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畜牧業

佛教:有這四種特徵的人,再求佛也無用,要謹慎!

2022-01-21由 蓮荷居士 發表于 畜牧業

埋身求法什麼意思

過去聽師父說過兩句偈語,“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不可否認,我們凡夫俗子,初入佛門時心中都有所求。從佛理的角度來講,個人所求如果發心是善,又不損及眾生,都可以求,而且應當求。

佛教:有這四種特徵的人,再求佛也無用,要謹慎!

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寺院中這句隨處可見的話,也是接引眾生的善巧方便。因為,能在佛前一拜,真誠祈求,而沒有落入外道迷信,其實也是有善根的表現。再者,求佛建立在信的基礎之上,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善男信女在佛前祈求,當下是與佛結緣,對於未來則埋下了成佛的種子。但是,有下面這四種特徵的人,雖然求佛,卻鮮有功用。

其一,氣量小,易嫉妒。

生活之中,當我們聽到別人的財富、地位、智慧高於自己,心中就會生起羨慕之情,自己也想得到。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對待,任其發展,則往往變成嫉妒。《成唯識論》中有言:“

云何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戚為業。

”意思是說,內心嫉妒的人,聽到他人的優越,心中便感到不安、憂愁。

佛教:有這四種特徵的人,再求佛也無用,要謹慎!

學佛信佛,本應“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是氣量狹小、易嫉妒的人,卻不能容人。甚至希望只有自己得安樂,眾生皆身陷苦海,如此一來,別說度化眾生,自己反而被眾生所度。

其二,心背大乘。

昔日達摩祖師西來,眼見漢地佛法,隨即讚歎道:“好一派大乘景象。”漢傳佛法八大宗派,不論禪宗還是淨土,都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慈悲發心。因而,佛前祈求,也要抱定一顆大乘菩提的發心,盡形壽不背離大乘。假如長跪佛前,心中卻背離大乘經律,譬如毀謗大乘經律非佛所說,乃至受持外道禁戒,奉行外道邪見。此種行徑,非但難得佛法實益,甚至會自損善根慧命。

其三,遠離善知識,親近惡法。

“善知識”一詞在佛經中並不少見,它是梵文意譯,音譯做“迦羅蜜”,意為能夠指引我們在菩提路上精進的人。根據《法句經》所載,昔日寶明菩薩請佛開示何為善知識,佛說:“

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為善知識。

佛教:有這四種特徵的人,再求佛也無用,要謹慎!

學佛修行,少不了大慈悲心的過來人,他們能從旁指引,讓我們少走彎路。我們凡夫眾生的煩惱習氣極重,看不透、參不破,則容易將世俗的煩惱習氣,帶進佛堂中。譬如,俗語說“久在鮑肆不聞其臭”,我們身上有“貪”的習氣,自己卻不知道,反應在學佛上,可能表現為執著於多拜佛像,多唸佛號。但是,如果有善知識在旁,他會告誡我們,拜佛、唸佛,無外乎修行法門,它們如同指月的手指,我們應當沿著手指的方向,看到月亮所象徵的佛理,而不應執著於指頭。

其四,向外求,不知自覺。

佛者,覺也,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華嚴經》中說,心、佛及眾生,三者等無差別。昔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未來皆可成佛。他在四十餘年的弘法歷程中,也不斷教化世人,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佛教:有這四種特徵的人,再求佛也無用,要謹慎!

當我們對佛法生起信心,透過誦讀佛經,聽聞法師開示,對佛法有了基本認識之後,一定不要忽略“自覺”這一自我反省的功夫。所謂信、解、行、證,修行的四門功課缺一不可,當“自覺”的功夫做到一定深度,本性中本具的“智慧德相”一定能夠現前妙用。也就是說,佛法都是可以自身實證到的,只是聽聞,而把後面的步驟略去,那也就只有聽聞的功德。求佛當然也是如此,我們所求的實際上就是自性佛,如果認為求佛是讓佛幫我們“辦事”,那是外道迷信,而非正信佛法。

佛教:有這四種特徵的人,再求佛也無用,要謹慎!

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求佛時有一顆去惡存善的心,遠離上面四種惡行,譬如祈求像諸佛菩薩一樣辯才無礙,以便於弘法利生,則諸佛歡喜,不離左右。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