(區域性)莫高窟第45窟(唐代)

馬德曾談到,敦煌工匠是敦煌石窟藝術的設計大師和製作大師。敦煌石窟給我們留下了恢宏的藝術品,卻沒有留下創造這些偉大藝術的藝術家的名字。敦煌歷代藝術創作全部由工匠們完成,這個完成過程包含設計、製作、繪製、彩塑等。有限的文獻記載告訴我們,敦煌藝術的創造者的確是一群普通的工匠。

壁畫中的“中國色”

走進莫高窟,映入眼簾的是五彩斑斕的壁畫。這些色彩多樣的壁畫是用什麼顏料塗上去的?壁畫中普遍使用的紅色是何寓意?這也是作者何鴻感興趣的問題,他在《如何讀懂敦煌》一書中對該問題進行了梳理。

研究資料顯示,敦煌壁畫所使用的顏料多是礦物顏料,主要來源於敦煌本地及周邊地區、中原地區和西域。顏料的供應決定了敦煌壁畫的色彩。學者劉玉權是較早關注敦煌顏料與敦煌壁畫色彩關係的研究者,在談到沙洲回鶻時期的敦煌壁畫色彩時說:“回鶻時期,由於河西走廊中段党項人與甘、涼地區回鶻、吐蕃人的頻繁戰爭,中西交通受阻,顏料來源困難,敦煌壁畫顏料品種相應減少,常用的僅有鐵朱、銅綠、石青、白、黑等寥寥數種……除少數洞窟敷彩比較濃重外,多數敷彩趨於單薄……致使這一時期現存的壁畫多為偏冷的青綠色調。”敦煌壁畫顏料來源因受戰爭影響,直接反映在這一時期的壁畫藝術風格上。

土紅色是敦煌壁畫中使用較為普遍的一種色彩,這也是傳統的中國色。紅色系的顏料主要使用的是硃砂、鉛丹、朱磦、胭脂、銀硃等。2008年,法國國立美術館科學研究所在研究員帶去的敦煌紙絹畫和麻織物上發現了織物顏料藤黃、胭脂等。敦煌壁畫中的胭脂色,據文獻記載源於西域的紅花,也有認為源自焉支山的紅藍花。

土紅色調與赭石色系比較接近,因此也有將赭石稱為“土朱”。文物保護專家李最雄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顏料分析研究》中說:“到了晚唐,土紅的應用又多起來,這一方面說明,當時土紅已經從河西地區出產的赤鐵礦中大量製得。”赭石色在敦煌壁畫中可用作打底,作底色,如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初唐壁畫《張騫出使西域》中的青綠山水;赭石也被用來敷染山石,如敦煌莫高窟壁畫第45窟唐代觀音經變中的山水、第103窟維摩詰經變中的山水等。北朝、隋代洞窟壁畫會直接在泥壁上刷土紅為底色,然後再在其上畫佛像。

黃色則是敦煌壁畫中極少使用的色彩,學術界觀點認為,古人慎用黃色。有時候人們也會用上等的雞冠黃研細,用來畫黃葉和人的衣服,但是在金的面上忌用。“在金箋上著雄黃,幾個月後,金箋就會被燒得慘不忍睹了。”這或許說明了古人慎用黃色的原因。

鑿窟、工匠和顏料:敦煌壁畫背後的故事

用於人物面部的白色染料。莫高窟第112窟(中唐)

白色、青色和石綠色也是敦煌壁畫中經常使用的色彩。正是因為這些建造莫高窟的工匠們高超的色彩使用技巧,才讓千年後的今人,仍然可以欣賞斑斕多彩的瑰麗壁畫。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